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段关于陈佩斯老师的采访,很有触动。
20世纪80年代,正是他大红大紫的时候,陈老师却放弃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跑到北京郊区的山里盖了个房子,过着半隐的生活。他大概半个月要进城一趟采购生活必需品,开着天津大发面包车,走八达岭到北京的公路(当时这段路还不是高速公路)。
那时候车少,开着私家车走这段路的人更少,时间久了,沿途的警察就都知道开着这辆天津大发的人是陈佩斯了,偶尔看到他经过,还会打个招呼。换作别人,可能看也不看或者简单招手示意就过去了,但陈老师会把车慢慢停在一边,下车和打招呼的警察抽根烟,聊一会儿再走。那条公路上曾经和陈老师聊过的警察,提到他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陈佩斯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就是个普通人,端着没意思。”
主持人也一样。主持人只是以主持为职业的普通人,如果说有什么特别,那也是因为我们的工作经常要出镜或出声——我们是沾了职业的光。观众的喜爱或追捧是对我们的褒奖,一旦离开了观众,就什么都不是。
并非故作谦虚,只是想说说这份职业的命门罢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主持人,很快就会被观众抛弃。
主持人首先是个人!
一个主持人的性格词典里,在我看来应该有这样几个关键词:真诚、热情、责任、学习和友善。主持人要做知人者,那几个关键词,是我们需要的人格修养,也是成功走进别人内心的必备品。
主持人采访嘉宾,时间往往只有一两个小时,我们要迅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膜,建立起彼此的信任,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导,让嘉宾用他最真实的方式去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要想消除隔膜,我们要先做到不给自己的心理设防,把真实的一面袒露给对方,以真心换真心。他们的痛就是我们的痛,他们的欢喜就是我们的欢喜,我们是和嘉宾有同样生命感受的人,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嘉宾觉得你是一个值得聊聊的朋友,“主持人”这三个字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否则,大家空对空,说的都是面儿上的话,效果怎么可能好?
主持不是表演,主持人和演员完全不同。演员在一部戏里演的某个角色被人喜欢,他本人也会被大众喜欢。公众对演员了解吗?并不一定,但他们很了解那些角色。所以说,演员的任务是扮演好角色,艺术和人生虽然无法清楚地分开,但终究不会混作一团。
这话放到主持人身上就不灵了。由于职业特性,主持人会将生活中的经历融会于节目中,做出最真实的自我展现和剖析。
平时拧着想问题的主持人,在台上往往也会给嘉宾提出很古怪、常人绝对想不到的问题;平时多愁善感的主持人,也容易感染嘉宾,谈话中会有很多让人动容的画面。主持人在台上彻底暴露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他自己——一个活生生的人。
做一个有趣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品行端正的人吧,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而说到底,是要做个常人,有常人的喜怒哀乐,明白这世上的人情世故。
几乎所有主持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不是播音机器,更不能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后面我会说到风格,有风格、有做派的主持人不是神仙,相反,他们更接地气,是人生大课堂的好学生,懂得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浓缩升华成主持的艺术。
主持人永远没有办法变成“另一个人”。我自己也一样,艺名叫华少,真名叫胡乔华,这两个名字之间有什么区别?只能说,艺名给我的家庭和工作设置了一道屏障、一个心理暗示:华少是工作中的我,而胡乔华,是生活中自由自在、普普通通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