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的语态很平静。
但说出的每个字却犹如黄宏老师的重锤一般,狠狠的砸在杨正初的心口。
此前提及过。
雷劫主要分成两部分:
一是自身会产生热能、动能的电势能。
二则是与大量灵气交合的某种锻体物质,这种锻体物质由于没有实际样本,不妨用x物质来暂代。
因此兔子们的计划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通过超级计算机的高运算力,在雷劫期间实时确定降下的雷电位置。
接着在这八十多处落点中进行筛选,挑选出最合适的九道雷劫。
在天河超算的全力运算下,这个流程需要的时间极短。
将会远远优于雷电的爆炸速度。
在挑选出九道雷劫后。
再通过某个极强的、可以移动的防御外壳,将其余七十多道雷劫阻隔开来。
剩下的九道雷劫进入防御体系内,在某个可以改变电势差的信道的引导下进行缓冲、降势。
在经过优化后。
雷劫将会成为类似从漏斗中流出的沙子那样,轻轻的落在杨正初的身上。
细密、持续时间极长,但威力却很小。
也就是通过延长耗时而保证电势能的总量不变。
至于耗时这点就更简单了,马宁说的例子可不是少数。
按照兔子们收集到的信息。
雷劫似乎有点像是某个AI程序,一轮没完之前绝不会降下另一轮。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的渡劫时间很快,有些人则长达数天数夜的原因。
因此在理论角度上来说,兔子们的这套想法完全有可行性。
至于那个防御外壳以及传输信道的选择......
这还用问?
前者必然是氦化亚铁晶体组成的阻隔带。
氦化亚铁晶体阻隔带是目前兔子们最强的单体底牌之一,它的阻隔效果已经在莫家密室和实验室中得到了证实。
这是一种完整状态——也就是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完全封禁化神境的晶体场。
哪怕是目前兔子们通过妖兽晶作为供给能源的非完整体,也能完全束缚元婴境的修行者。
雷劫再恐怖,那也不过是结丹境晋升元婴境的门槛而已。
因此雷劫是八十一次也好,八百一十次也罢。
除非它不讲武德,也莫名其妙的冒出来氰根离子束这种玩意。
否则单从能量角度上来说,区区破婴雷劫没有任何破开晶体场的可能。
至于传输雷电、充作漏斗咀部‘管子’的选项......
自然是在青城山用过一次的离子信道仪啦!
如果说超算是一切想法的基础核心与支撑。
那么在整个计划中,充当咀部‘管子’的物体则是实战中最关键的一环。
考虑有部分鲜为人同学较为疑惑,这里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超算进行雷电的定位。
一般情况下除了球型闪电,普通闪电的直径大约在10-20厘米——那些闪电直径五米的都是扯淡,营销号水鸡汤用的。
不过闪电直径虽然不大。
但在磁感交互的作用下,彼此之间的距离至少都会在十米以上。
而按照此前所说,每轮天劫都有足足九九八十一道闪电。
因此整个渡劫过程中涉及到的区域至少有近千平方米,并且实际情况会远大于这个数字。
同时由于电荷之间的跃迁效果,每道闪电注定不可能拥有相同的量级。
总是有几道强点,有几道弱点。
如果不用超算捕捉,在整个区域都覆盖上渡劫手段。
那么兔子们届时需要考虑的就是数千平方米范围的超大区域,后续的算力难度需要千百倍不止。
因此只有提前定位到每个闪电的落点以及量级,后续的防御与引导工作才能够正常进行。
至于之所以选择离子信道仪而非传统电缆,一来是因为铍离子是阳离子。
它可以通过电子轨道的条件来修正雷罚的电势差。
就像是一楼到二楼之间有一道楼梯,原先的楼梯有五阶,走起来非常费力,每一步跨服都非常大。
离子信道仪的作用便是将楼梯扩展成二十阶,哪怕是婴孩都可以慢慢的一步步走完。
传统电缆虽然也能做到这点,但它需要的长度实在是太长了。
并且哪怕是目前最优质的电缆光纤,也很难抗过雷罚这种等级的能量。
铍离子却不同,它的稳定性高到惊人。(铍离子的激发能量可以用FCPC和MCDF计算,DOI::HBNS.0.2016-04-011,这里就不多费笔墨计算了,总之扛过雷罚很轻松)
离子信道仪在青城山天宫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已经是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在雷罚之中应用。
除此以外。
兔子们在不久前还掌握了另一项新技术——类空间储能。
不知道还有没有众所周童鞋记得。
当初在青城山秘境里。
兔子们曾经对空间边界进行过观测,并且记录了一道特殊的光谱。
而很巧合的是......
当时机器在空间边缘还检测到了大量的正电子,潘院士以此联想到了生成闪电的韧致辐射。
大家是不是感觉以上哪个地方与现在的情景很相似?
没错。
同样是闪电!
空间边缘发生的韧致辐射虽然没有生成肉眼可见的闪电,但原理其实和闪电完全相同。
甚至伽马射线的能级还要更高一些,那可是宇宙射线。
在韧致辐射中。
高速电子减少的动能会以伽马射线的形式放射出来。
伽马射线打到大气中的某种原子上,敲出一个快中子,那种原子会变成某种同位素。
那个大气内被伽马射线打击的原子就是氮。
而氮,又是生成冷凝Y粒子的核心元素。
看到这里,想必聪明的童鞋已经明白了。
没错。
兔子们最近突破的技术,正是将产生Y粒子的微生物充作临时储能物!
话说起来。
发现这一技术的还是王蔷那姑娘。
其实在很早很早以前,早到这本书还没上架的时候。
王蔷和刘向前便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个疑团:
冷凝微生物可以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素直接转变为含氮化合物,但很奇怪的是......
那些含氮化合物在生成后立刻就被焚毁了。(见四十七章)
这个问题一度困扰了研发团队很久很久,直到最近才有了新进展。
..........
........
注:
再过几天开始爆更,大家可以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