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社会改革的第一步,往往都是启迪民智。只有将人民的思想解放开来,才能让百姓认清现状,坚定改革的决心和反抗的斗志。
而做到这一步,便是要借助文学社的报刊宣传了。
于是,宁墨给自己取了个逍遥山人的笔名,开始撰写一些杂文、批评散文,投到文学社创办的报刊上,为了不让宁承发现,宁墨还有意与原主的笔迹有所不同。
虽然宁墨身份是一个娇小姐,对社会现实的体察不可能那么详细,为了让文字更加真实可信,宁墨还特地每天去街市上观察,让丫鬟仆人每天将最新的消息都给她讲讲。
再加上上一世语文149分的加成,宁墨甚至觉得,好像写文章,比做实验还简单嘛。
等星原文学社收到这篇逍遥山人的投稿时,只觉得十分新奇。文章标题只有短短的两个字,《追逝》。
故事也很简单。讲了一家贫苦的佃农,靠夫妻俩累死累活种植稻谷卖钱为生,家里还有一个年老体弱的老娘,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佃农去集市上卖佃谷,因为谷价太低抱怨了两句,这下子又还不上佃租了。
哪知道被收谷子的商人听到,直说以后都不收他家的谷子。佃农只得失魂落魄地挑着沉甸甸的谷子回家。家里的孩子还等着这次卖了谷子,爹能有闲钱给他们买点零嘴,哪知道谷子一点儿也没卖出去。
佃农的妻子听到佃农的抱怨,一言不发。只在傍晚的时候离家了一趟。
结果后来同村的人捎信来,让佃农赶紧挑谷子去卖,商人又松口说收他的了。佃农又急忙喜滋滋地挑了谷子出门。
故事的结局也很简单,佃农去卖谷子了还没回来,三个孩子排排坐在家门口,等着爹回来带点零嘴儿,病弱的老娘撑着残躯在生火煮着不见米粒儿的稀粥。
只有那个沉默寡言的女人,回家收拾妥当了家务,挨个摸了摸孩子的脸,就再也没回来。
文学社的几人看到这个故事也是赞叹不已,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娓娓道来,可见作者的文笔功底十分深厚。
尤其是结尾,虽未明言,但标题中的追逝,又怎会让人不明白女人的结局。虽是讲逝,整个故事却无一字和逝有关。结尾孩子们的期待和希望,更体现不出追之一字。
但细细品味,又觉得似乎所有人生百味,尽在这标题之中了。
几人都被这篇小文章惊艳了一把,一致决定将这篇文章作为报纸的重点首要推出。
果然,报纸发行之后,随着读到的人越来越多,对这篇文章的讨论度也越来越高。学生们都在好奇逍遥山人又是哪个大家的新笔名。
这篇文章可以说直击了社会的痛点。本来这样的情况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平日里嚷嚷新思想的学生也很少会注意到。但是当有人将它写出来,还是以那样淡然又凝练的笔触,看得人内心感慨万分,这才感觉社会的积弊已经沉重不堪了。
就在大家还在议论纷纷时,逍遥山人的第二篇、第三篇杂文又投给了星原文学社,随即就被迅速刊登了出来。
在逍遥山人的笔下,人们好像重新审视了一遍他们所生存的境况,这才发现,哪怕平时最愤慨最热血的青年,骨子里依旧是对同胞遭受困难的麻木和漠视。
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在逍遥山人的描述下,具有了普遍性和代表性。让那些哪怕家境富裕,没有衣食之忧的人都看得心有戚戚。
可以说,逍遥山人的出现一下子抢走了文坛大半人的风头。邝云本来凭借几首伤怀的新诗正在诗会上大出风头呢,结果逍遥山人的几篇杂文出来,瞬间让邝云沦为了只知搔首弄姿的花孔雀。
国家大义与个人情爱,谁的格局大小,一目了然。
邝云在这强势的对比之下,瞬间成了一个笑话。众人这时候反应过来了,邝云起初就是靠几首朦胧情诗扬名的,而逍遥山人关注的却总是国计民生。就邝云这样的都能被称为文坛才子,也不知道看了逍遥山人的杂文会不会羞愧。
根据邝云的脸皮,估计羞愧是不可能了,但是肯定是有羞耻。
不过这都不在宁墨的关心范围内,最近宁墨闲着没事,写了一篇又一篇杂文,稿费也是源源不断地来。不过这钱左手从二哥的口袋里出,右手就进了宁墨的腰包,怎么感觉有种坑二哥钱的感觉呢。
宁墨很快将这种想法抛到了脑后,随着一系列杂文的发表,现在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注度也日渐提高,自然就能发现,不只是底层人民,各阶级的人民都在挣扎求生,而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家环境,内侵外扰,自然乱象丛生。
因此,再三考虑之下,宁墨又提出,想去大哥现在工作的家族企业观摩学习一下。
--
作者有话说:
猜一猜墨姐要干嘛呀?嘻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