看起来,这建康一线至少有沈堂麾下主力近十万,这个数量只可能更多,否则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强力兵马?
幸亏自己没有亲自领兵,否则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未知数。
看了看众将的脸色,高柄沉声说道,“本帅以为,如今沈贼势大,我们强行进兵不利,当固守防线,保护临安为重。若是贸然进兵,你我生死倒是无惧,可若是让陛下处于为难之中,岂不是我等为臣者的不是?”
众将闻言,当即尽皆赞同。
说白了,大家出来都是为了发财的。
之前在南边儿的时候,有人盯着,而且静江府的兵马也没那么厉害,所以打也就打了,可现在,谁愿意跟北方这些人死磕?
因为之前临安赵伯玖改变军制的缘故,所以江南军中将校大多是士族子弟。
在南方用兵,一则静江府兵马并非无敌,二则一旦静江府进兵顺利,他们会丢了基本盘。而现在,面对的是沈堂。
沈堂兵马的厉害可不是静江府那些人能比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基本盘在临安之南,沈堂想要动他们的地盘,就需要先行拿下赵伯玖的临安才行。所以,这个时候他们急什么?赵伯玖麾下也不是没有兵马,先让赵伯玖跟沈堂拼。
凭着临安城的城池防线以及禁军,怎么也能消耗沈堂一波。
到了那时候,削减了皇帝力量,他们站出来捡便宜,岂不是最好吗?
所以,现在这些江南军,根本没多少死战的意思。
而有了高柄的话,大家自然会赞同。
“那我们便各自都给朝廷写军报吧,本帅一家之言,终归是不妥当,而现在诸位也见识到了北方的厉害,而且的确是沈堂精锐部众。”
“很显然,这是静江府那边儿的阴谋。”
“他们口口声声说沈堂主力下荆南,目的就是为了让陛下对沈堂用兵,如此一来,咱们就要先行跟沈堂拼个你死我活,等到合适的时机,他们直接主力前来坐收渔翁之利,这便是他们的谋算。”
此言当即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不错,静江府本就狼子野心,他们与我们为死敌,那些话如何能信?也就是陛下耿直,方才遭了那赵惇的算计,我等当禀明陛下,让陛下不理会赵惇那贼子便是了。若非现在要与沈堂对峙,本将恨不得直接杀奔静江府,拿下那狗贼的人头。”
众人又简单商议了一番,随后各自给朝廷写了军报和奏疏。
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也大同小异。
主要内容就是,数万兵马南下进攻长江一线,而后遭遇到沈堂精锐主力兵马十万余众!各部兵马死战之下寡不敌众,又遭遇伏兵,因此虽然杀敌数万可是却也只能惨败而归。
而后,众将给朝廷提出了建议,现在沈堂精锐屯驻,显然目标是临安。现如今,守住临安北线为重,贸然进兵并不妥当,一旦被敌军抓住漏洞,反而会让临安处于危险之中。所以,现在就是驻守,最好不要轻易出兵。
至于静江府的消息,一定是假的!
赵惇那小子不干好事儿,想让咱们跟沈堂拼死拼活,他躲后边儿看热闹。
皇帝就不该搭理这王八蛋,这王八蛋狂骗了咱们,还害的咱们失去了几万精锐……
快马加鞭,赵伯玖很快就得到了北地军报。
本来,看了高柄的奏疏他还有些不太相信,毕竟高柄一直以来都是类似的说法,他甚至觉得高柄将他当成了傻子。
可随后其他将领的军报以及部分密奏的到来,让他不得不信。
沈堂的十万精锐,的确就在建康,而自己的确被骗了……
这样的事实让赵伯玖怒不可恕,自己那么信任赵惇,可赵惇是怎么对自己的?就这自己还打算帮他?之前还将什么唇亡齿寒,还讲什么合二人之力,都是假的!
自己被赵惇那王八蛋当傻子给耍了!
若非现在离着赵惇太远,赵伯玖恨不得亲自前去骂他一顿,都啥时候了?还玩儿这种手段?你赵惇不讲道理啊。
当即,他派出使臣,出使静江府!
实际上,沈堂让耿鸿运和岳霖驻兵建康府的意义就在于此,现在他实力强横,兵甲足够,如果想要两面开战不是做不到,但是,对于百姓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现在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一支军队的统帅,也不仅仅是为了一场战争负责,说白了,现在他的辖地和一个国中之国没什么两样。
有财的商队能够赚取海量银两没问题,能够采买到粮米也没问题,但是靠一个商队去养一个国家不现实也做不到。
如果仅仅是一支兵马,沈堂麾下的财富和积累的粮草富富有余,可是两面开战,短时间内就要支撑不住了。
因此,想要支撑一个国家的体量作战,外部力量可以应急,可根本力量却是在于百姓的生产力。
而且沈堂能够对百姓好,却也不能让百姓产生依赖性。
百姓奉养朝廷,朝廷蓄养兵马,兵马保护百姓,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循环,如果百姓只是一个被朝廷养着的,那百姓不会念朝廷的好,反而这个朝廷会很快崩塌。
如何正确的使用百姓,才是一个统治者才考虑的。
所以,这一次用兵,有财的商队的确提供了部分军饷和粮草,但是沈堂也让各地州府按照之前定好的税额征收粮草、征召壮丁。
现在这个程度,百姓能够承受,可若是过了,就会伤农!
如今的沈堂需要一步步安稳的承袭这天下,急切并非好事,所以拖住一方,与另一方开战乃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至于沈堂在做什么?
虽然这一次出兵并不需要沈堂统兵,但是作为十路之地的实际统治者,沈堂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少,甚至比带兵更为繁琐。
自从上次沈堂给众人重新册封之后,现在沈堂麾下的地盘和力量,基本上逐渐从一方诸侯朝着一个小朝廷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