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向别人提问怎样才能降低社会犯罪率时,他们通常给出的建议是增加街上的警力和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当我问各大企业的执行总裁如何解决内部盗窃、欺诈、谎报报销款及蓄意伤害(员工对老板做的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等问题时,他们通常的回答则是加强监管和施行零容忍政策。政府在打击腐败或制定相关规定来鼓励诚实的行为时,也总是通过努力提高透明度(也叫“阳光政策”)来医治社会弊病。当然,很少有证据显示这些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相反,本书描述的这些实验表明,人们在受到诱惑时只需回想那些道德标准就能创造奇迹,就会减少不诚实行为且从根本上遏制这种做法。即使某些特殊的道德准则并不属于我们的个人信仰体系,这种方法仍然会起作用。实际上,相比其他方法来说,道德提醒更容易使人变得诚实,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如果你的会计师让你在申报纳税之前先签订一份诚信声明,或是你的保险代理人让你在陈述自己家具被淹的真实情况之前发誓,漏税以及保险诈骗的现象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以上言论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引发欺骗行为的大多不是理性犯罪的简单模式,而是某人的经验系数。经验系数表明,如果想减少犯罪,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当我们使私欲合理化的能力增强时,经验系数会随之增大,从而对自身的错误和欺骗行为更加纵容。反过来看也是如此:当我们使自身行为合理化的能力降低时,经验系数会随之减少,我们也就更加不能容忍自身的错误和欺骗行为。当你以这个角度来考虑世界上的不良行为时(从银行业务到股票期权回溯,从贷款和抵押贷款的违约到偷税漏税),你会发现诚实与不诚实的行为,远比理性的计算复杂得多。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想要理解欺骗所包含的机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抑制欺骗行为并不容易。发现诚实与不诚实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将会是一场令人更加兴奋的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