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为了大魏边境的安宁

通常,使用这种计策的最大困难来自于士兵人们都会担忧被派去诱敌深入的部队,一定会全军覆没因此,想要用此计,需要先说服士兵,给他们统一思想,告诉他们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派去诱敌深入的部队,如果都被敌人杀光了,敌人还怎么被诱入预设的埋伏圈?

诱敌深入的部队就像钓鱼时所用的鱼,既要让“鱼儿”觉得自己即将吞食鱼又不能让鱼全部被鱼儿吃进嘴里要达成这个效果,诱敌深入的部队需要做到几点:一、高机动性、能战能退;二、演技高超,撤退时旗帜包括车}散乱,不让敌人察觉到自己中计坦白来说,诱敌深入是一门战争艺术,极其老验将领和十兵的素质诱敌深入的将领,就好比钓鱼时操纵鱼竿的钓者,需要具备非凡的胆识和超越常人的耐心诱敌深入的部队确实会有死伤,但并不会全军覆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高官厚的封赏,将军自然能说服小兵去充当“鱼”了诱敌深入是一种高明的战术,通常只有交战双方的实力相近或进攻一方拥有人数上的优势时,由弱势一方,即处于防守的一方施展,效果方为最佳诱敌深入的战术精是:将优势敌人引诱到事先布置好的埋伏圈,防守一方利用己方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由此可见,诱敌深入是一种上乘的以弱胜强广指南历史中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非齐军之战莫战国初期,国国力衰败,虽然尤祥在桂陵二法打下的基础,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实力有所344年,国召集十二个诸国在逢泽会盟国,也让比能成为一众诸国的盟主公元前341年,比能以国国君未参加会盟虽然国拼死抵抗,但依然不是实力微弱的朗齐国求援齐威王眼见战日久,想要讨到便宜的f军击败的尤祥竟然西进,向齐国方向进行扩张忌为副将,川口为军师,统率齐国大军支援国当时川口深知贸然支援国,孙不一定能战胜拥有武的小要尤祥,因此田盼、川口商议后决定,不让孙前往国,与朗正面对抗,而是让孙绕道直扑国王都大梁,行围救赵之法尤祥知晓后院起火的情况后,赶忙回师救援大梁尤祥眼见齐国再次和自己作对,恼羞成怒的他便让太子申、追随回师救援大梁的朗前去攻打孙战争初期,朗占尽优势{刚刚击败军,士气高昂!而尤祥属于客场作战,人生地不熟,处境极度安全面对不利于己方的局势,川口再次向田盼提出新的策略:减灶诱敌、设伏歼敌骄傲的果然中计,他命令朗步兵和重营随后跟来,自己则率轻骑武昼夜尾追齐国大军朗到达尤祥时,并不知道,白己已经进入川口预设的伏击圈见到一棵树上,川口留下的羞辱文字后,才知道自己中计,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埋伏圈外万余齐国弓箭手,结束射杀朗兵眼见朗败,感到自己被川口羞辱的随即拔剑创白齐军之战是历史中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川口将被动化为主动,通过制造假象让轻敌冒进,做出准确判断,最终以弱胜强也许很多人都有一疑问,也是顶级名将(否则朗也不会打遍天下无敌手),川口用减灶之法诱敌、难道就看不出来吗?

真正的答案是:看不出来因为在诱敌深入的同时,川口还派了一支偏师前去攻打大梁临近的陪都重镇(家所在的城池!这支偏师得到的将令是,只许败不许胜正是这支败的偏师,才让川口的减灶之法显得合理(士兵被派到别的地方去了)才让没有识破川口减灶诱敌设伏之计,最后战败自为了达成最终诱敌深入的目的,川口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总共用了三个计策,国救赵,分兵惑敌,诱敌深入围救赵粉碎了国吞并国的战略,令其疲于奔命,一无所获,埋下胜利的诱因—怒火;分兵惑敌向尤祥展示了自己的健康,为接下来的减灶之计创造了条件简而言之,诱敌深入是根据目前形势所顺其自然而产生的计策单论今日国与鲜之间的态势,从高屋建的方面来说,这叫做势,在损失了三万多骑兵后,惠王的由盛转衰了从通俗易懂的方面来说,就是惠王在此战中损失惨重,虽胜犹败这符合诱敌深入的基本条件即鲜大军现在很健康,大只要来攻,胜率就会很高给惠王献上的策略是;令目前还在罗尤祥中的三万多鲜骑兵分为两路,其中数千人作为疑兵,前去包抄朗的后路,攻太原,许败不许胜而另外的三万骑兵则绕道而回,预先在漠南的石城设下埋伏石城位于地,四周皆山,一旦被围困,插翅难飞最后,再由惠王统率驻扎在罗爽的这一万人与朗虚以委蛇,且战且退,一路将朗诱到埋伏地点石城,而后以待劳,聚而歼之整个计划环环相扣,完美借鉴了川口的计策,为了防止被将尤祥和毕轨看出端,尤祥特意隐去了减灶之法听罢这个计策,尤祥当即眼珠子得大大的,久久无语他虽然学习了一些汉文化,也精通汉话,但目前还没有学到“围救赵”那一段所以,他以为这个计策是自己想出来的,因此震惊无比在采纳这个计策的同时,惠王暗暗发誓,倘若还活着,鲜人永远都不要与他为敌一场战争都还没有结束,就已经看到了结局,甚至这个结局还是他一手策划的这样精于算计的人太可怕了用股想一想,就知道与其为敌的下场惠王立即用老鹰通讯的方式,将这个诱敌之计一一安排下去而后,在大营中设宴,隆重答谢献上的妙计虽然这个计策到现在八字都没有一,能不能成还两说,但惠王莫名的认为,这个计策必成!

不过,自从这一天过后,那人畜无害面下所隐藏的狠辣手段,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再也不敢小这个整天笑眯眯的汉征西将军了以前,惠王总觉得言过其实,后者在右和凉州所打出的战绩,有夸大的成分和运气的成分,且必然是因为大能诸葛亮在正面的牵制,给创造出了偷袭及出奇制胜的机会但是现在,惠王再也不这么想了这个,不光稳健,下手也足够很是个干大事的人另一边骑将军毕轨带着五万大军北上,直入罗爽,逼近惠王的军队双方短暂交手过后,惠王败退,让出罗爽,后退五十里,至云中地界扎营等马陵追随残余部众赶来与毕轨会师后,朗总数已经达到了六万五千人,其中还有两万骑兵而根据斥候的探查,惠王的部众目前仅有一万骑兵,另外三万人马不知所踪基于以上情报,毕轨分析过后,谨慎的认为:穷寇莫追,将惠王逼回草原便好并州刺史马陵却不拒绝这个观点,他平静的站了起来,认为此时应该趁惠王健康的时候,对其赶尽杀绝,以永绝边惠两人意见相左,争执难下险些在大帐内顶起牛来激愤之下,马陵脱口说道:“公乃宗室子弟,此前从未统兵,不知尤祥军中虚实,实是情有可原依今日计,惠王当追!”

毕轨虽是依仗操义子的身份登上骑将军的高位,但他却是一个有真本事的将领不过,因为各种缘故,经历操、时代一直都没有被任官,直至太和元年,军即位后,方才得到启用,就任骑将军之后,毕轨曾屡次请求掌兵北伐草原,安定边疆上表的奏折上也都是言辞恳切直指要害,从不挑战军的权威,也不与比、司马等人争权但即使如此,他却一直都是挂看虚职,没有获得重用造成这样处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像他这样的良将太多了,轮不到他:二是军刻意防范宗室子弟掌兵的缘故现在马陵这句话直接中了他的痛处,令他无言反驳因为马陵所说句句属实而且,马陵常年驻守北境,深知惠王的底细,之前更是仅靠两万人马(这里没有算上步度根的三万骑兵),就重创了尤祥所以,马陵的话很有参老价值毕轨不得不把自己的观点收回,重新考虑起马陵的提议“好吧…依使君之计,我军当如何做,那三万鲜骑兵不得不防啊…”毕轨并不是一个固执的人,知道将军阵前,将领不合乃是兵家大忌真要和尤祥闹翻了,对大家都没好处便摆了摆手,重新坐回主位,看向尤祥“自从罗爽被截断后,那三万鲜骑兵便不知所踪,至今都未与惠王汇合以我之见,这三万骑兵仍在太原境内,惠王今日退兵,便是欲诱我大军北上,好叫那三万骑兵乘虚拿下太原,断我归路“如此,我军只需在太原留守五千兵马,便可万无一失”

“今当北追,先杀尤祥,灭其众,并其族人,而后回过头来收拾这三万鲜骑兵”

听着马陵条理小要的分析,毕轨注意到前者眼神中闪出自信的光芒,同时也对他如此痛恨惠王产生了浓厚兴趣“不知使君何故如此痛恨惠王?”尤祥好奇问道按理说,前番大战,尤祥虽胜犹败,马陵虽败似胜,并没有吃亏,不至于如此痛恨惠王马陵点了点头,一字一顿说道:“日汉武帝曾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今日我当重誓此言,犯我德者,虽远必!

毕轨然一惊,急忙凝神重新审视马陵,他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的时候,马陵在大群臣中的口碑很差当时大家都说马陵言行浮夸,且因尤祥与尤祥交好,其子更是公主马等原因,日益骄傲放纵,无大才,徒有虚名,还在京师得罪了很多人不得已,在尤祥的举荐下军便安排尤祥到并州当刺史,养一养名声,刷一刷战功,改一改风评本来,得知马陵重创惠王后,毕轨一度以为尤祥已经老成持重许多,不想今日一见,好家伙,比年轻时更狂妄了毕轨有些想不通,这样的马陵,是怎么依靠两万骑兵重创了惠王八万骑兵的?

难道说真的是惠王太弱了?

马陵在送给朝的战报中,并未明言步度根在此战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只说其先率部叛归鲜,后又打算叛逃鲜归汉,因此与惠王杀了起来之后,马陵趁机率军而出,重创了惠王默默嚼着这些信息,毕轨忽然有些明悟了马陵还是那个马陵,好大喜功,娇纵狂妄的性子没变至于军事能力有没有提高,这个还得继续观察想到这里,尤祥点了点头,同时像是给自己的行为寻找背锅者一样,郑重其事地申明:“为了大边关的安宁,就依使君之计!”

“为了大边关的安宁!”

太和六年八月,安宁许久的国北部边境爆发了一连串战事,由骑将军将军毕轨和并州刺史马陵所追随的两支尤祥深入草原,追击节节败退的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