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海货生意

“那我可以天天来蹭饭了?”青杏眼睛一亮,高兴得很。

“你们府里都吃不上饭了?”

“那怎么可能,祖父把家里的帐都交给我了,钱也都交给我管,我现在是富婆一个,哪会没饭吃。但一个人吃饭实在太没意思了嘛。”

苏青媖也觉得没意思。

吕博承和两个儿子不在,青杨也去海州了,平时还有个亦腾,但现在亦腾也吃住在营房那边了,就她和小七两个人吃,她也觉得没意思。

姐妹俩坐一块高高兴兴地吃了一会茶点,苏青媖便对她说道:“一会吃完饭,你给爹娘回一封信。”

“好。”

“上次来信,他们还问起青杨的婚事,现在青杨去海州了,我也没法问他。”

“姐,你自己给哥哥找就是了。”

“婚姻是大事,我能随便给他指一个?上次问他,他也没说喜欢什么样的。只说随我。这哪能随我,又不是我跟对方过日子。也不知道他心里有没有喜欢的人了。”

“这我知道,哥心里没有喜欢的人。姐,你就先帮他看看吧,多挑几个,到时让哥在中间选一个就行。”

说到青杨的婚事,苏青媖也是头疼得很。青杨那孩子他自己也没个喜欢的人。

曹州与徐州交界处。

吕博承看着两个儿子一马当先领着队伍往营地这边来,脸上满是欣慰的笑。

“大人,你可高兴坏了吧?两个儿子如今都能独挡一面了,这么优秀,小小年纪,做战勇猛,手下功夫过硬,妥妥的两员悍将,果然虎父无犬子啊。”

顾长卿站在吕博承身后,看着队伍中两个小将朝他们打马而来,不要钱的夸赞脱口而出。

吕博承听了心里高兴得很,但面上却不显。

“不过是跟着历练罢了,手下还生涩的很。”

“啧啧,你这个当爹的,夸儿子两句会掉块肉啊。”

“我怕他们飘。”

“两个孩子跟着我们历练几年了,早就能单独带兵出战了,就你压着他们。”

“才十二三岁,哪里就能单独领兵了。你可别激他们。他们要学的东西还多得很。”

“唉,我可都是羡慕啊,我那大儿,才七八岁的年纪,什么时候才能跟大宝小宝这样啊。”

“你要是羡慕,要不也把他们姐弟带到身边来亲自教养?”

“那我老娘怎么办?”

“那你就看着我两个儿子流口水吧。不然你从现在开始训练思齐也行。”

“我家思齐才三岁不到四岁,你也好意思开口。”

“我家小宝也是这个年纪学拳脚的。”

顾长卿一愣:“真的?那我这次回去也开始锻炼他。”

吕博承扭头看了他一眼,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小思齐,伯伯就是随口一说啊,你要是以后过得水深火热,可别来找伯伯啊。

很快,大宝小宝就打马到了近前。

“爹!”

“爹!”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下来洗洗。”吕博承招呼着两个儿子进帐。

吕博承父子三人走后,苏青媖日子清闲了许多。想起海州的事,便决定也做些什么。

上次在勒山村见到的干货,大多都是晒制,腌制的,鱼大多都是做成咸鱼,而孩子们挖的蛤蜊也被当成不值钱的海货。

让苏青媖觉得有些糟蹋东西。

苏青媖听说裴置已经以军需处的名义在海州城里开了一间铺子了,专门收海货。

但徐州这边的铺子还没动静。

苏青媖便到街上转了一圈,转手就买了一间二层楼的铺面,准备以后专门用来卖海货。

但她上次在海州看到的产品太过单一,二层楼面卖几个货品,有些大材小用。

便又写了十来种海货的做法,让项尚带人去海州开一间做坊,收新鲜的海货,再把它制成干货,及各种酱。

虾蟹脱水即死,上岸就烘烤做成即食的海虾,或是虾干或是剥了壳做了干虾仁,或是做成醉虾醉蟹,或是做成各种虾酱蟹酱。

鱿鱼就烘烤做成各种即食的鱿鱼干,鱿鱼丝。扇贝就把肉挖出来做成干贝,海螺和蛤蜊也把肉挖出来,晒制烘烤了成干肉卖。生蚝也制成蚝干,或是熬成蚝油。海带紫菜也都写了做法。

项尚带着人先是在海州城里开了铺子,后又紧锣密鼓在勒山村附近买了一块地,建成作坊,后又雇了当地不少人,来作坊做工,赶制各种海货。

每天只要海边的新鲜渔获上岸就去收购了来。附近渔民们打上来的渔获都不够卖的。项尚都全数收了去。

作坊建得大,收上来的量远远不够,项尚又带着人沿着海岸线到各村去收。

导致各渔村海货一打上岸都不用挑去城里,纷纷停船到勒山村这片海域,上岸就卖给新更作坊。

勒山村已隐隐要成为一个渔港了。

勒山村长见才没过多久,又见到那天的小公子不说,招了他们的青壮说要建什么海军,每天训练半天,就吃上公粮了,心里正高兴。

哪知更大的喜事还在后头。

村子附近又建作坊了,还是上次那些贵人来建的。

每天打上来的渔获,都卖得净光。

勒山村民拿着沉甸甸的铜板,心里激动不已。见十几里远的村子都来卖渔获,心里急得不行。

人家作坊都建在自家门口了,这钱还挣不到?

窝火啊。

村长便跟村民商量起买渔船的事来。渔船要买,还要多多的买,小渔船换大渔船,跑得远些,争取每天多打些渔获。

跟邹村长这样打算多买渔船的村子可不少。

现在一个月赚的就是过去几年挣的,这还不趁着这大好的机会,多挣些啊?万一哪天这种好事没有了呢?

海州的海产生意做得风风火火。徐州苏青媖买的铺子里,也很快铺上各种海货,品种是越来越多。

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徐州的百姓来采购。

随着海州送来的海货越来越多,苏青媖开始想着怎么把海州的这些海货运出去。

本地的消耗只是一小部分。而且赚镇海本地百姓的银子,就跟左口袋出,右口袋进一样,没什么成就感,还是要把生意做到镇海外头去。

正琢磨着,许少严就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