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场《脱口秀大会》录制间隙,几个演员围住我,讨论起刚刚在台上的得失,“究竟是该输出价值观还是讲故事就好?”“我的节奏出了什么问题?”“今天观众为什么这么冷?”“风格到底是什么?”
一个演员表情困惑,终于又说出了那句几乎每个演员都对我说过的话,“可是在线下每次都挺好的呀。”
我一边回答,一边想到,同样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无数次,我的答案也趋向固定。事实上,我感觉大家心中的答案也已趋向固定,只是模模糊糊,没人记录。
在某次录制结束补录时,商务导演拿来客户审定的口播叫我念,可那明显是病句的文案念都念不顺,我们又一起找客户沟通调整。
当时已经凌晨两点,我看到她忍着疲惫和委屈,帮我跟客户沟通着。
我一边沟通,一边想到,同样的画面我也已经面对过无数次。
在办公室,读稿会议室,“山羊”后台,深夜的我家长餐桌边,就是这么一些老问题,被讨论了无数次。
我虽然乐此不疲,老问题也确实总有新视角,但有些基本视角,似乎可以慢慢不再那么模模糊糊了。
不知道有几个朋友记得,很早以前我在办公室挂过一张海报,写着Be fucking professional。后来那张海报不知所踪,确实,那时提出那样的要求是有点早了。我想,也许如今是时候了。
是时候开始慢慢写出这么一本工作手册,供公司内部的朋友交流探讨,帮助我们自己,一起变得专业。
最理想的效果是,以后再有人问我什么,我可以把这本东西丢给他,说,自己去查别烦我。而更加理想的效果,是他查完不满意,对我说,写得不对啊,你看我这个理解怎么样?
脱口秀,作为一个行业出现在中国,发展至今,还不到五年。
有幸或不幸,我从头见证。
在这五年的日常工作中,我从编剧做起,前期策划,后期剪辑,敲嘉宾,现场执行,商务对接,前采对稿,编剧读稿,上台表演,剧场经营,谈客户,谈投资,谈平台,谈签约,谈解约,线上线下,台前幕后,该我干不该我干,跟脱口秀有关的事情,我几乎全干过了。
希望我能够通过这本东西,分享我对这个行业各个岗位的理解,以及我的经验,帮助大家一起变得专业。也欢迎大家发给我你最想了解的东西,我们一同更新这本手册。涉及我未深度了解的岗位,也需要朋友们帮忙。
艺术行业只有对你有用的规律才叫规律,所以在工作手册前面写了“李诞”,提醒你注意其中很多是我个人偏见。
这本册子的名字里虽然也有个“脱口秀”,但我不大想再去讲什么预期违背,什么双线结构(我其实至今不明白那是什么)之类的东西,我假定大家对那些知识都有所了解,不了解也是到处都可以查的。
这本册子倾向实用,倾向个人经验,倾向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
这是一本工作手册,很奇怪,我们聚在一起做的这件事,居然是一份“工作”。据我观察,这是很多人都没能充分理解的。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