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真怀是朝廷派来的,王一宁是袁可立派来的,还有督饷、侦察等部门的锦衣卫,这可都是耳目,某人或几个人也肯定有密奏权。
“大帅若是为难,便除了末将的军籍。”沈世魁观察着毛文龙的神情,开口说道:“平民百姓经商,便不会有人胡说八道乱嚼蛆了吧?”
这是不想上阵厮杀,要赚钱发家了。刚还说要为东江军创收,现在就要都揣自己兜里了。
毛文龙看了岳父一眼,也不好深说,便敷衍道:“本帅只管军事,这民政方面,还需王大人首肯。”
停顿了一下,毛文龙又安慰道:“东江镇的百姓经商,正常交税,王大人想必是不会管的。凭你的人脉,从辽民手中收购山货也不难。”
沈世魁有点小失望,本想着靠女婿在东江镇的地位,啥税不税的,就是做无本的买卖。
见岳父没吭声,毛文龙不得不说得露骨一些,既是提醒,也是告诫,别乱搞牵连到自己。
“东江镇有朝廷派的文官武将,还有督饷、侦察、用谍的锦衣卫。”毛文龙加重了语气,又向西拱了拱手,“圣上英明,洞悉无疑。”
沈世魁眨巴眨巴眼睛,有些明白女婿在担心什么了。
没错,东江镇虽僻处海外,可却有帝师袁可立节制,更有不少耳目,好象还能上达天听。
“末将明白了。”沈世魁起身拱手,说道:“那便按大帅的意思办,咱走正常渠道。凭大帅与王大人的交情,这点小事还能不照顾?”
毛文龙点了点头,一边应承着,一边起身相送。
………………
明末清初,正是崇明岛的沙洲合并连片的最后时期,也就是后世崇明岛趋于完整形态的最后阶段。
由于地处长江口,崇明岛又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最大的沙岛。
尽管还未最后成形,但崇明岛的多数地方已经是地势平坦,且土地肥沃,具备了开发价值。
而把崇明岛建成“鱼米之乡”,则是朱由校的另一个计划,正在开始付诸实施。
伴随着沈有容所率兵船,以及所载辽民的大船的陆续来到,崇明岛上热闹忙碌起来。
建屋垦荒,安置辽民;设寨驻兵,买粮置物,招募船匠……
沈有容的工作繁忙而充实,但心中却期盼着另一位圣上简拔的官员的到来。
这一天,码头上来了数十艘大小舰船,沈有容赶忙前去迎接。
“下官户部朗中兼崇明沪东船厂提举沈廷扬,见过沈大人。”码头上,沈廷扬从服饰上,一眼就看到匆匆而来的沈有空,上前施礼拜见。
沈有容看着面前这个年轻而颇为英武的官员,拱手还礼,笑道:“沈大人不必多礼。圣上简拔之青年才俊,果然有勃勃生气,让沈某这等老朽羡慕不已。”
“蒙圣上擢升,下官惶恐。”沈廷扬谦逊道:“只想竭诚办差,以报君恩。”
“自当如此,自当如此。”沈有容看了一眼正拖家带口下船的百姓,问道:“这些都是沈郎中招募的船匠?”
沈廷扬说道:“是下官从清江船厂和龙江船厂挑选的造船匠师,共是三千六百名,都是有经验,也甚是老实肯干的。这是第一批,从粤、闽征调的工匠,还要等上几日。”
大明的国营造船厂有南京龙江宝船厂、福州长乐,以及淮安的清江船厂、临清的卫河船厂。
自下西洋行动中止后,海船需求量大减,龙江宝船厂业务逐渐萎缩,取代其造船业中心地位的,便是专造内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厂。
自清江造船厂合并了卫河船厂的十八个分厂后,每年造船量增至630多艘,成为明代唯一的国营漕运造船厂。
现在的清江船厂共有包括南京龙江船厂在内的四个总厂,八十二个分厂,年造船500艘以上,其中遮洋海漕船约55艘,其他均为平底内河浅船。
看似规模很大,但清江船厂也如同被裁撤的卫河船厂一样,贪腐之风日重,无法改变由国家直接经营由来已久的积弊。
而且,清江船厂造海船的能力也日渐虚弱,以前所谓的“遮洋大船”出厂的很少,且是老型,只能勉强在近海航行。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由校干脆另起炉灶,抽调清江、龙江两船厂的能工巧匠,再招募粤闽浙的船匠,新建崇明沪东船厂。
在崇明,是有比较雄厚的造船基础的,可不是一穷二白。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沙船,便是出于崇明。
沙船船身长,扁浅宽大,平底,方头方尾,船艄高挑,重心低,船面建筑少,受风的阻力小,航行平稳,即使搁浅也不至损坏倾覆。
在帆、舵和双弦披水板的融合操作下,沙船还能逆风曲折航行,尤其适合北方的沿海。元朝的海路北洋漕运,便多用沙船。
崇明不仅能造沙船,更出水手。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便有很多崇明籍水手参与。
综合这么多的有利条件,朱由校才令沈有容移镇,才简拔沈廷扬,在崇明建厂造船,开始海路漕运的尝试。
至于沈廷扬,可算是历史上的名人和英烈,连张名振、张煌言都是他的手下,曾随他起兵抗清。
当然,现在的沈廷扬官卑职小,且只能是感恩戴德,为简拔重用自己的圣上卖力效死。
其实,连身为诸生的沈廷扬也没想到他所上的自荐,以及《请倡先小试海运疏》会得到圣上的如此重视,一跃提拔他为户部郎中兼从五品的提举。
要知道,沈廷扬是崇明人,又是商贾之家,曾与父兄驾沙船航行天津、青岛、旅大一线,运输盈利甚多。这样的出身,在国子监也颇为受人歧视。
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才深知海道,能看到海运的好处,并愿亲自航海试运。
而且,他蒙皇帝召见时,便极有信心地表示:若损朝廷粒米,甘伏司寇,如小试无失,敢请大举。
朱由校也干脆,把造大海船的重任,以及尝试海运的工作,全都交给了沈廷扬,这才有了二沈会崇明,掀开了大明重振海上声威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