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赞助几间院校的老师举行了一次“提升语文水平研讨会”。研讨会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分组召开,分别讨论中文语文能力、英文语文能力、普通话语言能力、资助拨款、教材发展、评核办法等问题。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梁锦松在欢迎辞说,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五年之间,教资会拨款一亿三千万元去资助提升语文水平的课程;这是三年一期的拨款,本期的拨款额是二亿一千万元。他说,教资会不断在监察这些课程,并且认为进展很令人满意。梁锦松说:“要提升年青人的语文能力,有赖教师及大专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我最近翻读了这个研讨会的中英文《报告书》(Report on the Seminar on language Enhancement)。《报告书》中虽然只就每一组的讨论作了简单的概述,大致还是可以看出与会专家老师的观点和共识:大家都力求持平,大家都审慎乐观。谈到“语言学习的文化”,他们认为“本港语言学习的文化正不断转变,有需要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因此,“在一个小组讨论上,与会者指出应提供更多资源,使学习普通话变得更为普及(现在的学校制度已有此趋势)。我们也需要反思现在英语学习的文化;在非英语的语言环境下,实在不能低估学习英语所面对的困难,但也应再次强调,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有其实用价值,必须认真学习。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全面认识香港使用的三种语文,即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的课程设计”。这是非常圆通的观察。用非专家的话来说不外是:第一、时局变了,语言也在变;第二、要学好普通话;第三、要学英文;第四、粤语依然会是香港的“中文”。
我比较留意中文水平低落的问题,很想知道研讨会的看法。讨论“中文语文能力”的小组对“中学和大学学生的中文水平是否低落”一事的理解是这样的:“对於香港学生的中文水平,与会者指出很难确切地说是否低落,这方面的许多调查报告都缺乏足够论据,证实香港学生的中文水平比别的华人地区差,但是,一致同意由於近年来推行普及教育,大学学额急剧增加,香港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整体上比(以)前有所下降。”易言之:说是低落,证据不足;说不低落,其实下降。我起初以为“低落”跟“下降”意思有一点点不同:“低落”是“差劲”;“下降”是过去不错,现在没有过去好。其实,《报告书》英文本说的都是“下降”:“Participants expressed the view that the various reports on Chinese proficiency actually lacked solid evidence to prove the level was becoming lower year by year.” 另外一句:“...the level of Chinese proficiency of the tertiary students, on the average,has become low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who entered tertiary institutions before this sudden influx.” 因此,中文本说比以前有所下降,是跟实行普及教育之前那一批大学生对比而言。这个论断,《报告书》并没有举出任何论据。
我比较同意《报告书》里提出的两点建议:一是建议“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有了基本的语文能力,其他实用中文和专业中文的学习就很易掌握了”;二是建议“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能主动学习,他们的语文水平提升起来自可事半功倍。”我很希望看到研讨会鼓励学生学好普通话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可惜研讨会始终把学习普通话看成是学习一种新语言,没有建议把学习普通话跟中文课程挂上钩。我始终相信这是最省钱的提升语文水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