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通过本节目第三部分儒道之争,我们熟悉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及他们二者各自的思想精华,与儒家所发生的论辩,还有对后世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上集易老师则为我们总结了道家学派留给我们思想文化遗产,即真实和自由,这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生命的存在感与价值所在,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有着传承,但老子的思想却不仅仅只影响了庄子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家,例如法家的韩非,那韩非与庄子究竟有什么不同,法家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又是什么?
【正文】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韩非的思想和庄子一样来源于老子,至少韩非思想来源之一是老学。也就是说老子的学说有两个继承者,一个是道家的庄子一个是法家的韩非,而庄子和韩非虽然同出于老,但这两人的思想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庄子追求的是绝对自由,韩非主张的是绝对专政;庄子希望的是社会的宽容,韩非主张的是国家的管制。庄子追求自由,追求宽容是因为庄子认为人性天真,人性都是纯真的;韩非主张专政,主张管制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人性是恶的。这样一比较我们就知道庄子和韩非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在讲韩非之前还要再讲一下庄子。打开《庄子》这本书,它的第一篇叫《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什么叫逍遥游,就是真实和自由地活着,这个问题上集讲过了,在《逍遥游》这篇文章里庄子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或者说是寓言,《逍遥游》一开篇就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大也不知几千里也,非常非常大,巨大的一个由鱼变成的鸟,叫鲲鹏,鲲鹏从海面上起飞飞起来,多高呢,九万里,然后它的翅膀张开了,如垂天之云,像天上的云,它从海面上飞过去,激起来的海浪高达三千里,它要用六个月的时间从北海飞到南海。这是个大的不得了的意象。这时呢,灌木丛中的鴳(燕)雀呀斑鸠呀禅呀就笑起来了,说你们看看看,这么大个鸟啊,哎呀,你弄这么大,飞那么远,你干嘛呀你,你看我们最高也就飞到一个灌木丛的顶上,了不起飞到一个乔木上面.实在飞不上去我就落在地下.这不是很好吗.讲完这个故事后庄子在后面说了一句话,‘此小大之辩也’。这个故事和这句话使很多解释庄子的人困惑,甚至一部分解读庄子的学者误读。因为每个人听完这个故事后都会有个问题,就是庄子在这里嘲笑了鴳雀斑鸠禅没有,我们觉得结论是肯定的,嘲笑了。很显然是在嘲笑鴳雀斑鸠禅。那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庄子嘲笑鴳雀斑鸠禅是因为它们小吗,很多人认为是,我觉得这就是误读,理解为庄子在这里嘲笑鴳雀斑鸠禅的小,是误读。为什么呢?庄子不可能嘲笑它们的小,为什么不可能?因为庄子根本就不主张区别大小。庄子的思想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齐物论’,庄子有篇文章也叫《齐物论》,齐就是平齐,平等,齐一。‘齐物论’它有两个意思,一个齐物一个齐论。就是所有的生命是平等的,所有的议论也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比谁高明,谁也没资格嘲笑别人,你大,不能因为你大嘲笑小的,你高,不能因为你的高嘲笑个矮的,你不能这样嘲笑,庄子怎么会嘲笑它们小呢。庄子还有个故事也很有名,就是朝三暮四,说一个老头养了一群猴子,然后跟猴子讨论分配问题,说我给你们发橡子,早上发三升晚上发四升,朝三暮四,行不行啊,猴子龇牙咧嘴说不干,早上给我3个晚上给我4个,不干。老人说好好好,我改一改,早上发4个晚上发3个怎么样,猴子说万岁万岁。庄子说,早上4个晚上3个,早上3个晚上4个不都是7个嘛,有什么区别呢,‘齐物论’嘛,有什么可笑的,有什么区别。所以区别是可笑的。因此庄子说的‘此小大之辩也’,这个辩是不能理解为区别,也不是区别的那个辩,它是辩论的辩。有些书上翻译为,这就是小东西和大东西的区别,这是误读了庄子。应该翻译为,这就是小和大的辩论,这个辩论是可笑的,也就是说庄子嘲笑的不是鴳雀斑鸠禅的小,是鴳雀斑鸠禅的笑,大的不能嘲笑小的,小的就更不能嘲笑大的了。你本来就小嘛还嘲笑人家,看来可能也是越大越宽容,越小越计较。由此我们从这里读出的庄子的思想我认为就是两个字:宽容。一定要宽容。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宽的窄的,胖的瘦的,美的丑的,聪明的傻的,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只要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就是有价值的。这里关键还是两个字:一是真实二是自由。任何真实而自由的活法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谁也不能嘲笑谁。不能以一种真实嘲笑另一种真实,不能以一种自由嘲笑另一种自由。不能因为自己是真实而自由的就去嘲笑别人的真实和自由。这样一种思想是极其可贵的。因为我们知道宽容是一种很重要的现代价值,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庄子,当然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来解释和阐述宽容这个概念。但哪怕是有这么一丝意思,我们都应该对庄子表示极大的敬重,何况庄子不但主张宽容还主张真实还主张自由,因此我们说庄子实在是太伟大了。
【画外音】易中天教授认为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生命的尊严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这种生命的尊严包括每个物种真实而自由的生存,包括对差异性存在的尊重和宽容,这就是道家所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真实,自由和宽容。而与庄子同出一门的韩非却带给我们另一种思考和探讨社会的方法,即法家思想。那我们又该如何来继承法家的思想呢?
【正文】如果说庄子主张的是宽容,那法家表现出来的就是苛刻,甚至是残忍。法家的苛刻和残忍已经到了不顾人命的地步。《韩非子》这本书里有个故事,说韩昭侯这个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而且执法也很严。有一天韩昭侯喝醉了酒睡着了,醒来后发现他身上加了一件衣服。他就问了,谁给我盖上的这件衣服,下面人报告说,是管帽子的那个官员,韩昭侯说把管衣服的和管帽子的都抓起来杀了。为什么要杀管衣服的,失职。这衣服应该是你给我加上去,你没加,杀了。为什么杀管帽子的,越位。你是管帽子的,你为什么给我加衣服。这就是受到法家肯定的执法。这个执法在我们看来是太苛刻了。管帽子的去加衣服完全是好心,太苛刻了。《韩非子》书里面还有个故事,说有一年秦国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下面官员就向秦昭襄王报告,说我们国家已经遭到饥荒,是不是可以把国库里的粮食拿出去救灾,秦昭襄王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我们秦国的法律规定无功不受赏,我这些粮食是奖给功臣的,这些灾民有功吗,受灾就有功了?没功。没功就不能给。这些灾民没有任何功劳却不花一分钱不花任何代价就从国库里拿粮食,那不是提倡天下人都随随便便到我库里拿粮食吗,是的,如果我不救灾这些灾民会死;但是我如果救灾我的国家会乱。两个选项,一个是灾民死了我国家安定,另一个是救活了灾民但造成了法治的混乱,选哪个呢,选灾民死,国家不乱。这种法治也很恐怖呀,这不是完全没有人道主义了吗。实际上我们去看法家人物有个共同的特点,残忍苛刻,几乎无一例外,包括后世的。读后代史书,里面会有个传叫《酷吏传》,酷吏基本上都是法家人物。比方说武则天时代有两个酷吏,一个叫来俊臣一个叫周兴,有一天来俊臣就请周兴吃饭【flash】周大人,咱们都是国家司法干部,有一件事情我想向您请教。来大人太客气了,有什么事啊?审批犯人时如果遇到犯人怎么都不肯招供,那该怎么办呢?哈哈哈哈,这好办,你找一个大瓮把四周烧上火,等烧烫了你让犯人走进去他就招了。哦,是吗,那我就来学一下,来人啊,按周大人的吩咐把瓮烧上,不好意思啊周大人,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吧。啊!
【正文】你说这个来俊臣和周兴他们是同党啊,他们互相都不同情的,翻脸就不认人,法家人物多有此特点。从哪学来的,商鞅那学来的,商鞅就是个翻脸不认人的。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后来投靠了秦孝公,这个没什么,讲清楚,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些士人是可以朝秦暮楚的,这个没有道德问题也不算叛国。他到了秦国后在秦孝公手下做事,他鼓动秦孝公去攻打卫国,这个也不算卖国,也没有什么道德问题,在当时都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他那一仗打得不地道,战争开始之前商鞅写一封信给魏国的统帅公子卬(昂,仰),说公子啊,当年我们两都在卫国为臣,我们是同事,朋友,哥们,没想到我们今天成了敌对的双方,卫鞅我心里头,他这个时候不能叫商鞅,鞅心里头非常难受,实在不忍心攻打公子,我看是不是这样,我请你吃餐饭咱们就讲和算了。公子卬(昂,仰)这个卫国它本来就打不赢秦国,听说秦国主动讲和很高兴,就去赴宴,一赴宴商鞅把他扣下了,扣做人质然后下令进攻,当然了,兵不厌诈,但这个事情在儒家眼睛里就是不地道了。所以司马迁最后说,商鞅不得好死。是有原因的啊。这就是法家的特点.
【画外音】法家的刻薄寡恩会让人感到冷血和残酷,但往往伴随他们自己的,同样也是牺牲和伤害,法家的酷吏们千百年来不绝于史,并且有官方为其树碑立传,这表现出统治者的认同,而‘酷吏’二字则体现了人性对法家的批判,那法家为什么会如此残忍,甚至连执法者本身都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与生命为代价呢?
【正文】三个原因:‘时代;渊源;使命’。法家思想的成熟主要是在战国时代,从商鞅开始,商鞅,韩非都是战国时代的人,到韩非已是战国末年了,战国和春秋不一样,我们平时老说春秋战国,好像春秋战国是一回事,其实不是一回事,有很大区别,比方说战争,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只打一天,交战双方把阵式布好后就开打,一打,出了胜负就停下来,很有一点体育竞技的味道,战国时候的战争不得了,一打几个月而且丝毫不宽容,都知道有句成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从孟子那来的。孟子说,有一个战士逃跑,跑了50步,还有个战士,打败了仗也逃跑,跑了100步,那个50步的就笑100步的。可以吗,不可以吧,跑五十步,跑一百步都是逃跑都是逃兵,有什么区别呢?从这个角度讲是这样的,这是孟子的原意。但我们换个思维,如果把这个事情的背景放到春秋,不考虑逃跑的道德问题,那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为什么呢,春秋时期战争有个规则,就是失败的一方跑了五十步以后胜利的一方就不能再追了,这是游戏规则,人家跑了五十步,第五十一步的时候你还去杀他是不可以的,所以你跑五十步就安全了干嘛要跑一百步呀。所以在春秋时期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而到了战国时候一次战争死几十万人而且杀俘虏,比方说秦国大将白起一次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人当然,我们讲清楚,古人史书上数字是要打折扣的,肯定没有四十万,就是打个对折二十万,再打个对折10万也很恐怖呀,所以春秋,战国的时代不一样,鲍鹏山先生有个观点,说战国时期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极其宽容的时代。这个话非常有见地。战国确实是这样,对谁残忍呢,对人民残忍;对谁宽容呢?对士人宽容。战国没有文字狱吧,像清朝那样的文字狱,像乾隆搞的那种文字狱,没有。战国时期没有那个思想家是因思想和言论而被治罪的,前面讲过很多孟子的故事,孟子一天到晚在训那些国君,国王,那些国王还是恭恭敬敬的。孟子在齐国在魏国的待遇是享受‘省部级’的标准,又不上班,待遇很高的,很宽容的。所以战国是一个既残忍又宽容的时代。庄子发扬了战国的宽容;韩非,商鞅发展了战国的残忍。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庄子和韩非的思想都来源于老子。老子的特点是什么呢,前面讲过,两个字:寡情。所以我们去读老子,他是冷冰冰的。读老子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听机器人讲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听不听得懂他不管,一点情感色彩都没有,还有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然老子的本意不是说要糟践人民,他是主张统治者领导人,你不要去管老百姓,是不闻不问的意思,但他说得很难听,把他们当刍狗。而到了法家这里真的是把人民当刍狗了,按法家的治国理念,人民只准有两种,一种是农民一种是战士,而且这两种人的身份应该是可以转换的,就是老百姓应该平时种地战时打仗,种地给统治者创造财富,打仗帮统治者去杀人。其他的人不允许有,只允许有农民和战士,这就真把人民当刍狗了,当工具了,那我们就要问法家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第三个原因:使命。法家的使命是什么?国家的强盛,法家他只有这样一个使命。法家与其他三家的区别在,儒家墨家道家都有历史使命,法家只有现实使命,法家都是现实主义者,也都是国家主义者。他只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我辅佐的这个国家如何强盛,其他不管,为了国家的强盛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把人民当刍狗当工具,不当人。那我们就要问个问题了,国家强盛到底是为了什么?国家的强盛毫无疑问是国民的共同愿望,但是我们要多问一个问题,国家强盛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是为了国民的幸福。如果说一个国家最后强盛了,它的国民是不幸福的,这种强盛我们要它作甚,所以我们应该为了国民的幸福来强盛自己的国家,只有把国民当人民的国家才值得强盛,才应该强盛,而且我还可加一句,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画外音】在易中天教授看来,法家的崛起正处于既宽容且残忍的战国,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给予了法家充分实践的空间,出于对国家强盛的追求,法家落入专制与严苛,不惜牺牲人民的幸福为代价,这样的强盛扭转了追求的初衷,是值得批判的。但法家思想虽然薄情寡义,却并非一无是处,它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我们应该继承它的那些思想呢?
【正文】法家有非常多的值得我们今天抽象继承的思想文化遗产。简单的说,四个字:以法治国,或再简称:法治。这是法家高明的地方,因为法治比人治比礼治可靠,儒家是主张礼治的的,墨家是主张人治的,,道家是主张不治的,法家是主张法治的。不治大家都会认为是不行的,无政府状态行吗。人治,礼治也靠不住。《韩非子》讲了一个故事,卫灵公有个男宠叫弥子瑕,弥子瑕年轻漂亮的时候卫灵公爱他爱的不得了,有一次卫灵公和弥子瑕一起去游园,弥子瑕在树上摘了一个桃子吃了一口,觉得很好吃,就递给卫灵公,卫灵公把它吃了,而且逢人就讲,这弥子瑕真好,他真爱我呀,好东西舍不得自己吃,给寡人吃啊,好啊,爱啊。后来弥子瑕年纪大了不漂亮来了,失宠了。卫灵公怎么说呢,弥子瑕他真不是东西,把吃剩下的东西给寡人吃,这还有君臣之礼吗。同一个卫灵公同一个弥子瑕同一个吃桃子的事,前后说法完全就不一样了,人治怎么靠得住呢,所以只能是法治,而且韩非认为法要有三个特点:‘一,固,显’。一是统一也是唯一,‘一’两个含义,统一,唯一。‘固’就是规定,一个法立了以后你就不要轻易地改它,今天立法明天修宪那不行。法立了以后至少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应当是稳定的,这叫‘固’。第三个叫‘显’,就是公开,韩非说的很清楚,法莫如显,使民知之。法律一定要公开,让老百姓都知道。那么这个‘一,固,显’它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有这样四个好处:法律统一,就不会因人而异;法律唯一,就不会政出多门;法律固定,就不会朝令夕改;法律公开,就不会暗箱操作。腐败,猫腻,做手脚,走后门都杜绝了。所以一旦在法家人物依法治国的时期,这个国家的治安一定是比较好的,吏治也一定是比较好的,腐败一定是比较少的。因为他的法是统一的,唯一的,固定的,公开的。所有人在这个法的面前是平等的。这就实现了墨子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前面讲过墨子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但墨子没办法。他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最圣明的人当天子,次圣明的人当国君,再此圣明的人当大夫,再再次圣明的人当乡长,当村长,这个东西靠不住啊,而法家解决了这个问题,怎样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呢,法来实现;怎样实行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呢,法来实现。因为法来治国以后人就不用治了,没人什么事了,君主就可以无为了嘛,所以这是很了不起的,事实上法家留下的宝贵遗产可概括为六个字:‘公开公平公正’,这是法家主张的,在这里呢我们要有四点说明,第一点,以法治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是相对可靠不是绝对可靠,不要以为以法治国就确保了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不了。世界上还没一种办法能绝对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法治相对于人治,礼治来说,更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第二点,所谓法治条件下的公平与正义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因为法庭的审理它有两个结果,一个叫做实质正义,一个叫做程序公正。中国人往往更看重的是实质正义,所谓实质正义就是这个案子是不是真相大白,坏人是不是受到惩处,好人是不是得到报偿,这叫实质正义,但是法治条件下更追求的是程序公正,就是我审理的程序是没问题的,但最终结果是没有办法保证的,比方说有名的美国辛普森案,尽管很多人认为辛普森就是杀人犯,但经过公正的审判,判他无罪,这个是公正的,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就是程序公正的前提是程序本身要公正,就是立的法也要合法,如果你立的法是恶法,是非法之法,那么越法治越糟糕。我们说要守规矩,但是规矩本身要守规矩,你这个法必须是通过民主的程序由人民来立法,而法家是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法不是人民立的,是君主立的,是王法,所以很可能是越法治越糟糕,这是第三点。第四点是即便前面的条件都满足了,立法也是人民立的,也是合法之法,程序也很公正,即使都做到了,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也不能包打天下。还有很多问题是法治解决不了的,是需要道德来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口号应该是这样的:以法治国,以德育人。教育人的问题是要靠德,而在这方面法家就乏善可陈了,法家不讲这个法家只讲法,喜欢讲德的是儒家,那儒家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呢,下一集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