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木匣中偶然找到潘际垌先生当年送给我的两张俞平伯原稿。原稿是钢笔写的两首绝诗,题为《何其芳所长遗着〈诗稿〉新刊为题二绝句》,署名平伯,日期是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第一首:“昔曾共学在郊园。喜识‘文研’创业繁。晚岁耽吟怜‘锦瑟’。推敲陈迹怕重论”。第一句注“三十年代初,予讲词於清华大学,君曾来傍听。”第二句注“一九五二年筹备文学研究所,予自北大中文系调职,君任副所长。及西谛卒后,任所长。”第三句注“有拟李义山‘锦瑟’诗二首,存集中。”第二首回忆文革期间往事,诗云:“习劳终岁豫南居。解得耕耘胜读书。犹记相呼来入苙。云低雪野助驱猪”。第一句注“一九七零年与君同在河南息县东岳集五七干校。”第三句注“‘既入其苙’见《孟子》。苙,豕圈。”俞平伯末了还附录了何其芳夫人牟决鸣和诗,“和”的当是何其芳的诗:“昔曾同步延河岸。光景依稀似昨天。如水年华流不息。惟余悲痛在人间。”
俞平老的诗稳重平实,诗意不浓,以纪事胜。这也足以看出老人耿直忠厚的个性。老一辈中国人对文字似乎有一套迷信,旧诗词尤其不可乱写,既会露出个性,也会牵涉祸福。少年为赋新诗强说愁,大人看了要骂,恐怕一语成谶,坏了命途。写得太婉约之作,大人看了也会担心福薄。旧笔记里说,清朝有个才子兼精拳勇,跟浙江海盐巨族的女儿互生情愫,日日唱酬。后来女的嫁给别人,郁郁寡欢,终於又跟才子私通,甚至私奔,享闺房之乐二十余年,女的先死去,才子輓以联云:“前世孽缘今世了,他生未卜此生休”。人人看了都叹服他能於无可着笔之中曲曲传出心事,可谓才子之笔。这是有诗意之作。那女的有一首送才子赴试的诗:“淮水清清河水浑,安排行李送王孙。明年三月桃花浪,君唱传胪妾倚门。”有一位老先生看了说:“风致甚佳,然含荡意,一望而知非贞妇也”。
俞平老是俞曲园的后人,春在堂里诗礼传家,既养出了他一生的书生气,也练成了他顽强的理性。他真是做学问的料子,否则研究红学也不会升堂入室了。他题何其芳诗集的诗,说到两人都在河南干校种田驱猪,字里行间没有丝毫怨气。听说,俞平老当时与老伴住在老乡家,院子里有一棵苦楝树,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这种书上早就闻知其名的树,兴奋得很,写下笔记,引发他进一步探索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苦楝树是楝科落叶乔木,分佈在我国山西及河南以南的低山和平原上,喜光,生长快,木材坚实,易加工做家具、乐器、建筑、舟车、农具等,春夏之交开花,淡紫色。俞平伯在逆境中还有缘亲近这种跟曹雪芹祖辈有关联的树,似乎注定了他研究《红楼梦》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