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夏侯宇的报告送到了荀彧和曹操的案桌之上。
即使两人之间因为之前天子的事有了一些细微的间隙,但是夏侯宇传来的消息无论对于朝廷还是军队都有着比较重要的帮助,所以两人也是难得的召集起人来对夏侯宇提出的事情进行研究。
首先是海盐,这个毋庸置疑,如果海边能如同夏侯宇所设想的那样进行有规模而且大量的产盐,那么必然要将其牢牢掌控并且收归中央。
毕竟自古以来,盐铁官营的理念就不可动摇。何况是这种能大批量的,反复的产盐的行业,是绝对不可能放任在外的。
但目前就夏侯宇送来的文案来看,对于这种方式是否能成功出盐,夏侯宇还不能完全保证,但目前已经初春,夏季也就不远了。
等夏侯宇在徐州将盐场建好,并且正式做出食盐,而且估算出具体规模后,朝廷在向那边派人也不迟。
而且如果产量真的如夏侯宇所预计那样,那么中原缺盐的历史就将过去,从此之后,上至朝廷下到百姓,等到天下一统后,就不会在为食盐而发愁了。
而第二项则更让以曹操为首的军事集团感兴趣。
毕竟像夏侯宇所说那样,少量的昆布就能制作一大锅鲜美的汤不说,而且长期食用昆布还能有效的改善和解决夜盲症的问题。
要知道现在的官军中患有夜盲症的人不少,大部分时间夜晚被偷袭而炸营也是因为这些人所引起的,所以如果全军失去了夜盲症的威胁,那么在夜战之上,自己一方的优势就无比的巨大。
在商讨过后,朝廷做出决定,首先是盐场,先让夏侯宇继续做,等成功后,在根据已有的盐场推算出具体的产盐量和可以扩大的规模,然后在由朝廷进行接管。
而昆布则需要朝廷派人来徐州沿岸,亲自观察和验收其产量,然后在由军队进行试验看长期食用是否真能入夏侯宇所说的那样产生效果。
如果确认有效,那么朝廷在根据产量来进行决断,是否将其纳入岁贡中来。
这个消息也很快就被曹操派人传递向了徐州。
在使者离开后,荀彧开口问道“你就不给子卿说一下他离开后这徐州城内传出的风言风语?”
曹操摇了摇头,心里想到自己早就从间谍那得知了这写挑拨之言的来源,自然不会对夏侯宇有所猜忌,只是因为你荀文若是皇党,所以这件事一直瞒着你没给你说过而已。
但曹操的嘴中却说到
“子卿和我的关系岂是那些小贼所了解的。再说了别人不清楚,你还不了解子卿这个人么...从聊城后,我将他提拔为东郡太守乃至徐州牧,你看他在此之前,又有那一天是在职的时候踏入过这两地的。
每次领兵都由我给他安排将领士卒,从来不亲自讨要,大战之后也从来不眷恋权利,军权放弃得干脆而果决。
因为他明白,从新安开始他的功劳一直压在众人之上,他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安心,也是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过想超过我的想法。
古人常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子卿对我的恩情甚重,我们又是血亲兄弟,我怎么可能怀疑他对我不忠。
毕竟若他真的有异心,在那新安之时,只需要安稳的守在外面,那我活下来的几率也就五成不到,但他却甘愿冒险也要将李傕郭汜二人除去,好接我出城。
有这种兄弟是我曹孟德的福气,我又怎么会为这些小人之言而加害与他。”
荀彧并没有反驳曹操的话,因为他知道曹操说的都是事实,夏侯宇对权利的淡漠让他都感到十分佩服。毕竟很多人虽然说着对权利不感兴趣,但是真有重权放在他手中,那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安之若素。
但夏侯宇偏偏就是这么个奇葩,对于升官来说,他更喜欢的是呆在家中坐着各种奇思妙想的发明。
用他的话来说,当官太累了,而且当好官更累,他只是一个喜欢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普通人,太重的担子他受不起,再说了自己家中这么多官员,多他个不多,少他个不少,反正有兄长们罩着,他自己开开心心的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当官来说,在他眼里好上许多倍。
像这种对权利一点没眷恋而且遇见事不退缩用于站出来承担的兄弟,又有几个当权者不喜欢。
离开夏侯宇这个话题后,荀彧发现自己突然跟曹操再无话可说,不由得心升感慨,然后不再停在原地,向着自己办公的地方走了过去。
对于荀彧的离开,曹操并没多说什么,而是望向天空自言自语“我曹孟德一生,若说贵人,那子卿当属第一。从我那孩子到父亲,没有一个人没接受过子卿的恩惠。但子卿啊,你一直在付出,却从来不向我寻求报答,这份恩情越来越重,你让我曹孟德该怎么回报你啊...”
而在徐州的海边,夏侯宇招来附近的驻军,来到之前自己早就看好的地盘之上开始开垦盐田。
身边,朐县的县长紧张的看着下面根据夏侯宇的指示在进行挖掘的士卒不由得有些紧张,在之前他还一直以为夏侯宇只是进行昆布的种植,一直没有将制盐和他联系起来。
但在昆布被送过来后,他兴冲冲的带着几大车载满装着昆布的水桶的马车找到夏侯宇的时候还认为自己立了大功。
但夏侯宇只是淡然的笑了笑,然后让他将这些昆布选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行种植,然后就继续对着堪舆图进行研究。
他处于好奇问了问,才从夏侯宇口中得知这是在寻找合适的制盐场地。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震惊得无以复加。一直以来他是知道可以从海水里产出盐来,但是得通过大锅熬煮。
一个大锅将海水敖干后得到的盐却也不多,所以即使知道这可以获取食盐但海边之人也最多就是自己做一点供自己用,从来没有产生过大批量制作的想法,因为都认为这种做法划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