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给加州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做的一场演讲的开头,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对毕业生们说道:“第一点,别欺骗自己——因为你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到目前为止,人们总有一种矛盾心理——我们天生就有欺骗自己和别人的能力,也总愿意相信自己是好人、诚实的人。所以,我们会通过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有时甚至是值得尊崇的,以使自己的不诚实行为合理化。我们的确很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在进一步研究是什么使我们如此擅长编借口前,请允许我告诉你们,我(心甘情愿地)欺骗自己的经历。几年前(当时我已经30岁了),我准备把自己的摩托车卖掉换辆汽车。我想选一辆适合自己的汽车,当时网络上正流行被我称为“决策助手”的网页,令我高兴的是,我发现了一个为购买汽车提供建议的网站。网页的基本使用方式是回答一系列问题。登录网页之后,我要回答的问题从价钱的接受范围到安全性能,再到喜欢的前灯样式和刹车方式等。
我大概花了20分钟的时间回答完这些问题。每完成一页问题,完成进度便会增长一截,也就是我离最适合的车型又近了一步。在完成最后一页问题时,我急切地点击“提交”按钮。几秒后,我得到了答案。什么是适合我的车型?根据这个设计精良的网站的信息,适合我的汽车是——福特金牛。
我承认我对这款车不是很了解,事实上我对这款车的性能知之甚少,但我肯定自己想要的不是福特金牛。
我不知道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但我像那些有创意的人一样,返回到程序中,“检测”自己之前提交的答案,并不时地看不同的回答会得出何种不同的建议。我改了好多次答案,直到程序仁慈地给我推荐了一款小型敞篷汽车——这才是我想要的。我听取了这条明智的建议,这也正是我自豪地成为一辆敞篷车车主的原因。(顺便提一下,我已经使用这辆车很多年了。)
这次经历告诉我,有时(或许经常)我们不依赖于自己的直接偏好做决策,而是依赖于直觉,直觉能告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快速地思考,为自己的偏好找各种理由。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同时在自己和别人面前保存颜面,即保证自己的行为与理性且合理的偏好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