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 3 章

寮里的读书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抨击朝政。

在茶寮的东南角,两个高大的男子坐在桌前喝茶。

那两个男子气质铁血,看着就不像是读书人,倒像那刚从战场上厮杀回来的将领。

他们来了茶寮之后,也不说话,只坐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点心。

待到听到一个中年男子说到王珩大人的时候,其中一个气质更为出众的男子就动了动眉毛。

他假意在喝茶,其实在竖起耳朵仔细听那一群读书人说话。

“王珩大人怎能和那天生软骨的韩首辅放在一起,那韩首辅被逆王拿着刀一吓就立马答应要为逆王写即位诏书,咱们王珩大人可是宁死不屈的。”中年男子说完话后,另一个像是知道些内幕的男子抱了抱拳道。

王韶光在听到这男子说父亲宁死不屈的时候,心中一紧。

“王珩大人实乃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咱们一定要为他声张正义才是呀。”一个明显年轻一点的声音,慷慨激昂的道。

或许是这年轻人的话说到了在场读书人的心里吧,他们竟然商量着要联合这城里的学子们一起去街上游行,为王珩助威。

王韶光听后,险些急出了一身冷汗。

若是那些士子们真的这么做了之后,反而惹恼了逆王可怎么是好?

就在她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她身后的一个年轻男子低声道:“这些读书人还真有意思,竟能想到游行示威,不过那位虽然之前有不轨之心,但他也怕被骂的太狠。这些读书人们一游行,他身边的姚先生再一劝,王珩说不定能活下来。”

这男子的声音其实压的很低,奈何两人坐的近,王韶光的听力又好,所以她竟是听清楚了这男子说的全部内容。

王韶光觉得这年轻男子定是认得逆王的,她很想扭头和这年轻男子搭一搭话,问问他是不是知道一些她不知道的事情。

可这年轻男子已经在王韶光低头纠结的时候,和随从一道离开了。

王韶光是坐在二楼角落里的,她轻轻探身,透过那窗户往外看。

正好,就看到两个身形高大的男子从茶寮里走出来。

他们径直去了停在茶寮对面巷口的一处马车旁。

那个身着玄衣的男子一掀帘子上了马车,另外一个男子则坐在车前室,同一个车夫打扮的人坐在一起。

眼看着这两个人离开自己的视线后,王韶光收回了目光。

她幼弟王言瑾自听到那些读书人说要为父亲情愿后,目光中就带了些虑色,只是她们现在毕竟在外面,有些话也不太好说。

等离开茶寮,走到那偏僻无人的小道上的时候,王韶光把刚刚那年轻男子说的一番话告诉了王言瑾。

王言瑾虽然年仅十一岁,可他自幼早熟,生性聪慧,不过略一思衬,他就听懂那男子话里的意思了。

虽说父亲拒不写传位诏书,可自古以来政权都是从兵权里出来的。

逆王已经控制了京城和京畿周边地方,登基不过是迟早的事罢了。

此乃其一。

其二就是,他这几日在外打听消息时听说,逆王攻打下京城后,就已经派了兵士去各地藩王处,让他们把各自世子送到京中为质,就连那已经被先帝罢黜的武王家的世子都没有放过。

他这么做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担心各地藩王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京嘛。

逆王虽然做了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可他之前一无所有,做事自然有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味。现在就不一样了,他视自己如珍宝,做事自然就有了顾忌。

对于他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坐稳屁股下的那把龙椅,压住那些想要趁机冒头的藩王。

所以他必不会在此时得罪这全天下的读书人的,不然他就是四面受敌了。

王言瑾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了王韶光,王韶光听他说的有理,便也觉得若是那些读书人真的愿意为父亲请愿,父亲或许可能会被平安放出来。

姐弟两人想通了其中关窍后,便一直注意着外面的动静。

约莫过了两日后,她们就听人说,一群士子们在顺天府尹外请愿,要求逆王放了王珩。

......

皇城内

顺王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看着下首那几个动也不动坐在那里的老臣,心中极为的厌恶。

“你们还是不写吗?”顺王脸色阴寒的问道。

王珩等几个内阁臣子全都闭着眼睛,动也不动的坐在那里,似是没有听到顺王的这一番话。

顺王面色一窒,他刚要说话,就见自己的幕僚姚先生从殿外快步走了进来。

对这位辅佐自己成事的幕僚,顺王还是很尊重的。

他站起来和姚先生一起走到了殿外。

姚先生和顺王说了学子们游行请愿的事情。

顺王气的脸色胀红,他刚要发作,就听姚先生道:“陛下,如今藩王世子们虽依次入京了,可那些藩王还在封地。若是再拖下去,只怕会变生不测呀。”

他说起这个,顺王就顾不得旁的事情了。

他又何尝不知道此时应该尽快登基才是正理,可他做的是亏心事,就总想得个正名。

只有内阁几位阁老联名写下即位诏书,他的声名才能好上一些。

偏偏内阁那几个老臣,特别是那个王珩,倔的跟头驴似的。

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单把王家人从内狱里放了出来,想要借此打动王珩。

哪成想王珩竟不为所动。

要不是姚先生说,他要是再把王家人关进去,王珩就更不愿意写诏书了的话,他早就把王家人再关进内狱了。

姚先生看顺王面色纠结,哪里能不知道他的想法。

可他之前不是没劝过顺王,只是顺王不停罢了。

他觉得顺王此事的紧迫感还不是那么强烈,便不再劝他了。

等火候到了,顺王知道着急了,他再劝就有用了。

姚先生评估了一下局势,觉得火候已经到了,就对顺王道:“王爷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了。草民私以为此时不是讲究名声的时候,及时登基方是正道。再有草民还要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陈王殿下虽是您的亲弟弟,可这皇位的诱惑比天还要大。况且殿下手上还有那么多兵马驻扎在京里,若是他被人撺掇着起了异心,到时这事情就难以收场了。”

姚先生说完这话后,顺王的心中就是一紧。

他忙道:“先生说的对,之前是本王着相了。本王确实不应该再为了这些虚名和那几个老臣较真了。让韩首辅拟诏书吧。”

说到最后的时候,顺王的眼神坚定了起来。

“至于那几个老臣,就杀了吧。”顺王愤愤的道。

姚先生闻言欲言又止。

顺王是知道姚先生想保住那几个老臣的,可他实在不忿那几个老臣不将他放在眼里。

他想假装没看到姚先生的表情,却也担心自己会因此做出什么覆水难收的事。

“先生为何不肯要我杀那几个老臣?”顺王终于愿意虚心请教姚先生了。

姚先生见他态度对了,也对他吐露了实情:“草民不让陛下斩杀那几个老臣,是因为他们,特别是王珩大人,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若是您杀了他们的话,只怕那些读书人就不愿为朝廷效力了。到那时,陛下又靠谁来处理朝政,惠及地方呢。”

姚先生这一番话是完全站在顺王的立场来说的。

顺王之前还不信那些读书人会如此有风骨,可他入京这段时间,已是眼看着五六个御史都碰棺撞死在宫门口了。

他想了想姚先生的话,觉得自己是即将坐拥天下的人了,为了几个老臣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也不值得。

顺王点了点头,于登基后放王珩等人出了宫。

只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当时的顺王,现在的皇帝,下旨将王珩在内的几位老臣分别流放西北、海南等地。

此时,王家老夫人的身子已经差不多恢复,可以下床走动了。

她听自家儿子说,她们全家要被流放西北了,就老泪纵横的道:“好,好,流放西北好,只要一家人完完整整的在一起,到哪里都成。”

已被剥去了诰命头衔的王太太也边擦眼泪,边点头附和婆母的话。

因为宫变一事显得略有些沧桑的王珩,看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儿女们,心中五味杂成。

不过等等......

“丽娘怎么回来了?“王珩看到自己已经出嫁的侄女王丽娘后,心中就是一惊,一个猜测在他心头浮现。

王丽娘起先还忍着泪意,见叔父问她,就拿着帕子擦眼泪道:“徐家把我给休了。”

什么?

饶是王珩养气功夫不错,听到这一番话,也是心神震荡。

他看王韶关等人一副毫不意外的模样,就问王太太:“这是怎么回事?”

王太太红着眼眶把王丽娘被休的经过告诉了王珩。

那是王韶光姐弟从茶寮回来等消息的第四天,彼时士子们已经堵住了顺天府衙门在的那条街。

王韶光姐弟外出打探了一下街上的情况后,回来时已是过了午饭时间。

两姐弟为了省钱没在外面买吃食,肚子饿的咕咕直叫。

好在张妈妈给她们留了饭,虽然只是最简单的馒头咸菜和稀粥,可对此时的王韶光姐弟来说,这些东西比山珍海味还要珍贵。

两姐弟刚吃完饭,就见王丽娘左手牵着大女儿,右手牵着小女儿哭哭啼啼的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