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府有一位叫邢宝斋的老人,是在段祺瑞父亲手里当过差的,年纪大了以后便留在段府干点轻省活,吃碗现成饭,比如出门买点笤帚、簸箕什么的。
邢宝斋常常跟人提起段祺瑞小时候的事。那时候段祺瑞的父亲在军队里当管带,段祺瑞也跟在父亲身边,邢宝斋一天到晚都能看到他。不过当时邢宝斋眼中的小段祺瑞可实在不怎么样——一天到晚淌着清水鼻涕,真是要多邋遢有多邋遢。
邢宝斋看着很窝火,就对小段说:“你这叫什么少爷呀?一点也不爱干净!”
教训过之后,小段依旧不改。邢宝斋气极了,忍不住爆出粗口:“你这个屌样!”
谁也不会料到,这个邋遢孩子长大后会做到这么大的官,更想不到他还能干出逼皇帝退位这样惊世骇俗的事。之后,当邢宝斋又唠叨段祺瑞小时候如何不起眼时,有人就会变得不耐烦起来:“你不是看不上他吗?他如今惊天动地,而你如今还得上街买笤帚。”
老头顿时被堵得无话可说,只好结结巴巴地说:“咱也不知道他有这么一天哪!早知如此,也对他好点儿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想到惊天动地的事,也未必有能力或者敢于去做。有时段府厨房开出来的菜尽是萝卜,吃的人会抱怨:“怎么大师傅尽给我们萝卜吃呀?”马上有人用手指着里面段祺瑞他们吃饭的地方:“你想吃好的,到那一桌吃去!”
旁边又有一人接着搭茬:“他呀,他没有这个能耐!”说着,用手一比画:“人家三句话推倒了清家皇上。你,成吗?”
段祺瑞的逼宫电洋洋洒洒,到段府家人嘴里,就被归纳成了言简意赅的三句话:兵力单薄,粮草缺乏,清家皇上你快退位吧!
三句话让一个大清朝交待了,谁能做得到?只有段祺瑞!段府上下一提到这一点,无不心服口服。
其实,段祺瑞在递出“三句话”前后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所理解的共和,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概念未必一致;另一方面,他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主张共和,也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摸清了袁世凯的意图,要对其一味效忠。说到底,在那个历史阶段,但凡像段祺瑞这样具有政治头脑和前瞻性的政治人物,都能看清当时的历史趋势,即共和必然取代专制。
段祺瑞的“三句话”一出,犹如给清廷下了一道催命符。京城亲贵们人人为之震恐,就连良弼也发出哀叹:“现在除共和外无别路。”
就在清廷收到逼宫通电的当天,革命党人对良弼发起刺杀行动并取得成功,这位反对共和最卖力的亲贵被炸弹炸成重伤,两天后毙命。至此,亲贵们不但是怕,而且是要逃了,他们纷纷前往天津、青岛、大连等地避难,不能走的只能拉下脸来央求袁世凯派兵保护。
在这种内外夹攻的情势下,隆裕太后接连召开两次御前会议,并且在第二次御前会议上决定让清帝逊位。消息传到冯府,冯国璋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慨,他用感叹的口吻对随员们说:“唉!皇族甘愿退让,我们今儿还给谁打?这样一来,大清国的江山就算完啦!”
虽然隆裕太后已做了逊位的决定,但在包括恭亲王溥伟在内的几个近支王公的坚持下,清室还想尽量拖延时日,以待变化。
在段祺瑞的逼宫通电发出一个星期后,清帝退位的诏书仍未正式下发。为免夜长梦多,段祺瑞下决心采用靳云鹏的第三策,即使用武力,胁迫内廷宣布共和。1912年2月5日,他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的将领发出代奏电,指出共和国体已成时代潮流所向,可是现在却因为“二三王公迭次阻挠”而无法顺利实施,结果导致了“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的局面。
对逆势而动的王室亲贵,袁世凯同样既不屑又痛恨,他暗暗写下了“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的字句,只是以他所处地位,还不能公开这样说出来。段祺瑞则无此顾虑,他在电报中将“二三王公”认定为“败类”,并声称自己将率第一军全体将士入京,与之“剖陈利害”。
电报发出之后,段祺瑞真的将自己的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迁至保定,做出了要率兵入京的姿态。
2月6日,袁世凯召集王公大臣,把代奏电交给他们传阅。看完这份明对“二三王公”,实对清室的兵谏式通电,人人都相顾失色,噤不敢言。只有恭亲王溥伟愤然骂道:“本爵因朝廷愿让政权,已署名认可,何竟指为败类?祺瑞此电,逼迫太甚!”
虽然他这话听上去还算有点勇气,实际也是色厉内荏,已无半点招架之功。溥伟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敢再对清帝逊位说三道四了。于是会上就拟定了赞成共和的长电。
看到清廷已支持不住,段祺瑞趁热打铁,于2月9日参与直隶总督张镇芳领衔的电报,要求“宣布共和”。10日,他又在信阳发出电奏,“力催解决”。
除了硬的一手外,袁世凯、段祺瑞还有软的一手,这就是南北代表所共同商定的“清帝退位优待条件”。尽管王公亲贵们对拱手让出江山和特权仍心有不甘,但他们更怕段祺瑞带兵入京,导致最后连优待条件都得不到。2月11日,隆裕太后承认优待条件,第二天便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退位诏。
共和之局至此大功告成。毫无疑问,段祺瑞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他所领衔的前后两份主张共和的电报更为许多人称道,“一造共和”的赞誉也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