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并提出持久与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七七”事变的第2天,我党在通电中提出:“开放全国民众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动员全国的海、陆、空军,准备应战”,“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21日,我党又在《关于目前形势》中重新提出了以上观点。同时建议“统一指挥”,“采取攻势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及“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配合主力军”的作战主张。23日在《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中指出:立刻派遣大军增援二十九军,还要求“立即召开国防会议,集中抗战的领导、建立各战线的统一指挥,积极抵抗日寇的进攻”。同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全面抗战的八大纲领,再一次明确提出“全国总动员”的口号,他说“民力和军力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致命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问将不能取胜”,“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为取得持久战的最后胜利,中共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提出了《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提案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后,明确具体地提出全国抗战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原则是:一、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但应抓住时机给予全线反击,把日寇从中国赶出去;二、在战役上应采取速战速决的原则;三、作战的原则是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有利于我军的地理和时机,突然出击,避免持久的阵地消耗战;四、在政治经济中心和战略要地建立坚固的防守工事、配置重兵,钳制敌人;五、阵地应避免单独构筑、正面狭小纵深伸长,部队作战采取积极主动,反对单纯的死守防御;六、战略战役指挥上,以外线作战歼灭敌人为主;七、积极开展游击战,深入敌后,扰乱敌人的部署,分散、疲惫敌人,清除汉奸,运动中消灭敌人。
8月4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准备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就国防问题向国民政府提出建议时指出:“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给进攻之敌以歼灭性的反击,决不能单独防御,为将来的战略进攻做准备,收复失地”。“正规军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及人民武装担任,在战略部署上给予独立自主的指挥权”。8月11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在军政部召开的谈话会上,明确提出我抗战在战略上实行持久战,积极防御,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的建议。为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全国抗战战略方针产生了积极影响。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召开会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和全国抗战的形势,正式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持久战以及八路军实行独立自主的运动战、游击战方针。毛泽东对这个方针,曾在后来发表的文章中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根据。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在分析中日双方存在着4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的3个阶段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他说:通过这3个阶段,在双方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到平到劣。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时间相当长,我们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运动战。“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以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