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东山再起 12 巨人之争

史蒂夫·乔布斯在《时代》周刊上露过脸,他得到了华尔街的赏识。他是接管迪士尼公司的最佳人选。

——迪士尼公司的一位主管

在皮克斯公司和迪士尼公司合作之初,史蒂夫·乔布斯和迈克尔·艾斯纳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出现了。在2003年,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FindingNemo)公开上映之前,在与迪士尼董事会成员会见时,艾斯纳就预计说:“皮克斯公司要走下坡路了,我看过皮克斯公司制作的这部小丑鱼动画电影的片段,它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他还说:“这部《海底总动员》和以前的《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相比简直差远了,票房收入也肯定不会高。”

艾斯纳好像是故意夸大皮克斯公司的失败之处,因为他很快要与史蒂夫·乔布斯进行两家公司重新修订协议的谈判,宣扬皮克斯公司“走下坡路”的状况可以增加他讨价还价的砝码。如果《海底总动员》的票房收入很低,史蒂夫也会从他以前在皮克斯公司最兴旺时期的优势地位上跌落下来。这样史蒂夫就不会像上一次谈判那样强硬了,他也无法争取更利于皮克斯公司的协议条款了。艾斯纳竭尽全力地想维护迪士尼公司的利益,因为在2003年第一季度,迪士尼公司的利润下滑了41 %。艾斯纳认为,如果《海底总动员》的票房收入很低,虽然从短期看迪±尼公司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但从长期看,迪士尼公司将会在皮克斯—迪士尼协议中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

《海底总动员》是关于一个小丑鱼父子的故事,小丑鱼在一次离家出走的时侯被一位潜水员抓走了,小丑鱼的父亲非常焦急,为了能让全家团聚,他忍受着长时间的恐惧和焦虑去寻找他的儿子。

《海底总动员》在这一年的夏季公开上映了,虽然不是在黄金时间上映的,但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这部动画电影上映的那个周末,票房收入就达到了7 000万美元,在年底的时候,票房总收入差不多有3.7亿美元。皮克斯公司又创造了几项新纪录:《海底总动员》成为票房收入最高的动画电影长片,也是好莱坞历史上第9部总收入最高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获得了多个奥斯卡提名奖,其中包括最佳剧本提名奖、最佳音效剪辑提名奖、最佳原作配乐提名奖和2003年度的最佳动画片奖。

从《海底总动员》的制作安排来看,这部动画片给人的印象也是相当深刻的。约翰·拉塞特负责动画电影制作的全面工作,但他也非常愿意帮助那些富有才华的动画电影制作人或为动画电影业的精英人士。《海底总动员》就是由安德鲁·斯坦顿导演的,他也在奥斯卡颁奖晚会接受了颁奖。拉塞特向人表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动画制作人,而且还是一位慧眼识英雄的“领导人物”。

《海底总动员》获得了如此大的反响,史蒂夫的优势地位又加强了,也可以说,他又从艾斯纳的手中夺取了一些优势。

皮克斯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了4个百分点。

其他电影公司也都想参与进来与皮克斯公司合作,比如华纳兄弟娱乐公司,但被皮克斯公司拒绝了:索尼公司也有与皮克斯公司合作的打算。“谁不想与蒸蒸日上的皮克斯公司合作呢?”索尼公司的女发言人说。迪士尼公司则对史蒂夫的自负态度非常生气。“他现在就好像是一只骄傲的公鸡,”迪士尼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说,“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你,他的‘毛’是否能被别人‘拨光’。”

如果说史蒂夫是一只骄傲的“公鸡”的话,那么艾斯纳只能算一只受伤的“孔雀”了。“这牵涉到他们之间的个人问题。”迪士尼公司的一位前主管如是说。一些人还说,艾斯纳已经明显感觉到,史蒂夫“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的成功以及史蒂夫的“名人”效应对他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史蒂夫·乔布斯在《时代》周刊上露过脸,他得到了华尔街的赏识,他是接管迪士尼公司的最佳人选。”这位主管说。

史蒂夫曾经开玩笑说要把迪士尼公司从艾斯纳那里“偷走”,可在2003年5月,也就是《海底总动员》上映前夕,就有消息说史蒂夫现在完全能够把迪士尼公司购买下来。史蒂夫马上意识到,记者很可能把他的玩笑话当真了。当有记者问起史蒂夫这件事时,他回答说:“任由别人说去吧。”史蒂夫的这种态度就好像他就是一位国王。

艾斯纳当然知道应该如何打击一下史蒂夫。“皮克斯公司有约翰·拉塞特,但我们没有。”迪士尼公司董事会主席说。艾斯纳知道,是约翰而不是史蒂夫把皮克斯公司推向了辉煌,并且获得了如此高的票房收入。他也知道,他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新闻媒体上狠狠地打击一下史蒂夫。

不过,艾斯纳还是善意地提出了一些友好的建议,井邀请史蒂夫到位于湾区的印度饭店共进晚餐。当有记者问史蒂夫印度咖喱烤饼是否能改善他们两位首席执行官的关系时,史蒂夫嘲弄地回答道:“我们只是一起吃了顿晚餐。”在2003年秋天,艾斯纳和史蒂夫还一起去观看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又有记者问史蒂夫他们两人是否和好如初,史蒂夫还是轻蔑地回答道:“有时候,棒球比赛也只不过是棒球比赛而已。”

史蒂夫的确想签订一份类似乔洽·卢卡斯与福克斯影业公司签订的协议,可对于他来说,这就好像一座空中楼阁。卢卡斯自己投资、自己制作动画电影,当然动画电影的著作权归他完全所有,他只需付给福克斯公司发行电影的费用。以电影产业的标准衡量,福克斯公司与卢卡斯签订的这个协议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福克斯公司从中也能得到一些利润分红,而且同卢卡斯合作,福克斯公司也能在动画产业界获得一些特许经营权。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与艾斯纳的谈判,史蒂夫签约雇用了卢卡斯影业公司的前总裁戈登·拉德利做他的“队友”。拉德利向史蒂夫献计说:“为了束缚住艾斯纳的手脚,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要不然,拉德利警告说,双方的谈判拖延下去,签订的协议肯定对皮克斯公司不利。

“我们已经规划好了,”史蒂夫说, “我们要完全拥有《超人特工队》(The Incredibles)和《汽车总动员》(Cars)您的著作权,而且也要拥有以后制作动画电影的著作权。”史蒂夫所说的这两部动画电影是皮克斯公司与迪士尼公司在重新谈判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史蒂夫说:“我们提供給迪士尼公司的协议条款,要比与其他电影公司签订的条款不利得多,比如,我们要支付高额的发行费,还要遵守长期的承诺条款,而且在他们的主题公园里他们还可以免费使用我们的人物造型。”史蒂夫是公开说这些话的,事实上,他希望得到动画电影收人的92%,在谈到他与迪士尼公司签订的发行协议时,史蒂夫说:“你必须租用一个发行渠道。”史蒂夫所想的是利用迪士尼公司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不是真正想与迪士尼公司公平合作。

史蒂夫也一定知道艾斯纳对他的回答是什么。如果同皮克斯公司签订协议放弃这些权利(这其中不仅仅包括票房收入,还有与电影有关的商品特许经营权,商品的搭卖权,以及拍摄电影续集的权利),迪士尼公司就会损失几亿美元的收入。即使是为了挽救一个非常值得签订的协议,也没有哪一位首席执行官愿意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我们不打算把‘市场’租用给任何人。”艾斯纳说。他想要的是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因为在他看来,是迪士尼为动画电影带来了高额利润,而不是皮克斯。

皮克斯公司与迪土尼公司的谈判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阿尔·戈尔却打算要介入其中。在2003年,身为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参加了苹果公司董事会。戈尔想在皮克斯公司和迪士尼公司中间做一个调停人,以和平地解决皮克斯公司与迪士尼公司之间的矛盾。戈尔认为,他能解决两家公司之间的问题,因为他与两家公司都有一定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是徽弱的。在万圣节前夕,迪士尼公司曾经向他和他的夫人赠送过《美女与野兽》的化装服,,并且戈尔在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还与艾斯纳讨论过一些法规的制定问题。于是,戈尔打电话给迪士尼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前民主党参议员乔治·米切尔,鼓励他要促使两冢公司的谈判尽快完成,米切尔又马上打电话给艾斯纳。

但戈尔的努力并没有什么效果,还增加了艾斯纳的不满。看来,仅仅一位副总统是无法说服艾斯纳纳的。

实际上,皮克斯公司与迪士尼公司之间的纷争就是史蒂夫和艾斯纳之间的纷争。早在2003年,史蒂夫就一直对迪士尼公司各个阶层的主管说,他与迈克尔·艾斯纳是无法合作的。“只要艾斯纳在迪士尼公司,我们两家公司的关系就不会改善。”史蒂夫对迪士尼公司的一位主管说。史蒂夫的这种看法也与正在迪士尼公司这个奇妙王国董事会里酝酿的一次权力斗争不谋而合。沃尔特·迪士尼的侄子罗伊·迪士尼认为,艾斯纳应该离开迪士尼公司了。有一天,罗伊去位于帕洛阿尔托市的史蒂夫家里与史蒂夫共进晚餐,史蒂夫就给了罗伊一些暗示性的警告。史蒂夫的意思好像是说,如果谈判破裂,他有可能终止与迪士尼公司的合作。如果他真这样做了,将会给迪士尼公司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损失。

罗伊有理由这样考虑。现在对迪士尼公司来说,“一把大斧”正高悬于空中,而“护林员”恰恰是史蒂夫·乔布斯。

在2004年1月,皮克斯公司突然单方面终止了谈判。“在经过10个月谈判挫折后,我们要结束与迪士尼公司的谈判。”史蒂夫说。“挫折”这个词可不是随便说出口的,说出这句话,史蒂夫的立场就很明确了:两家公司的谈判是不友好的,皮克斯公司成了艾斯纳“独裁统治”的牺牲品。

不论公正与否,史蒂夫的表态就好像暗指,是迪士尼公司和艾斯纳先失信于皮克斯公司的。在以前谈判的时候,史蒂夫在宣布退出谈判之前,他绝不向另一家公司公开发出警告。即使颇受史蒂夫器重的迪士尼公司摄制组主要负责人迪克·库克也不知道史蒂夫计划要“拾起行囊,继续前行”了。

史蒂夫实在不能忍受迪士尼公司把他“心爱”的皮克斯动画电影的角色和字幕占为已有,因此他对当前与迪士尼公司签订的协议相当不满。“我们对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电影感到恶心,”他说,“只要你看一下他们拍摄的续集的质量,比如《狮子王l?》 (The Lion King 1?)和《小飞侠》 (PeterPan)的续集,你就知道他们的水平有多么差了。”

史蒂夫认为,迪士尼公司从来没有给皮克斯公司的电影创作贡献过力量。“事实上,多年以来,迪士尼公司很少与皮克斯公司在电影制作方面合作,”他说,“我们与迪士尼公司的合作仅限于在电影的市场发行方面,而不是在电影的制作方面。”

史蒂夫甚至也贬低迪士尼公司在动画电影市场开拓方面的努力。史蒂夫一方面称赞迪克·库克和他们富有开拓精神的市场开发人员,但另一方面他又暗指迪士尼公司出现了利润下滑的局面,并且补充说:“即使市场人员非常优秀,—个蠢材也不会获得成功的。”换句话说,史蒂夫认为,迪士尼公司连自己的产品都经营不好。

史蒂夫对迪士尼公司发出了最后攻击,说出了最关键的一点。“现在在动画电影界,我们认为皮克斯品牌是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也是最值得信任的品牌。”史蒂夫说。他还提到,迪士尼公司的发展也表明,作为一个商标,皮克斯已经超过了迪士尼,现在是皮克斯而不是迪士尼更能让电影迷们信服,也对他们更有意义。史蒂夫想要的就是能够反映他们之间这种状况的协议条款。

迪士尼公司“舔舐”了一下自己的“伤口”,开始做出回击了。迪士尼公司合作与交流部的高级副总裁塞妮娅·穆卡称:“史蒂夫的这些表态是很不合适的,他的说法也让人遗憾,他不但攻击、侮辱我们公司,还在谈判破裂后点名损害我们公司的名声。我们希望他能好自为之。”

史蒂夫这种对迪士尼公司“史蒂夫式”的攻击完全是他自负的反映。迪士尼公司拍摄的《狮子王2:辛巴的荣耀》(The Lion King 2: Simb’s Pride)就一直列在DVD销售排行榜上,迪士尼公司拍摄的电影续集也相当成功,《小姐与流氓2:狗儿逃家记》(The Lady and the Tramp Ⅱ :Scamp’s Adventure)的DVD光盘在上架后的前6天里就销售出去300多万张。

史蒂夫攻击迪士尼,说迪士尼面临困境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而这一方面和利润相比是一种难以确定的东西。史蒂夫认为,迪士尼公司没有动画电影创造能力。“你只要把皮克斯公司最新制作的3部动画电影和迪士尼公司最新制作的3部动画电影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哪家公司的制作水平更胜一筹。”他说,

令史蒂夫耿耿于怀的是,他在与艾斯纳角逐的过程中曾经受过艾斯纳的伤害,在一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春天,艾斯纳在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上作证说,苹果公司所宣传“自选、自制、自刻”(Rip、Mix、Burn)口号就是一种允许、鼓励用户进行盗版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艾斯纳和其他娱乐产业的主管们都对作品的电子复制和互联网文件共享非常担心,他们憎恶苹果公司为盗版用户充当帮手的行为。电子盗版不仅严重损害公司的利润,而且还能玷污公司的商标形象。在互联网上随便交换电子版的电影作品虽然不能给电影公司带来毁灭性打击—一在网上传播的绝大部分电子版的好莱坞电影作品的质量还是非常差的,也不清晰,而要下载一部高质量的电子版电影作品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但即使这样,也不让人放心,因为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艾斯纳和其他好莱坞的“大腕”们紧张地注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变化。Napster公司己经让音乐产业界苦不堪言了,它几乎让整个音乐产业垮了下来,同样的后果也会发生在电影产业界。

艾斯纳的证词让史蒂夫很是焦躁不安。其实,艾斯纳这样傲也没有什么意义。毕竟,史蒂夫是迪士尼公司在电影业界的合作伙伴。但为什么艾斯纳不但在电影产业界,甚至在其他产业界也攻击他的合作伙伴呢?

史蒂夫认为:“‘自选’这个词所蕴涵的意义就是把CD盘上的音乐作品选取出来,然后存储到你的硬盘上。‘把CD盘上的音乐作品选取出来’就好像从一个母体上取下一件东西,然后放到硬盘上。迈克尔·艾斯纳,……却由于认识与经历上的差异,认为‘自选’就意味着‘自盗’。后来,在别人向他讲明了这句口号意味着什么时,艾斯纳却还为自己辩解。”

皮克斯公司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2》合同签订过程中也对艾斯纳没有好感。当艾斯纳拿到合同,并对合同条款进行解释时,他对每一个逗号、句号,甚至是“i”上面的小点都根据自己的意思解释,因为他坚持认为,制作电影续集不能仅仅指望、信任与一家小型电影公司签订的合同。然后,艾新纳又做了一件让皮克斯公司人员不能原谅的事情。根据《洛杉矶时报》的报道,艾斯纳公开吹嘘说,迪士尼公司和皮克斯公司相比占有很大的优势。

现在,史蒂夫也可以大声吹嘘了。

史蒂夫与迪士尼公司谈判的观点好像与股民的想法非常相符。曾有消息说,在史蒂夫有可能终止谈判时,皮克斯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了,而迪士尼公司的股票价格却在下降。股民虽然能量有限,但至少是坚定地站在了皮克斯公司—边。

艾斯纳在早些时候也说过迪士尼公司与皮克斯公司有分离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们也是不能分离的团队。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我希望史蒂夫也知道。”

“皮克斯公司与我们合作可以获得最高的利润,而我们只能获得一半的利润。”艾斯纳说。

麦卡尔平投资公司的丹尼斯·麦卡尔平总结了皮克斯公司和迪士尼公司无法脱身的困境。“皮克斯公司要是打算和其他公司合作真是太傻了,因为他们与迪士尼公司签订的合同已经生效了。反之,迪士尼也是一样。”

在1998年至2001年间,皮克斯公司给迪士尼公司摄制组带来的利润占到他们经营收入的45%,而美林投资公司则认为这一数字是35%,《华尔街日报》把艾斯纳的这种困境归结为:“对迪士尼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艾斯纳来说,他应该更加积极地推进与皮克斯公司的合作,因为他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皮克斯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比如<海底总动员>)才能获得很大的利润,而迪士尼公司近年来制作的电影却没有多么好的反响效果。”

丹尼斯·麦卡尔平在提到史蒂夫和艾斯纳时说:“如果你可以把他们两个关进一间屋子里,他们毫发无损地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事实上,史蒂夫·乔布斯与迈克尔·艾斯纳之间的这种冲突几乎是注定的。

在这场争斗的一边坐着的是史蒂夫,他在加利福尼亚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可以说,加利福尼亚是美国科学技术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迷幻音乐这两种文化激荡的中心。他喜欢鲍伯·迪伦和计算机。他憎恶电视,甚至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一定会认为电视就是一种毒害你心灵的东西,它会使你变得沉默寡言,也没有了创造力。”对史蒂夫来说,电视是迄今为止最腐蚀人的一种技术成果。史蒂夫崇尚科学技术,因为是科学技术激励他思考、创新,他把他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计算机世界,也促进了它的发展。

在他看到由于互联网可以共享文件,以至于导致了音乐领域和技术领域彼此激烈碰撞的时侯,他就尝试着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苹果公司的iTunes音乐商店就是他的创造梦想的一个顶峰。“这在音乐产业领域应该算是—个历史的转折点。”史蒂夫说。史蒂夫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切,实际上,他的创造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就像在皮克斯公司里,他能够让技术和艺术融合为一体。他的努力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场斗争的另一边坐着的是艾斯纳,他在美国的戏剧表演和娱乐业之都曼哈顿长大。他开始上大学时学的是医学预科,但又转到文学领域。后来,他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做了一次暑期工后,就想着在娱乐产业界发展了。和史蒂夫不一样,艾斯纳喜欢电视。 艾斯纳曾经说过,每当他想要看电视时,他父亲就要求他“每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就必须要读两个小时的书”。“我来自曼哈顿……当你想看电视时,却要求你先去读书……说实话,我真是有些厌烦。”

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艾斯纳和史蒂夫一样,也感到眼花缭乱。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艾斯纳从来没有创建过自己的公司,或者说,他从来没有展示过创造性的一面。而史蒂夫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与他人合伙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艾斯纳有着创造性的头脑,但没有实现的机会,而史蒂夫却实现了。

史蒂夫与艾斯纳之间的不同是逃不过新闻媒体人的眼睛的,“虽然从个人方面说,艾斯纳可能是迪士尼公司最大的股份持有者,但这和公司创始人的作用是无法相比的。”克劳德·布罗德塞在《综艺》杂志上写道。当史蒂夫表现得粗野、无礼时,公众可以纵容他。毕竟,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艾斯纳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对艾斯纳来说,他与皮克斯公司关系破裂恰好是他在迪士尼公司里处境相当不利的时候。当时,艾斯纳面临着公司内部一些负责人的敌视,他们主要是斯坦利·戈尔德和罗伊·迪士尼,其中罗伊·迪士尼是待在公司里的唯一的迪士尼家族成员。艾斯纳对公司内的批评感到非常恼火,他要求公司董事会强制执行公司关于董事会成员年龄限制的条款。他的目的非常明确:这一条款只让一位成员受到限制——罗伊·迪士尼的年龄已经有73岁了。他的好朋友、商业合作伙伴、董事会成员斯坦利·戈尔德在抗议中提出辞职,和罗伊一起离开了公司董事会。

在罗伊·迪士尼看来,艾斯纳逼迫他辞职是一种迪士尼公司企业文化的堕落。他决定辞去动画电影制作部主席和迪士尼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职务,在辞职信中他写道,迪士尼公司已经失去了“核心目标、创造性能最和优良传统”。在他提出的批判意见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所有迪士尼公司的股民,包括顾客、投资者、雇员、发行人和供应商,都感觉到整个公司是贪婪的,没有生机活力,总是想着如何尽快赚钱。”另外,他还列举了艾斯纳的其他“罪状”:“试图提高美国广播公司黄金时间的收视率,但没有成功;在迪士尼公司主题公园建设上故步自封,没有大胆投资;公司里技术方面的专家流失严重;不能够与富有开创性的公司(其中就包括皮克斯公司)建立并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字面上看,这份辞职信更像是对艾斯纳直接的抨击。罗伊·迪士尼和戈尔德通过创建一个他们称之为“SaveDisney,com”(意思是拯救迪土尼)的网站发起了一场驱逐艾斯纳的运动。这个网站名字的含义是相当明显的:如果你是一位迪士尼公司的股民,如果你是一位迪士尼公司的影迷,或者说如果你对保留《睡美人》和《白雪公主》的传统非常关心,那么你就加入到拯救迪士尼公司的行动中来吧,把艾斯纳这个“邪恶的篡位者”驱赶出去。

根据罗伊的说法,多年以来,迪士尼公司就一直在艾斯纳的“独裁体制”统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每一件事情都是由艾斯纳自己作主,即使花一点小钱也不例外。”

罗伊甚至引用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的一些文件对艾斯纳提出批判,他宣称,迪土尼公司对主管人员的工作补偿数额巨大,虽然在近3年里,迪土尼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了50%,但公司主管们带回家的补偿金额总数却达6 800万美元之多。罗伊还批判道:一在1984年后,一些善于大胆创新、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管理人士和管理方案,已经在‘独裁的国王’(指艾斯纳)和得到授权的‘国王朝臣’(指公司董事会)的‘帝王体制’统治之下,被一种自命不凡、缺少活力的管理体制替代了。”

迪士尼公司的这种状况和皮克斯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皮克斯公司里,公司的企业文化是那种联系相当紧密的、有着强烈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皮克斯公司之所以能形成这种企业文化主要是缘于约翰·拉塞特那种随心所欲的行事风格,再加上史蒂夫那种几乎不干涉他们内部事务的立场。

在皮克斯公司里,计算机产业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即使皮克斯公司搬到了爱莫利维尔市一座大楼里后,它们的这种关系也没有“疏远”。皮克斯公司的大楼是一座经过修复的大型仓库建筑,总投资有8 800万美元。大楼里面安装了豪华的照明设备,墙壁上设计了精美的图案,有一个室内羽毛球场,砖砌的比萨饼烤炉,一个室内游泳池,另外,还可以提供美味的食品(当然是素食了)。在大楼顶部还有一个直升飞机起降台,主要是供史蒂夫的直升飞机使用,因为史蒂夫要经常在帕洛阿尔托,库比提诺和爱莫利维尔之间飞来飞去。在整座大楼的中部有一个中厅,是公司全体员工集会的地方,在大楼的一个角落里有一间“情调休闲室”,是用不锈钢建造的,主要用来供皮克斯公司的员工工作间歇时休息使用的,这也体现了这座大楼人性化的设计特点。

在《海底总动员》DVD片尾的花絮里,皮克斯公司的动画制作人员录制了一段“选丑比赛”,安排这个节目就是想鼓励公司员工在公司未来发展的广阔天地里加强交流、合作,搞好彼此之间的团结。在这个花絮里,男性员工都留着长胡子(有的甚至还刮了一半留了一半),而女性员工则化妆得相当夸张,从她们的眼睑到眉毛都化成了霜状的蓝色。在这之后,皮克斯公司员工的穿戴、化妆越来越奇异了。选丑比赛果然起到了作用,不但提高了公司的凝聚力,而且互助的合作精神也发扬了出来。

史蒂夫经常批评其他公司把产品研发人员和市场开拓人员混杂在一起,他还说:“当一家公司的产品研发人员无法推动公司向前发展时,那么这家公司就会失去竞争力。”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史蒂夫——这位不懂动画艺术的首席执行官,很少对皮克斯公司的动画制作进行微观管理。

而在迪土尼公司里,迈克尔·艾斯纳就被帖上了“微观管理人”的标签,新闻媒体也多次这样批判他。迪士尼公司的一位前动画制作主管讲述了在拍摄—部由埃伦·伯斯汀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的过程中,艾斯纳在处理这部电视剧的预告节目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拍完预告节目后,艾斯纳宣布他要亲自把便条交给电影制片人。(在好莱坞世界里,“便条”指的是电影、电视摄制组或广播公司给节目制作人员提出的要求对节目加以调整的批评、建议,这是一部电影、电视作品制作过程中一个相当正式的程序,但很多制片人或剧作家是反对这种便条的口)

在通常情况下,广播公司或摄制组的负责人都会把便条交到他们上司那里,然后再由上司传达意见,但这一次却不一样。当制片人走进艾斯纳的办公室时,艾斯纳像往常一样非常友好地、温和地和这位制片人说话,还说了一些称赞他的话。然后,他才把话题转到他想要说的事上。他说节目的结尾让他很迷惑,尤其是那一段关于妈妈和女儿在储藏室里发现她们家的猫又生下了几只小猫的情节。然后他又解释道,在这个情节里选择猫这个角色是错误的,“狗更加有灵性,而且和人的关系也更亲切些”。他说,如果在结尾部分小动物不是小猫,而是小狗,那么这个节目将会更加精彩。艾斯纳——这位大公司的老总竟然要花费时间把电视预告节目中的猫变成狗!

类似这样的事情完全能够解释艾斯纳和罗伊·迪士尼之间摩擦的原因,因为罗伊既是公司董事会的成员,还是动画电影制作部的主席,但艾斯纳我行我素的作风让他非常不满。在罗伊被艾斯纳赶出迪士尼公司之前的几个星期里,罗伊得知公司将召开一次新动画电影拍摄计划会议,但没有入告诉他要参加这次会议。于是,他就打电话要求艾斯纳给他解释清楚。艾斯纳没有任何道歉的意思,而且他说得还很清楚,没有邀请他参加这次会议并不是把他疏漏了,而是罗伊根本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罗伊还是一再要求参加。艾斯纳对他说:“我想应该在门口安排一个警卫了。”

在与皮克斯公司进行棘手的谈判期间,艾斯纳与史蒂夫的关系发生了破裂。于是,艾斯纳就命令不允许任何人(包括罗伊)去访问皮克斯公司电影摄制组。艾斯纳这样做大概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在未经他批准的情况下与史蒂夫单独会谈,这样会泄露公司秘密,从而削弱他的谈判地位。艾斯纳也不想让史蒂夫或约翰用“甜言蜜语”哄骗“马其诺防线”这边的迪士尼公司的人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史蒂夫宣布同迪士尼公司谈判终止后,罗伊马上站到了皮克斯公司这一边,

罗伊从来不愿把“迪士尼品牌”和“迪士尼公司”放在一个句子里。“迪士尼品牌的东西我们都没有了,”他说,“我们的品牌是白雪公主,米老鼠、唐老鸭、高菲狗,以及所有可爱的男孩、女孩们。 ”

虽然罗伊在表面上是这样说,但“拯救迪士尼运动”并不仅仅为的是拯救迪士尼公司与皮克斯公司的关系或者把迪士尼公司从“独裁体制”的束缚下解救出来。在罗伊和斯坦利这个看似正当的批判理由下面隐藏着一个考虑缜密的策略。罗伊和斯坦利的离职很像历史上的一幕,当1984年他们在驱逐当时的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恩·米勒的时候,就曾经采用过悲愤辞职的策略。辞职并不是一种完全的退却,而是一种谈判策略。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皮克斯公司在与迪士尼公司的较量中也采取了一些策略。《综艺》杂志的克劳德·布罗德塞认为,史蒂夫采取的策略是“送给他们足够的绳索”。由于艾斯纳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皮克斯公司将来可能不会与一家不同的公司合作,但却会与一个不同的首席执行官合作”。

当迪士尼公司的股民对他们的股票运作情况不满,而且股票价格下降时,罗伊和斯坦利就“发动”了他们这场“战争”的第一次“袭击”。史蒂夫也计划开始采取措施了,他要给这个“迪士尼王国”来一次“原子弹袭击”。“袭击”过后,艾斯纳可能会为了保全面子而疲于奔命,也会因此放弃原先的针对《超人特工队》和《汽车总动员》的主张。如果“胜利果实”更大一点的话,艾斯纳就有可能被赶出迪士尼公司,也就是说艾斯纳完全彻底地失败了。现在对艾斯纳而言,他已经面临着一种“双输”的局面:如果他把迪士尼公司与皮克斯公司之间的协议“搞砸”了,迪士尼公司的股民就会攻击他失去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合作伙伴;但如果他按照史蒂夫的要求与皮克斯公司签订了协议,邪么华尔街的股民也会谴责他将来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命运的利剑”已经深深地扎在了艾斯纳的心里。此时,距2004年3月迪士尼公司一年一度的大会召开越来越近了,而罗伊和斯坦利也已经“集结”好了他们的“部队”。

罗伊和斯坦利给迪士尼公司的股民散布了一封不长不短的信。“我们将要对迈克尔·艾斯纳投反对票,”他们写道,“我们还要对乔治·米切尔、朱迪思·埃斯特林和约翰·布赖森投反对票,因为他们分别代表着不称职的管理、不称职的权力运用、不恰当的补偿方案以及堇事会独立性的缺乏,所有这些都正在危害着迪士尼公司股民的长久利益。”

迪士尼公司的年度会议如期在美国费城召开,在大会上,罗伊的话虽然只是象征性的,但也明显地带有一种威胁的口吻:“我过去说过……如果我要有足够的步枪,我会用它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罗伊很快又把话转到了现实世界,他继续说道:“曾经有人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问我,什么时侯我们才能清洗完‘洗手间\'。我想,将来不论谁接任,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象征性的,他总应该换一换公司里的电灯泡吧。”罗伊的这句话让人一听就知道,他暗指驱逐艾斯纳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罗伊的这些话与他在辞职信上对艾斯纳的指责很不一样。罗伊真是把艾斯纳当做“肮脏的厕所”吗?

或许一位相当有逻辑、条理性的分析人士也会忽视这一点:这实际上是罗伊的宣传攻势,目的就是在人们的心目之中塑造一个完全失败的首席执行官形象,因为他把富有创造力的合作伙伴都给“赶跑”了。根据罗伊的说法,艾斯纳常常压制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如今在公司里,如果有人想试探着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艾斯纳就会把他们‘一棍子’打回去。”

最后,迪士尼公司的股民对艾斯纳进行信任性投票,其中反对艾斯纳的不信任投票占到了令人吃惊的43%。结果是,董事会成员一致表决把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两个职位分离开来。这样就逼迫艾斯纳辞去了公司董事会主席的职务,但给他保留了首席执行官的职位。这件事的发生好似在突然之间,迪士尼公司的发展前景变得无法预料了。艾斯纳还会继续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吗?或者说他最终也会辞去这个职务吗?

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这件事的发生让他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艾斯纳认为,迪士尼公司现在的情况与在1984年“迪士尼王国”危难之际他走马上任时的情况大不一样。“2004年与1984年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它们都有一个数字‘4’。”艾斯纳说。

对史蒂夫·乔布斯来说,罗伊·迪士尼与迈克尔·艾斯纳之间的激烈冲突简直就是一个天赐良机。这件事把艾斯纳置于公众的压力之下,如果在此时两家公司签订协议一定会有利于皮克斯公司。即使史蒂夫还需要经过一段“坐山观虎斗”的权衡过程,以寻求与一个不受艾斯纳控制的迪士尼公司合作,但现在明显的情况是,史蒂夫巩固其优势地位的机会又增大了不少。

与此同时,皮克斯公司将要公开上映它那最具有冒险性的电影——《超人特工队》。

在开始创作《超人特工队》之前,皮克斯公司就像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密封实验室,有一些天才般的动画电影制作精英和执导精英在这个“实验室”里辛勤工作。“在最近10年里,”史蒂夫说,“我们公司已经成长为创作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这些技能只有你在公司里才能获得,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得到的。当然,我们雇用的员工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什么都懂的,因此,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提高技能。皮克斯公司员工的特点是人数少而人员精,我们喜欢保持这样的特色。”

当一个电影制作组故步自封且不能采纳其他人意见的时侯,它就已经潜伏着某种危险了。很多人认为,迪士尼公司摄制组制作的动画电影不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最高管理阶层内在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制约了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电影向观众喜爱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就指责迪士尼公司受“九大元老”管理风格的影响:公司里的这些元老都是在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手下“打天下”的,他们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在他们的参与下,迪士尼公司制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但现在他们却抵制创新思想。在他们看来,现在这些20多岁的动画制作人员需要磨炼几十年才能制作出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作品,他们这种思维定势明显地窒息了动画电影制作中的创新思维。

皮克斯公司也会变得沾沾自喜吗?它也会像迪士尼公司一样失去创新的优势,再把他们原先成功的电影作品重新“复制”一下吗?人们会很容易想象到,一家公司的迅速成功会使自负的心态恶性膨张,甚至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也会因此而黯淡下来。现在皮克斯公司还处在《玩具总动员》和《海底总动员》一鸣惊人的兴奋与喜悦之中,但约翰·拉塞特却异常冷静,他一直坚守着自由创新的公司管理思路,努力让这种思路变得冷静清晰、牢不可破。

在谈到苹果公司的时侯,史蒂夫说:“我们的制度就是没有什么制度。”然后他又补充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一个过程。”过程和制度之间是有区别的,过程代表的是随意性、自发性和冒险性,但在注重过程的同时,还应该承认固定性的作用,以及纪律、规则的重要性。 在2000年,正当皮克斯获得很大发展,公司人员都在重视过程的时侯,有一个“局外人闯进”了皮克斯公司,他就是布拉德-伯德。

在皮克斯公司制作《虫虫特工队》的时侯,约翰·拉塞特就打算把布拉德·伯德拉入到皮克斯的阵营,但当时布拉德却忙着为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制作动画电影《钢铁巨人》(The lron Giaut,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也是一部动画电影杰作)。有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部未得到正确评价的动画电影长片,但这也不妨碍布拉德与皮克斯公司合作。布拉德没有使用过电脑制作动画电影,但他制作的动画电影的效果却和电脑动画电影没有多少差别。布拉德是皮克斯司所需要的人才,约翰·拉塞特最珍视他的一点是:他有制作优秀动画电影的热情。从多方面看,他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象。

布拉德从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动画电影制作,当时他还未成年(仅有15岁),就被迪士尼公司富有传奇色彩的动画电影大师密尔特·卡赫尔招入门下。

“但是一旦迪士尼失去了活力,”布拉德说,“再看他们拍的电影,就像滑稽演员麦克·巴瑞尔(Mlike Barricr)所说的,简直就是在看一位大厨师正在烤制热狗。”总体来说,迪士尼公司拍摄的电影在视觉效应上还是绚丽多彩的,但正如布拉德所说,他们的拍摄理念是残缺不全的。在迪士尼公司的资助下,布拉德完成了在加州艺术学院动画电影制作专业的学习,正是在这时,他在艺术学院碰到了约翰·拉塞特。在毕业之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回迪士尼公司任职;二是接受挑战,参与动画片《辛普森一家》( TheSimpsons)的拍摄制作,但布拉德也明白,《辛普森一家》拍摄组的电影制作理念是非常出色的,但制作技术却远不是一流的。虽然布拉德想投身于动画电影事业,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制作理念”,去参与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的拍摄。

当然,要是约翰·拉塞特处于布拉德的境地,他也会毫无疑问地做出和布拉德相同的选择。布拉德的经历也证明了,他就是皮克斯公司非常珍视、非常希望吸纳的人才。他全身心关注的是动画电影的制作理念而不是利润率的大小,是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而不是固守于一成不变的准则或方案。

在约翰·拉塞特告诉布拉德,皮克斯公司的“大门”已经完全为他敞开了,布拉德也就毫不犹豫地迈进了皮克斯公司的“大门”,开始制作动画电影《超人特工队》。这部电影是一部电脑动画长片,叙述了一个超级英雄家庭的故事。在电脑动画电影中,人的形象是非常难以塑造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动画电影中出现的都是小动物或者怪物,而人的角色却很少出现的一个原因。假如你向一家电影制作公司推荐一部完全以人为角色的电脑动画电影,尤其是如果这家公司又是顶级的动画电影制作公司,那么你的行为无异于是在“自杀”。

但约翰却非常乐于接受这一挑战,他想让皮克斯电脑动画电影制作组冒一次险,也想挑战一下动画制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才能极限。在皮克斯公司里,拉塞特经常要他的动画制作人员挑战动画电影制作的各种困难,但这一次他们要挑战的却是一种几乎无法实现的极限。皮克斯公司已经同意了制作《超人特工队》,而且还是第一次把它交给一个刚刚到来的“外人”。“我们考虑了所有的方面,”埃德·卡特穆尔说,“就是想寻找比我们更加优秀的人才,他能够做我们不能做的事情。我们要找的人绝不是那种只能重复我们‘声音’的人。”

布拉德接受了这份挑战后,感到非常兴奋。“我已经准备好了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人给我创造这么一个机会,只有在皮克斯公司的负责人约翰·拉塞特、埃德·卡特穆尔和史蒂夫·乔布斯的共同协商、努力之下,我才有了这个机会。”布拉德说。

布拉德真的决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了。《超人特工队》是皮克斯公司的第一部PG级(建议家长引导,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的动画电影,而他们以前制作的都是G级(所有年龄的人均可以看)的动画电影。没有人知道这种电影能否获得很好的票房收入,尤其是它的放映时间可以达到115分钟。成人和儿童都喜欢观看这种电影吗?儿童家长们是否会强烈反对这种电影呢?皮克斯公司决定让一切由观众们来评判。

布拉德制作的这部电影把整个皮克斯公司都推到了一个技术上的极限。很显然,对皮克斯公司来说,这是一部要么获得巨大成功要么遭受很大失败的电影。同时,这部电影又是皮克斯公司在与迪土尼公司关系破裂后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史蒂夫·乔布斯需要这部电影成功,因为这样可以使皮克斯公司保持一个相对的优势地位,他在与迪士尼公司以后的谈判中也能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也需要这部电影获得丰厚的利润,以偿付其高额的制作成本。

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大人物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几位公司主管同时对他的攻击之下,迈克尔·艾斯纳在9月份宣布,在2006年他与公司的协议到期的时候,他就准备辞去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而且,自前些时候他被罢免了公司董事会主席以来,他也从来没想着恢复这一职务。

与此同时,纽约市的几名律师开始对迪士尼公司提出群体诉讼,起诉公司不法、不当行为,以及公司总裁艾斯纳在公司管理上没有采取最有利于股民利益的措施。律师们与一些自愿参与诉讼的股民签订了协议,起诉迪士尼公司在辞退奥维茨时付给他1.4亿美元的赔偿金。

当艾斯纳在法院正面临难堪的“揭露”和“煎熬”时,皮克斯公司的动画电影《超人特工队》又创下了一个新的票房收入纪录。在上映的第一个周末,这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就达到了4 550万美元。皮克斯公司也毫无疑问地向公众表明,它不需要固定的模式,皮克斯公司的“魔力”也不限于公司里一两名优秀的动画电影制作天才,它还能在公司以外发现顶级的动画电影制作人才,就像布拉德·伯德,也能支持这样的人才制作出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超人特工队》打破了所有的动画电影制怍模式,完全以人为角色,第一次把级别提高到PG级,面向成人观众,而且获得了观众和评论人士都非常喜欢的效果。

对史蒂夫来说,这部电影的成功意义更加重大:皮克斯公司不依靠迪士尼公司的投资也能制作动画电影了。对皮克斯公司来说,考虑到电影发行方面的因素,独立的财政收支是非常重要的。史蒂夫也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如果下两部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还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好,我们预计在2006年,皮克斯公司将有8亿到1 0亿美元存在银行里,而且这一款项完全是我们作品的净收入。”

现在又该是史蒂夫向迈克尔·艾斯纳提议重新谈判、重修协议的时候了,而且这一次又是完全按照史蒂夫的时间表进行的。

在2004年1月史蒂夫与迪士尼公司谈判终止后,以丰富多彩的行话、俚语著称的商业杂志《综艺》就报道:“皮克斯公司把‘迪士尼王国’打‘瘸’了,以至于在接下来的10个月里,‘迪士尼王国’都走不了了。”史蒂夫也嘲弄似的说:“迪士尼公司如果不能够与皮克斯公司分享将来的成功将会是一件多么丢脸的事啊。”

艾斯纳对这件事情的评论还是相当得体的,他称赞皮克斯公司动画电影制作组在约翰·拉塞特的带领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希望皮克斯公司在将来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迪士尼公司非常愿意在基于双方都接受的协议条款下继续合作。”他宣称。他也承认:“皮克斯公司非常明白它自己正在走的路,它也会很快成长为一家独立的公司的。”可以看出,艾斯纳所用的“非常明白”这个词指的是,他已经承认了史蒂夫的政策决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到这个时候,皮克斯公司的5部电影在全世界的票房收入已经达到了25亿美元,销售出去了价值达到1. 5亿美元的DVD光盘和录像带。虽然这种势头可能很难维持,尤其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没有了迪士尼公司的支持,但皮克斯公司的利润增长率毕竟达到了每年30%。

然而,在这场“巨人之争”中,两个人都既是获胜者,又是失败者。迪士尼公司失去了巨额的收入,而史蒂夫失去了一个最好的合作伙伴。

这场“巨人之争”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尽管艾斯纳对两家公司的冲突表现得语气平和,但乔布斯和艾斯纳之间就像艾斯纳和奥维茨之间的关系差不多。他们“互射沾有毒液的箭”、“互相投掷石块”、互相凌辱,就好像真的在进行一场战争一样。

然而,史蒂夫的胜利又是一种“苦乐参半”的局面。他、约翰·拉塞特和皮克斯公司的全体员工都会有一种尊严被损害的感觉,因为他们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巴斯光年和伍迪以及《玩具总动员》的其他角色融入迪士尼公司动画电影制作组的作品《玩具总动员3》里。迪士尼公司有权这样做,因为根据两家公司签订的协议条款,皮克斯公司所有动画电影的续集拍摄权利都归迪士尼公司所有。更为糟糕的是,荏2005年1月艾斯纳宣布——他就好像一直在寻找着机会深深地“扎史蒂夫一刀”似的——两家公司将对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3》的剧本进行创作竞赛,但结果是迪士尼公司一位初学者赢得了竞赛的胜利。一位初学者竟然打败了皮克斯公司!

史蒂夫与艾斯纳的冲突让人想起了奥维茨与艾斯纳的冲突,这时罗伊·迪士尼闯了进来,他也给了艾斯纳重重的一击。“在一年多以前,”罗伊说,“我就警告过迪士尼公司董事会,我们认为迈克尔·艾斯纳在与皮克斯公司的关系上处理得不恰当,我们也说过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已经相当危险了。”

最后,史蒂夫赢得了关键的一场战争。艾斯纳将会比原先预定计划提前一年下台,迪士尼公司新的首席执行官鲍伯·艾格将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并引领两家公司朝着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即使没有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公司也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下几部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不论将来发生了什么事,不论皮克斯公司是与迪士尼公司携手前行,还是与其他公司合作,史蒂夫·乔布斯都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不论是谁执掌迪士尼公司,他也是一家综合性两业公司的总裁,他也就不可能成为动画电影界“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的头衔应该归史蒂夫·乔布斯。当然,即使史蒂夫是站在了约翰·拉塞特的肩上才拥有了这样的荣誉,人们也动摇不了他的辉煌地位。

史蒂夫成了不折不扣的电影业界巨人。

即使是站在奥林匹斯山的希腊诸神,也免不了会受到伤害。即使史蒂夫是—个大人物,有着巨额的财富和辉煌的成功,也免不了受到各种灾祸或疾病的缠绕,这一点他和普通人一样。

在—个星期天,也就是2004年8月1日,史蒂夫·乔布斯给他的朋友、同事和雇员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这样的:

我的同伴们:

我个人有一则消息非常想告诉你们,我想要你们亲自从我这听到这则消息。

在这个周末我在医院做了一个成功的手术,医生把我胰脏上的恶性肿瘤切除了。我患的是一种叫做胰岛细胞神经内分泌瘤的罕见胰脏癌,在医生每年的胰脏癌诊断病例中,患病概率只有1%,若能够即时诊断(我的就是),可以由外科手术摘除肿瘤并得到治愈。另外,我已不需要接受任何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了。

病例中最常见的胰脏癌叫做胰腺癌,到目前为止这种癌还不能治愈,而且从确诊开始,病人也只能存活大约一年左右。我之所以提一下这一点是因为,当人们听说“胰腺癌”的时候,往往就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了,我要感谢上帝,因为我得的不是这种病。

我会在8月份里静心修养,预计在9月份就会重返工作岗位。我不在的这段时间,我已经要求副总裁蒂姆·库克负责苹果公司的日常事务了,因为苹果公司不能“一日无主”。在8月份,我要是有什么事情还会给你们打电话的,我希望在9月份就能见到你们了。

史蒂夫

在信件的最后,史蒂夫为了说明他还没有失去销售技能和幽默感,他又加上了一句附言。

附言:我是在医院的病床上,用我17英寸的强力笔记本电脑和Airport Express无线联网设备给你们发这封电子邮件的。

在美国,每年都有3.2万人被查出患的是胰腺癌,像史蒂夫那种胰脏癌也就有几百例。当发现这种胰脏瘤,并完全切除后,病人就可以正常生活了,但这也不是完全可以保证的,霍华德医生强调说:“你可以说有100多人是这种情况,但你不能说人人都是这种情况。这其中可能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具体比例是多少呢?据调查,得这种病的人有50%可以活5年以上。

史蒂夫预计他可以提前回到工作岗位也绝不是白日做梦。在9月初,也就是他手术过后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又出现在苹果公司的会议上,他又显得活力四射了,就好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

虽然史蒂夫与苹果公司的另一位创建者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之间的矛盾怎么也无法愈合,但至少在这些日子里,他们两人又有了接触。沃兹还对他的老朋友说:“你看上去气色好多了。”

史蒂夫在手术后如此迅速地回到工作岗位的原因在几个月后就明了了:苹果公司要推出一系列新产品,推出新产品一方面可以延续iPod播放器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史蒂夫那种有点离奇的梦想——把计算机产业从微软公司那里“挖”过来。

当然,任何熟悉史蒂夫·乔布斯创业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有着实现自己离奇梦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