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有一种强者心态,无论是凶猛的猎豹,还是身强力壮的野牛和驯鹿,或是有“长跑冠军”美称的黄羊,一旦狼下定决心,就会寻找适当的机会,果断出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中华民族是一种忍耐的文化,而不是扩张的文化。我们就是要在利益均沾原则上强行推行扩张文化。”任正非有着打破传统的气魄,他强调,“华为要用5~10年的时间将内部关系合理地理顺,使之充满扩张的力量。”
饥肠辘辘的狼群碰到了猎物,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策,果断决策让狼抓住了最好的时机,向猎物发动突然袭击,美美地饱餐一顿。
华为创立的时候,正是中国商品短缺的年代,巨大的需求和有限的供给矛盾突出。但是中国电信市场被跨国巨头垄断,价格昂贵,巨额的利润都装进了外国人的钱袋。由于没有独立的技术产权,政府只能花巨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被外国电信运营商垄断了,中国企业要立足,拥有自主技术是关键。华为面临着一个选择:搞自主研发风险大,等于找死;不搞技术研发,就是等死。任正非在关键时刻成了指路人,果断做出决定:死也要死得光明磊落,搞技术研发。
从1994年起,华为开始进入无线业务。中国电信决定采用新的制式——GSM制式,华为的ETS450制式已经过时。当时华为人担心产品最早也得1998年才能上市,那时国外厂商早已分割完市场了。经过一番研究后,1996年,任正非果断敲定:挥师GSM业务。华为常务副总裁徐直军后来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来看“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华为的这一决定为进入3G市场培养了后备军。
在进军美国市场前,任正非曾经与钱伯斯有过接触,并向他表达了友好合作的愿望,但是思科根本看不上这个“无名小辈”。钱伯斯提出干脆思科兼并华为得了,最终双方不欢而散。后来“老虎嘴上拔牙”,任正非提出“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最后,以体面的方先和解,华为名声大振。
古人云:“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任正非深知这一弊端,当机立断,果断决策,争取到了最好的商机,使华为一帆风顺地走下去。
狼体型如狗,与魁梧的肉食动物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狼却是动物世界里的强悍者。狼能够将体型和力量比自己大得多的牛置于死地,甚至敢于与强壮的狮子叫板,连素有“群兽之王”称号的虎也惧怕群狼三分。狼之所以有这样的威力,关键在于它惊人的执行力。
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谈到:“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数寿命都很短,很大原因是工作效率低,执行力度不够。要提高竞争力,执行力是关键。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华为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在高速飞奔的道路上没有出现过执行力模糊、团队模糊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大的执行力。
在新员工培训中,有一条铁的纪律:“穿皮鞋、西裤、衬衫、打领带,一个都不能少。”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将被仔细检查,不合格者立即改正,否则就有可能被退回。许多人习惯了随意的休闲装束,对这种要求感到“浑身不自在”,而华为却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因为这是完成学生向职业转变的标志。
任正非认为,执行力就是竞争力。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深知,要保证战斗力就必须有强劲的执行力。华为也染上了浓重的军事色彩,在军事化管理中,公司强调:不合理的制度只有修改后才可以不遵守。任正非也明白,公司的规章制度是有不合理之处,但是他为了保证执行的效率和速度,宁可犯一些错误。
1999年4月,员工汪宏被派遣到肯尼亚,负责ETS450项目的工程实施。这是华为在非洲的第一个项目,任正非希望把它做成样板工程。为了尽快了解现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汪宏来到距肯尼亚首都80多公里远的工程现场奈瓦夏小镇(Naivasha),迅速开展工作。一天深夜,用户打来电话说华为设备所在的机房有异味飘出,汪宏紧急奔赴现场,原来是其他厂家的电流模块被烧掉了,正散发出难闻的味道。为保证安全,他接连测试各项设备,直到凌晨3点多钟。经过9个月的艰苦努力,经过测试,合作方对结果非常满意。
在??塞俄比亚开局更是不容易,基站建在一座海拔近4000米的山上。一路上都是土路,早晨8:30出发,11:00才能到机房。为争取更多的时间,他中午只能留在山上,饿了就啃面包。基站上气温低,风力大,架设天线困难。但他克服了重重难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顺利通过了验收。
华为今日的成功,正是依靠着华为人强大的执行力才完成的。华为贯彻执行力只有一个原则:万众一心。方法、手段只是形式,重要的是统一思想,使上下级相互认同,真正走出执行力实现难的瓶颈,实现共赢。
“狼子野心”,狼是难缠的,不达目的永远不会罢休。它会想尽各种招数,实现自己的目的。跨国公司称华为是“难缠的土狼”,令它们坐卧不安,很有道理。
华为研制出自己的交换机以后,承接的第一单业务就是浙江义乌试验局。当时华为刚刚起步,“群众基础”不好,没有打广告的经济实力,大多数业务都是赊销。因此,义乌是华为展示自己、获得生存权的一次最重要的机会,一旦失败了,华为就要倒下。一位曾经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苦战的华为人说:“如果那次真的出了什么错,没有搞成,就没有今天的华为了。”带着公司的希望,华为人奔赴义乌,前后整整四个月,大家与机器吃住在一起,经过反复的调试,完成了第一个试验局。
1992年,华为万门机的方案基本确定了,就招募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研发。为了尽快研制成功,科研小组从周一到周六,早出晚归,一心扑在机器上。一个休息天,在公司吃完午饭,刘平刚想美美地睡一觉,就被李一男叫走,进行联合调试。忙碌一番后,李一男在一个模块上拨号,另一模块电话振铃响了起来,两人欢呼起来。李一男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刚才做试验时,是不是设置了‘永久连接’?”刘平检查一下果然是。去掉永久连接后又不通了,软件还是有问题。经过反复的琢磨和试验,电话终于打通了,而一天的时光也溜走了。
窄带电话网信令网是技术的制高点,后来的电话就是采用这一网络运行模式。在开发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华为人遇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大家都快要急死了。马上邮电部就要派人去测试了,设备却老死机,反复检查,发现是某个部件出现异常高温导致的,但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在测试当天,大家的“鬼点子”来了,在那台机器后面放了一台台扇,总算蒙混过关了。
邮电部人员刚走,他们就马上又开始忙了。大家把设计图纸和各部件都检查了一遍,“众里寻她千百度”,问题还是没解决。干脆鏖战,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找到答案了,原来一个电容焊反了,调整过来就正常了。等到故障排除时,技术人员在机房已经住了一个月了。
正是靠着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华为人不断攻破一个个难题,为华为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