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港都阿尔赫西拉斯。
我从这里搭船,前往旅途中的第一个伊斯兰国家摩洛哥。
伊斯兰教禁酒,一到摩洛哥,大概就买不到啤酒了吧?所以我先买了十罐,塞进自行车的置物袋里。骑上车,踏板重得让人背脊发冷,但啤酒是无可取代的,没有啤酒,踩自行车不就没有意义了?
渡轮来到一个名为休达(Ceuta)的小港市,我从这里朝摩洛哥第一座大城港都丹吉尔迈进。不知为何,沿途都是难以忍受的上坡路,汗水不停滴落,十罐啤酒的重量,马上让我开始不爽。
终于在傍晚抵达丹吉尔。走进店家,一打开冰箱,里头放着啤酒,跟其他地方没啥两样,我呆住了。
“我……我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
应该将饮酒视为禁忌的伊斯兰国家竟然照样卖啤酒,甚至还有当地的原产啤酒。不只摩洛哥,埃及、约旦、叙利亚都是如此。
环游世界途中,我有个意外的发现,就是啤酒的普及度,或者该说是充实度(?)吧。几乎每一国都有国产的啤酒品牌,就连人口只有二十三万的中美洲小国伯利兹,都有名为“Belikin”的啤酒。
在我途经的国家中,没有本国啤酒的,记忆所及就只有伊朗和毛里塔尼亚。但毛里塔尼亚也卖进口啤酒,只有伊朗,怎样都找不到。大概是伊朗的伊斯兰教色彩比邻国浓,宗教理念也强烈反映在法律上吧。
我一向热爱啤酒,也尝遍各国生产的啤酒,但还是觉得爱尔兰的“健力士”最美味。这结论大概不足为奇,不过,既然健力士可以风行世界各地,想来还是具备一定的实力。
就我的印象,坦白说,其他地方的啤酒之所以无法与爱尔兰健力士相提并论,也许是因为健力士特别合我的口味吧。不过,我的确觉得健力士的滋味有其过人之处。
在喝到爱尔兰的健力士之前,我并不喜欢“stout”,也就是所谓的黑啤酒。我受不了那种留在嘴里的软绵绵的甜味。
在伦敦时,有个喜欢健力士的朋友经常向我推荐这款啤酒,我却常喝到一半就腻了,要很努力才能喝完一品脱(相当于零点五六八升)。
后来我来到爱尔兰,走进某间酒吧。因为我的个性很爱“赶流行”,想了想,还是决定喝点当地原产啤酒,姑且点了健力士一试。
“耶?”
才喝了一口,就发现和在伦敦喝到的全然不同。没有讨厌的甜味和苦涩,有种清冽爽快感,不太像是黑啤酒。即便如此,舌尖还是尝得到黑啤酒特有的浓醇,更别提“泡沫”了!鲜奶油般细密的泡沫柔和地包裹酒液,快要融化般的口感,别的啤酒可没有!
伦敦的健力士也有同样的泡沫,可是被残留的甜腻拖累,反而令人不快。爱尔兰健力士的泡沫就高明地发挥调和之效,无可挑剔、口味完美。为什么伦敦的健力士啤酒味道会差这么多?
据说,道地的爱尔兰健力士只用当地生产的原料——水、麦子、啤酒花及酵母等制造,所以只有在爱尔兰酿造,才能凑齐这些条件。
既然谈到啤酒的口味,这件事意义重大。不论酒或菜肴,都必须先有原料,才能产生独特的口味。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不断追求适合该原料的最佳口味,才逐步发展而成,所以,当地的独特口味是必然性的结果。这是我在各地旅行大快朵颐时,不容否认的亲身体会。
健力士是爱尔兰的原产啤酒,正因为有爱尔兰的麦子、啤酒花和水,才能完成这样的风味。就算制程一样,但材料却是来自英国,酿造出来的啤酒和原产地一比,口味当然还是会差上一截吧。
在伦敦令我却步的健力士,到了爱尔兰,却在头一杯就戏剧性地改变了我的喜好。之后我开始衷心期待每晚都能喝到。常听说爱尔兰人嗜酒,酒精中毒的人数居高不下,虽然我在该国旅行时也有同样的感受,不过,与其说这是民族性使然,我倒认真地以为,最大的原因其实应该是爱尔兰健力士的美味吧。
顺带一提。
非洲强烈受欧洲文化影响,健力士也相当普及,但我才喝了一口,就差点喷出来。这已经不是口味不同的问题,简直就像是请人喝抹茶,却端出了可乐,不但甜得令人难以忍受,还有股诡异的涩味。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味道也不赖,不过,虽然我热爱非洲酒吧的气氛,非洲的健力士还是让我有点敬而远之。
爱尔兰酒吧里正在现场演奏凯尔特民俗音乐,啤酒显得更好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