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中行走的秘诀是知道石头在哪里——谚语
从传统意义上讲,冲突也许是造成和导致不安、紧张、不和、动荡、混乱乃至分裂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为领导,应该知道传统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将冲突完全化解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一种不够全面的理解。
美国西点军校编的《军事领导艺术》一书对冲突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群体间的冲突可以为变革提供激励因素。当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群体间没有冲突时,群体可能不会进行提高素质的自我分析与评价。由此,群体可能变成死水一潭,无法发掘其潜力,通过变革促进成长与发展,群体间存在冲突反倒会刺激组织在工作中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样其实反而增加了观点的多样化以便相互弥补,同时提高了紧迫感。
通用汽车公司发展史上有两位重要人物,由于他们对冲突和矛盾所持的不同看法和做法,给通用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重大影响,第一位是威廉·杜兰特,其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大致上用的是“一人决定”的方式,他喜欢那些同意他观点的人,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宽恕当众顶撞他的人。结果,由他领导的由一些工厂经理组成的经营委员会在讨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没有遇到一个反对者,但这种“一致”的局面仅仅维持了四年。四年之后,通用汽车公司就出现了危机,杜兰特也不得不很情愿地离开了公司。
另一位对通用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人是艾尔弗雷德·斯隆,是迄今为止通用汽车公司享有最崇高声望的领异者,被誉为“组织天才”。他曾经是杜兰特的助手,并在后来成为杜兰特的继任者。他目睹过杜兰特所犯的错误,同时他也几乎修正了这些错误。他认为没有一贯正确的人。在作出决策之前,都必须向别人征求意见,他会在各种具体问题产生时阐明自己的观点,但他也鼓励争论和发表不同的观点。这使他取得极大的成功。
从这件事中引以为戒的是如何看待企业内的冲突和矛盾。对今天的领导者来说,没有冲突的企业是一个没有活力的组织,作为领导者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闻过则喜应成为领导者的一种时尚。
被誉为“日本爱迪生”的盛田昭夫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进一步说明了领导者应如何正视这种冲突。他认为:大多数公司一谈到“合作”或是“共识”时,通常意味着埋没了个人的意见。在索尼公司,我们鼓励大家公开提出意见。不同的意见越多越好,因为最后的结论必然高明。在盛田昭夫担任副总裁时,曾与当时的董事长田岛道有过一次冲突。由于盛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让步,使田岛很愤怒,最后他气愤难当地说:“盛田,你我意见相反,我不愿意待在一切照你意见行事的公司里,害得我们有时候还要为这些事吵架。”盛田的回答非常直率:“先生,如果你我意见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俩就不要待在同一公司领两份薪水了,你我之一应辞职。就因为你我看法不一样,公司犯错的风险才会减少。”
对于领导来说,既然冲突和矛盾是必然的和普遍存在的,就不应回避、抹杀或熟视无睹,更不要为暂时的“一致”所蒙蔽,甚至人为地营造“一致”的现象。总之,任何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意见不可能永远正确。而有冲突和矛盾也许正是弥补这一不足的最佳方案,只要协调合理,沟通及时,冲突会为你的成功铺垫基础。
当双方发生冲突时,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泄愤释怒,不要让心头的愤怒郁积起来。这就可以缓和冲突的紧张程度,打开解决冲突的大门。日本有的组织和单位搞的“健康管理室”,就是采用这种方式。
比如说,两个人吵架了,产生了很多大的纠纷,就可以领到“健康管理室”来组织双方接受健康管理教育。第一个房间,一进去,对面有个落地大镜子,两个人站着照镜子。双方在吵架时,感觉不出自己的面貌变化,脸红脖子粗,非常激动,一照镜子,威风马上就刹下去了,自己就提醒自己,感到自己今天有些失控。然后到第二个房间,是一排哈哈镜,双方依次照镜子,通过这些镜子启发双方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不能像哈哈镜那样把自己看得很高大,把别人看得很矮小。然后再向前走,进入弹力球室。在地板上和房顶上各有一个钩子,中间用橡皮条紧紧拉着一个球,挂得一人多高。
让每人用力打三下,由于弹力作用,球弹回来正好打在自己额头上,以此来启发双方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就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道理一样,你伤害别人,别人就会伤害你。再往下走,是傲慢像室。是用稻草做得非常傲慢的草人,每人用棒打三下,让双方发泄一通,并启发他们否定这种傲慢态度。再往下走,走廊两边挂着许多照片,一边是青年人应该怎样生活、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尊重师父和长辈;另一边是青年人在酒吧间里鬼混、打架斗殴等日本社会的黑暗面。两边对照,启发青年要正确对待生活。最后双方交换意见,互相表态,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方式,在我国的一些单位中也有应用。据报载,某厂设了个“出气室”,“出气室”门前写着这样的话:“主人同志,欢迎你。你有什么心事吗?请你讲出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不要保留。”厂里的主要领导轮流挂牌值班接待。说来也灵,憋着一肚子火气进去的职工,出来竟然一身轻。两年来,职工来访上千次,件件有登记,桩桩有着落。人们认为,这个厂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出气室”也有一份功劳。
经得住别人发泄愤怒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这种愤怒冲着自己来的时候更是滋味难受。现实中就有这样的领导者,以官压人,以权欺人。你有气吗?对不起,他不但不给你出气,反而开口就训,火上浇油,结果激化了矛盾,甚至诱发出恶性事故,闹出大乱子。所以,领导者在这一点上要宽宏大量,要能忍“难忍”之事。如果领导者本人也是冲突的一方时,就必须严格约束自己,要“高姿态”,不要只为自己表白辩护。
在生活与工作中,领导们不可能具有同样的想法。在推广新战略,引入新方法、新技术的领导的工作空间中,种种不一致演变为激烈的辩论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领导不可能“天天碰到笑脸”,故而也不可能“天天都有好心情”。
在领导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意见分歧,经常遇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怀有分歧、心存反对的人无非就是在方向选择和对利益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尽管分歧乃至对立会使人们的关系变得紧张,但黄金准则在这时能帮上忙。就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你,你就应该如何去对待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别人。
就此而言,当你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时,或面对那些与你存在分歧甚至对立的人时,站起来与他针锋相对地争论一番并非上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即使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事,如果较起真儿来,都会导致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在争论中一方都试图压倒对方,但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却会伤了彼此的和气,严重地还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当我们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时,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就是,试图通过争论赢得对方。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是因为面对这种不同意见,自己感到受到了一种威胁与伤害,自尊乃至尊严也被冒犯。我们会变得激动、声高、言辞偏激、好斗、尖刻。如果将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扔给对方且对方一报还一报,一场恶战势不可免。如果你不愿看到这种火药味十足的激烈场面,那么还是不要挑起异常争论为好。
在试图说服那些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时,我们不是把他们当做对手或敌人,而是当做平等的伙伴,不是为了让他们言听计从,而是为了让他们接受那些对他们有益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没能理解的东西。
不考虑对方利益且又盲目地投入争论的人,会被一种焦躁心理所控制,大有一种过了今天不管明天的偏激心态,但明天总会到来,但那时又该如何呢?
说服,或真正的说服力就是形成被说服者的内在服从效应。它与借助权力的威胁不同之处在于,说服者认为他与被说服者是平等的,被说服者具有某种观点、看法、态度及采取某种行为方式的自由。与交换、魅力所形成的确认式服从不同,在形成内在式服从的过程中,说服者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魅力或利益上的吸引力,被说服者之所以服从并不是因为说服者的缘故,说服者提供的信息才真正具有价值,起到修正或者改变被说服者的感知方式、理解及解释方式的作用,从而使内在化服从者最终对身边的事物采取了一种新的反应及行为方式。
身为领导,当你想要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拿捏被说服者的心理,因为被说服者的处境是矛盾的,如果他不服从或不同意你,就会与你产生冲突;但如果他服从你、同意你,又会与自己产生矛盾。在被说服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矛盾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猜疑心理
即使人们彼此之间有信任关系,但在感到自己在被对方说服时,也难免疑虑重重。尤其是有些人本身就有疑神疑鬼的毛病,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信任意味着遵守诺言、保密与尊重对方人格等,但在具体情境中,人们的这些信念可能有些动摇,猜疑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凯利博士,1989年对美国四百位经理的工作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经理领导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感到经理不能给他们提供对“公司观念的清晰理解,任务及目标的明确解释”。如果员工不能通过某些信息来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其工作就不会有更高的绩效。尤其严重的是,如果领导不去提供信息、解释一下为什么,人们就会自作解释,结果还会产生出领导者不能驾驭舆论,弄不好会毁掉领导者的职业前程。
(2)防卫心理
即戒备心理,这是指一种不做暴露,警觉地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尽量推辞言语及行动上的责任的心理状态。
有效谈话的行为技巧可以医治防卫心理。你如果能造成一种同步的交谈,鼓励对方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他的自我表露,你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突破口。另外,开放地表露自己,更多地积极反馈,表明你与对方的相同之处多于分歧之点,这样就可以缩短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对方的理解,形成一致的评价。
(3)不安心理
人具有保护自己的精神及人格完整性的本能,即使你不存在控制对方的动机,对方在面对要求做出转变时,也会因为这将可能影响自己的人格完整性而产生不安,承受一定的精神压力;同时,在他面对接受你与拒绝其他人的选择矛盾时,接受了你就意味着自己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转变,且需要与其他人的关系进行调整,这时也会承担相当的精神压力。被说服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说服的效率与成效,因此他们能躲即躲,实在躲不过,也将不置可否。
在涉及一些对被说服者来说是重大问题的说服时,对方的回避是不可避免的。故而要求说服者:第一,一定要有耐心。刘备三顾茅庐才说服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因为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刻,不能不慎重。第二,交谈中要有策略地进行“信息注射”,不要一次把话说完,要给对方留有余地。第三,要让对方认识到他的不安及压力的存在及根源,并就此进行交谈,逐一予以化解,要为对方设想好解释自己之所以转变的理由。更为慎重的方法是委托第三者去说服。而在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时,攻击对方背后的“精神领袖”与利益关联者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应有一个道德尺度的约束。
当下属开始有抱怨、不满,有利益摩擦的时候,作为领导应当充分重视。首先你要查明原因,如果下属对薪资制度有抱怨,可能是因为薪资在同业中整体水平偏低或某些职位薪资不尽合理。领导要找到下属抱怨的原因,最好听一听他(她)的意见。倾听不但表示对下属的尊重,也是发现抱怨原因的最佳方法。对于下属的抱怨应当作出正面、清晰地回复,切不可拐弯抹角,含含糊糊。
对于下属的抱怨,在处理时,应当形成一个正式的决议,向下属公布,在公布时要注意认真详细、合情合理地解释这样做的理由,而且应当有安抚下属的相应措施,做出改善的行动,不要拖延,不要让下属的抱怨越积越深。如果最终裁决是最高领导作出的,那么你当然应当全力支持,无论裁决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在解决下属的抱怨的问题时,领导有一种“门户开放”式政策,即宣称他们的门户随时敞开,欢迎各种抱怨的下属直接向他们投诉,他们将全力解决。有人认为这并不起到任何作用,然而这种方式可以使下属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利益不受侵犯,能使下属更加努力。
身为领导,善于倾听下属的抱怨是一种责任也是考核领导综合素质的尺度之一,面对下属的抱怨,绝对不可掉以轻心,漠然视之。下属虽然不会因为心存抱怨而愤然辞职,但是他们会在其抱怨无人听取又没人考虑的情况下辞职。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污辱,感到无法接受。如果你希望下属愉快、满怀热情地工作,你就应当花点时间倾听他们的诉说。多花点时间听听员工的心声,对你是有益无害的。
如果认为对某一事情表示不满就表明此人对企业和管理部门甚至对你个人极为怨恨,那就大错特错了。抱怨是在领导对待下属的方式不当时发出的怨言,不满并不意味着不想。实际上,正是抱怨和不满,才使你意识到企业里可能还有其他人也在默默忍受着、抱怨着同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生产效率会受到严重影响。你的员工常会对工资、工作条件、同事关系以及同其他部门的关系发出怨言。面对员工抱怨,你必须谨慎地处理,不可置之不理,轻率应付。
你要设身处地,变换角色地想想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尽量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避免因操之过急而引起的矛盾激化。你应当做出一种姿态:向下属的抱怨敞开大门。即使一时没空,也要约定一个时间让他来说。不要当即反驳下属的怨言,让他们先诉为快。如果抱怨的对象中有其他的下属,你必须同时听取另一方的意见,以便公正地解决问题。如果你打算解决问题,请立即采取行动。如果你不准备采取什么行动,也应告诉抱怨者其中的原因。
在面对下属的抱怨时,你需要有耐心和自我控制力。尤其是下属的抱怨牵涉到你,使你感到很尴尬时,更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并非下属的所有抱怨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因为有些可能违背了企业的政策,甚至是一些错误的,不合情理的抱怨。但是,对于这些抱怨,你也不能漠然视之,你要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抱怨,然后再作表示。发泄怨言似乎希望你采取什么行动,而实际上只要你给他们一双理解的耳朵,他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而且,你也应当解释清楚为什么那个抱怨不能被彻底解决。
你应允许下属越级向更高领导层诉说。因为有些抱怨可能涉及更高的管理部门。当然,你也可以向上级汇报,由你做下属向上司提出抱怨的桥梁。在你的下属向更高领导层诉说前,你也应向上司说明情况,简明扼要地说明内容然后由上司去处理,你不必再插手。
(1)彼此谦让
在和事一个单位或部门,下属们对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在利益和观点上不一致,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双方会剑拔弩张、面红耳赤,搞到十分紧张的地步。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出面进行调停,做双方的“和事老”了。
据统计,正常情况下,一般领导要花上20%左右的时间来处理各种冲突,但这并不能证明领导工作上的无能或失败。冲突在人际关系中是固有的、不能回避的,必须予以适当地处理,方能形成“人和”的气氛。
这就需要领导者运用调停纠纷和处理冲突的技巧,协调各方在认识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矛盾。那么如何来处理纠纷、冲突和分歧呢?说来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循,不过,领导者能不能成功地处理冲突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领导者判断和理解冲突产生原因的能力;二是领导者控制对待冲突的情绪和态度的能力;三是领导者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来处理冲突的能力。具体说解决冲突,保证“人和”的方式一般可以采取“彼此谦让”的方式。
“彼此谦让”的协调方式,就是迫使争执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这是调停纠纷、解决冲突最常见的办法。这种解决办法,关键在于找准协调双方的适度点。无论调停政治纠纷,还是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上的冲突,要使双方团结起来,共同行动,就不能采取偏袒一方和压制另一方的做法,而应该运用“彼此谦让”的方式解决问题。
(2)接受时间
这是指解决冲突的条件还不成熟,需要维持现状,等待时机给予解决;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由工作或生活本身逐渐地加以调整。采取“接受时间”的方式,让人们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放弃旧有的成见,适应新观念和新事实。
这种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一个人的信仰、观念和立场的改变,往往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采取强加于人的做法,常常会使矛盾激化,隔阂加深,损伤人们的感情,产生不良的后果。而“接受时间”,则可以使冲突的解决比较自然和顺畅。
如当有人对组织的决议持不同意见时,组织上允许其“保留意见”,而不滥用组织手段强迫其改变观点。当然前提是在行动上必须执行决定。所谓“允许保留意见”,运用的就是“接受时间”的方式。
(3)迂回前进
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应采取含糊的处理方法,或者为了解决某些冲突,可作出一些必要的合作、折中或退让、妥协。
比如鼓励冲突的双方把他们的利害关系结合起来,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充分的满足;或者在冲突双方的要求之间寻求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让双方都得到部分满足;或者驱使一方放弃自己的观点、利益去满足另一方的要求;或者用暗示或不管的方式鼓励冲突双方自己去解决分歧,等等。假若双方都是搞派别斗争,为他们各自的小集团的私利而闹纠纷,完全违背整体利益,那么在解决这样的纠纷时,就不必去分清谁是谁非,事实上也无法分清谁是谁非,可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办法来处置。
又如,对某些闹事问题的处理,从闹事本身看并不正确,但为了有利于大局的安定,在说清事理之后,可对他们的要求作出一些不损害大原则的妥协,以缓和矛盾。虽然,这样处理纠纷的方式看来显得简单和有点不分是非,但仍不失为一种解决冲突的方法。
(4)相互协作
各部门领导之间在强调自己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时,不能贬低而要同样肯定其他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工作的配合与支持不能仅是单向的企求,而应成为双向的给予,并用以取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状态,以及“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做法。
各部门领导之间互相支持,是圆满完成组织工作任务的前提。一个各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的组织,才是有力量的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当某一部门工作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主动去排忧解难,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帮助,是一种支持;当某一部门工作取得了成绩或出了问题,给予热情的鼓励或提出诚恳的批评,也是一种支持;当某一部门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出面调解,帮助消除误会、解决矛盾,更是一种支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是避免冲突、消除矛盾和友好相处的重要原则。
(5)合理竞争
由于各部门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具有不同的功能,部门之间不但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且还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因此必然存在竞争。组织内各部门的地位差、功能差,既反映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反映了相应的责任和贡献。这是组织系统各部门在协作过程中存在竞争的客观基础。在组织内部,竞争是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和力量,具有使组织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功能。这种功能既可以使组织系统发生进步性变化,使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使组织系统发生破坏性变化,造成组织系统的不稳定,产生结构内耗与功能内耗。合理竞争要求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正常的竞争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组织系统的整体目标。
在合理竞争中,既反对封锁信息、相互拆台、制造矛盾,也反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特别应反对的是那种不择手段、尔虞我诈的倾轧和竞争。
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斯通就努力培养全体职工的“大家庭感情”的企业文化,公司领导和职工都要对该企业特有的文化身体力行,爱厂如家。从公司的最高领导到各级领导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欢迎本厂职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对于职工的来信来访能负责地妥善处理。
公司的最高首脑与全体职工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生动活泼的“自由讨论”。通用公司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从上到下直呼其名,无尊卑之分,互相尊重,彼此信赖,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亲切。
1990年2月,通用公司的机械工程师伯涅特在领工资时,发现少了三十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应得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便给公司总裁斯通写信,“我们总是碰到令人头痛的报酬问题。这已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感到失望了。”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
三天之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他们利用这件为职工补发工资的小事大做文章。第一是向伯涅特道歉;第二是在这件事情的推动下,了解那些“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问题,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第三,向著名的《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
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通用公司的“大家庭观念”,反映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充分信任。
组织气氛的建设是世界上难度很高的一项工程,不要简单理解为“主管请员工吃吃饭,员工主动与主管拉关系”,它需要主管、员工建立在自然诚信的基础上,一个足够的时间过程,经过烈火磨炼,一段崎岖不平道路的跋涉,高压竞争环境的“锻造”,在融合组织内外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外界势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共同美好的愿景,简明有效的组织构架、流程规范制度,自然的沟通交流学习习惯,公正的考核激励措施,团队组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及成员乐意为团队牺牲个人利益,每个成员都以身为组织一员而感到自豪。这样的团队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爆发力。
双向沟通各部门间的工作,既是做好部门工作的需要,也是处理好部门关系的需要。沟通是双向的,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当从目标上、思想上、感情上和信息上加强沟通,进而取得共识,这是协调各部门领导关系的重要基础。
(1)在目标上沟通
强调整体目标,使他们认识到各部门、各个人对整体目标作贡献的重要性,以及相互配合、协调的必要性,力争把部门利益与共同的目标联系起来,进而增强各自对组织目标的关切感,减少部门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要在具体目标上取得沟通和共识。各部门领导,在目标的确立上,要相互理解和关注;在目标的实施上,要相互支持和推进;在目标的冲突上,要相互调整和适应;在目标的成功上,要相互鼓励和总结。
(2)在思想上沟通
各部门领导应避免单纯以本部门的利益得失考虑问题,而应当从各部门利益的互相联系上也就是全局上考虑问题,包括设身处地地替其他部门着想,达成彼此可以共同接受的意见,以防止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各部门领导在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上也是互有差异的,由此而形成的观点上的争鸣和分歧,可以通过平等的交流、启发,缩小认识上的差距,以达到统一。对于因工作关系所引起的误会、隔阂,各部门领导之间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必要时多作自我批评,求得谅解。
(3)在感情上沟通
感情上的联络和加深,对部门领导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很难设想,没有任何感情交流的部门领导之间,工作上可以融洽。要增加感情上的沟通,除了目标思想上的认同外,还可通过工作交流、参观访问、文体活动、公共关系活动等不断加深,从而创造一种和谐共事的情感环境。
(4)在信息上沟通
部门之间的矛盾与隔阂,都可以从信息沟通上找到原因。一般而言,凡缺乏沟通的部门,信息传递必然不畅,极易造成部门之间的不了解、不理解和不协调,甚至造成某些冲突,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团结;凡主动沟通的部门,必然信息流畅,往往容易赢得对方好感,取得信任,形成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接到员工的辞呈时,许多企业的领导往往更多地表现出吃惊、震怒或者担心,但是却很少马上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加以挽留,大多首先想到的只是拿出合同来进行威胁和恫吓(国有企业的武器中通常还有档案),甚至许多企业还相信使用冷处理的方式可以使员工回心转意。这样,许多核心员工在企业的消极、冷漠和迟钝的反应下,最终离开企业。
但是,根据一些企业的调查,在辞职的员工中,有40%是经过深思熟虑向企业提出辞职的,还有约20%是相当盲目的,可能只是出于一种看看自己到底身价几何的态度,或者是一种从众的心理,而剩余的40%员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他们虽然有离职的动机和愿望但是并不强烈,而且在辞职前后还经常犹豫不决。所以,在员工提出辞呈之后,企业如果能够及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至少这部分40%的员工可以挽留下来。一般员工这样,核心员工也不例外。
合同总会到期的,员工离职的违约金也很难弥补企业经营的损失,况且可能很多员工就是在合同到期时才提出的辞呈。而且留住这个人可能留不住他的心,充斥着大量“身在曹营心在汉”员工的企业终究会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约束作用更是越来越小。所以,企业在挽留核心员工时采取的措施应当远离生硬和冷淡,表现出对员工的重视和人性化的色彩才是主流。
(1)反应要迅速
企业在收到员工的辞呈后,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比如中止手头上一切日常工作,召集相关人员商讨对策;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马上向这个员工作出企业不希望他离开的表示(这个表示应当有诚意),等等。任何延误都将使员工辞职的信念更加坚决,从而使企业更难以挽回。当然,迅速的反应并不只是为了赢得时间这样简单,对于员工而言,这样还能清楚地表现出企业对他们的重视。
例如,当你收到员工递上的辞呈的时候,虽然你很忙,手头有很多工作,但是你应该这样说:“所有的工作都比不上你的辞呈重要”,相信许多将要离职的员工都会被你的这句话打动,至少离职的信念可能不会再那么坚定了。
(2)封锁消息
有些企业在得知员工辞职时,马上就将这个消息宣扬出去,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在将员工推上一条不归路。将员工辞职的消息严密封锁,或尽最大可能将这个消息缩小到最有限的范围内,无论对辞职员工本身还是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对员工来说,为其日后改变主意留在企业消除了一个障碍。如果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知道他辞职,那么他在考虑改变主意时会有很大的顾虑,“再回去怎么面对同事们呀?”高层管理人员更是如此,“生米煮成熟饭”想法往往让他们不再回头。即使他们能够留下来,可以想象也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可以说,封锁消息实际上就是在挽留员工。而对企业来说,封锁消息就给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特别是可以避免其他员工猜想企业为了挽留离职的员工所开出的让步条件,防止员工日后竞相仿效利用辞职来要挟自己来答应他们的条件。
(3)识别员工离职的动机
许多企业在员工离职时,马上就许以高官厚禄予以挽留。但是,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每个员工的离职原因都各不相同。认识辞职员工具体的离职动机是制定有效挽留方案的重要前提。
一般来看,员工的辞职有这样几个类型:趋利型,即追求更高的工资和待遇;职业发展型,对现有的工资待遇已经比较满意,但是在现企业中缺少足够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所以要到其他企业去;改变环境型,这类核心员工由于个性使然,不愿意长期待在一个环境中,而喜欢从不同的环境中寻求新的感觉;负气型,这类员工在性格上不太成熟,往往只是因为上级一句批评或者同事的一点“冒犯”而负气离职;格格不入型,这类员工讨厌现有公司的某个上级甚至整个管理层,或者与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不能有效地融合到企业中来,为了摆脱只有辞职一条路。在识别离职员工动机时应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渠道和方法包括与辞职员工面对面的交谈,力求信息的准确性。
(4)制定有效的挽留方案
在准确地识别了离职员工的动机后,企业就应当及时决定是否需要挽留及制定相关的挽留方案。对于格格不入型的员工,如果他感到厌恶的只是一个人,而且这个人的领导能力和做法确实有问题的话,可以采取措施。如果不是这样,他是与整个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不相符合,那么批准他的辞呈可能对两者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对于其他几类情况,则针对各自不同的要求制订相应的方案即可:趋利型给予一定程度的加薪;职业发展型的给予一定的晋升机会,至少是给他一个确定的目标如达到怎样的业绩可以得到晋升;改变环境型的则在企业内部给予他轮岗的机会。这些不但可以满足他的需要,还能提高其综合的能力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储备人才。在具体过程中,企业需要把握好“度”。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使其能够继续为公司工作,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需要不能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满足一个人不合理的要求,可能一时留下了这个人。但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他很有可能过不了多久又故技重施,要挟企业答应更高的条件。而且一旦被公司内其他员工知晓,不但会降低士气,更容易形成员工竞相利用辞职要挟公司的不良风气。
(5)利用亲情的力量
在挽留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管理者竭尽全力的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积极的改善企业的一些因素以满足员工的要求以外,应当充分利用亲情的力量,动用企业中一切与离职员工密切的关系来进行游说,比如员工的好朋友,在他成长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老员工,等等。同时,员工的辞职通常会对他的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最终的去留可能会与家庭中的某个成员有关(如配偶)。在这种情况下,邀请核心员工的家庭一同参加为他准备的宴会,并事先做好相应的游说工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注重挽留计划的长期性
现实中,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总是在员工离职时就慌了神,无论员工提出什么条件一概答应,先留下人再说。但是,在员工留下来以后,又发现条件过于苛刻,于是就在条件的兑现和履行时大打折扣,甚至将自己作出的承诺直接放在一边不管不问。员工的条件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企业一旦答应了员工的条件,在执行时就应当不折不扣,绝不能时过境迁。否则,企业在员工中的形象将受到极大的损害,以后一切挽留措施都将失去作用。而且,长此以往企业在行业、社区等对外形象方面也会受到损害,并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经过诸多的挽留努力后,辞职的员工可能仍不肯改变主意。这时,公司的管理者往往会同意他们的辞呈,但是却经常忽视了主要的一点——离职面谈。离职面谈不但是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并制订挽留方案的重要途径,而且即使在员工已经决定辞职时也有很多的好处,它本身就是一种员工的调查。现实中,那些不去了解员工为什么离去的公司往往会出现人才的大量外流。
在离职面谈中,由于员工即将离职,不会再有太多的顾忌,这能够使他们畅所欲言把对公司不满意的地方说出来。在这种坦诚、无所顾忌的谈话中,离职的核心员工更容易以第三者的立场来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牵扯私人的恩怨。在谈话中得到的信息往往会对企业今后的管理改进指明方向。
但是,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离职面谈呢?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说:“公司培养了他们那么多年,给了他们那么好的待遇,他们还跑。见了这些忘恩负义的家伙我就生气!”还有些人认为这些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却不顾企业的损失离职,如果公司领导再和他们面谈会让自己非常没有面子,以后在员工中抬不起头来。抱着这两种心态的管理者主持的离职面谈都注定不能成功。因为,离职面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诚恳的态度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心态。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离职面谈非但不会获得应有的成效,而且很有可能变成管理者和离职员工的互相攻击,牵扯进去更多的私人恩怨。
在面谈人选选择上一定要慎重。选择不适当的人去谈还不如不谈。面谈的人选最好与离职者有较好的私交,至少不能在工作上有大的过节,如果员工的离职就是因为某个管理者,而面谈又是由他主持的话,效果可想而知。在职位上,如果离职的是核心员工的话,最好由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出面。这样容易营造一种诚恳、尊重的氛围,离职员工可能会更加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派一个低级别的经理反而可能会使离职员工认为自己受到了轻视。
在面谈的内容上,不但要了解他们对公司的哪些方面满意,哪些方面不满意,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公司,而且更要了解到他们将来的计划,包括下一步去哪里工作?为什么去那里?那里的工作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现在没有的东西?因为,一个员工的离职一般是“推力”和“拉力”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所产生的“推力”可能并不足以使员工下定决心离职,其他企业给这些员工的“拉力”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更重要。清楚其他企业具体的挖人条件,对制定留人方案、防止更多的员工离开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给予员工美好的祝愿,祝愿他们能够成功,并给予他们一个承诺——希望他们再回来。世界上许多大企业都有这样的政策。像北电网络公司就有专门的回归政策:如果这些离去的核心员工回来,公司不但欢迎,而且会将他们原来在公司的工龄续起来,所有与原来工作有关的福利待遇都会接上。
在离职面谈后,及时把员工的意见整理并反馈是非常必要的。应当召集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共同讨论分析这些信息,判断对公司其他核心员工的潜在影响,最终决定是否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改进这些缺点以防止其他员工离开。这是离职面谈能否有效果的关键,及时地改进缺点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其他员工的大规模流失,而且有可能让已经下定决心的员工回心转意,至少在将来有可能再回到这个企业。
解雇下属是领导者最难处理的事情之一,解雇下属的话也是领导最难说出口的话。上级部门决定后往往要由部门领导去与被解雇者谈话,许多部门领导常常为此事绞尽脑汁也不知如何是好。其实人在做任何事情时,贵在自信。作为部门领导应该十分了解被裁员工的情况,可以根据不同人争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将被裁人的痛苦降至最低。在谈话中,有时被裁人常常会陷入这个怪圈:“你为什么让我走?某某也走吗?为什么不让他走?是因为我不如他吗?我绝对能超过他!如果我超过他是不是就不让我走了?……”作为裁员者一定要明白:这是永远也解释不清楚的。
下边就是与要解雇的下属谈话的几个技巧,领导只要遵循这几个说话技巧,以后再说出解雇下属的话时就不那么难以开口了。
(1)无须争辩,只需陈述立场
你做的事情不是和他讨价还价,你现在做的是在执行上级的决定。此时,不是与他争辩谁对谁错、谁有能力、谁无能的时候,你只需告诉他:你被裁员了。如果他问及为什么自己被裁,你可以和他说:是因为机构调整,企业的业绩滑坡等。
(2)重复他的感受与现实
要保持冷静地倾听他的感受,并在接纳对方感受的同时,表现出你也很难过。我们这里说的倾听不是你高高在上,而让下属像个学生一样,在下面哭诉。你应该和他坐到同样的位置上,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并且你要去重复他的感受与现实:“你工作这么多年,现在让你离开确实很令人难受,但是这是事实,我也很为你难过,真的很难过……”
(3)不要说刺激的话
无论他是什么情绪,一定要注意一个原则:千万不要激怒他。如果你表现的是:“这件事你就没有意识到吗?让你走你还赖在这儿,又有什么意思?太可恶了……”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此千万不要激怒当事人。也不要试图讲道理或辩论,这是无用的。你只需告诉当事人:“这是公司的决定,我也很遗憾。”千万不要和他谈过多的细节,比如。“王经理希望你留下,只是赵经理非让你走不可……”别以为这能表现你的同情心,这会让当事人的一腔怒火转发到赵经理那里,甚至可能实施报复。
(4)始终不要妥协
在他抱怨的同时,你可以告诉他:“公司知道你委屈,所以会给你一些补偿。”随即你可以说出补偿的办法,甚至是数字。
无论当事人如何感到不公平,如何吵闹,你都不要和他正面冲突,而且绝对不能有一点妥协的意思。千万不可以表露“那我再和领导谈谈”这种有回旋余地的态度,即使你心里这么想的。甚至即便是这次裁员裁错了,不应该让他走,但你已经和他说让他离职时,也一定要让他走。作为裁员者,不可以出尔反尔。否则,一旦被其他被裁下属知道后,后果将不堪设想。
(5)抚慰他的心灵
一定要给予当事人一定的时间处理情绪。必要时,以纸巾、温水和香烟来帮助他释放情绪,这都会很有效。同时,充满同情与理解的话语,为他平复心灵的伤痕,而千万不要生硬地否认对方的心理感受。
(6)不要试图“过度”沟通
这也是为了使裁员者更具有主动权。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言多必失”,尤其在被裁人员心理极度脆弱和敏感的时候,更要给他情绪发泄的时间。让他感受你只是尊重他的感受,而非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相信利用这些技巧,一定可以尽可能少地伤害到被裁下属。虽然从心理学来说,它并不能消除痛苦,但却可以使痛苦减少到最小。
二十七岁那年,格雷格·苏德兰斯被解雇了。刚从大学毕业,他就在芝加哥附近一家卖酒的公司当销售助理。苏德兰斯开着那辆现代“奏鸣曲”汽车整日奔波于74号州际公路,把一箱箱酒卖给酒店,每周工作三十五个小时,领着约四万美元的年薪。但不管工作多么拼命,他从未完成过定额。终于,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上司把他叫到了后台办公室。苏德兰斯甚至还未坐下,一位上司就开始大叫大喊,责备他损害了经营利润,还对苏德兰斯的职业道德心存怀疑,并满腹狐疑地问他对于竟然能够保持这份销售工作有何想法。然后说:“你被开除了!”另一名主管自始至终保持沉默,等到同僚说完了,他拍拍苏德兰斯的肩膀,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然后就叫他走人。根本没有解雇金或是离职面谈。
现年三十三岁的苏德兰斯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的感受。不到五分钟,他们完全击溃了我的自尊心。即便那位较友善的主管也让我觉得自己如同废物,这绝不是叫员工走人的方式。”
苏德兰斯说,昔日的痛苦记忆给了自己这种启示——怜悯、诚实而不失尊严地解雇自己的员工。1997年,作为国际盖特韦通信公司的IT经理,因为业绩问题他不得不解雇一名技术员。在解雇的同时,他还为这人提供了新职业介绍咨询服务、一笔丰厚的解雇金及介绍未来职业的推荐信。
如何正确解雇员工是很多管理者都不具备或不愿意煞费苦心去培育的一项技能。可对那些留下来的人及走掉的人来说这很重要。如果解雇方式得当,员工会伤心而不是愤然离开。如果弄得一团糟,就会自断退路、使留下来的人感到惊恐并对将来招聘员工十分不利。
人们似乎通常认为,解雇表明组织与管理出现问题,因为过于敏感,所以不愿讨论。但作为管理的一部分,解雇员工与招聘、雇用与留住员工同样重要,是管理一定要学会的行为准则。解雇员工是个敏感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可以不理不睬。不失尊严地解雇员工需要慎重、牺牲与技能。这并不总是很容易,但可以做好。
以下介绍三种保护员工自尊心的解雇方法:
(1)纠正训练
第一步是找出有问题的雇员,然后通告他们没有尽职。管理者应该亲自与该员工面对面地交流。许多公司制订特殊计划,旨在让员工了解成败攸关时期的重要性。格林莱特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普尼特·巴辛开展了一项他称之为“业绩改善计划”的方案,希望把边缘雇员从边缘拉回来。诸如此类的计划通常被称为进步训练或纠正训练。它们的中心内容是设置一段察看期以观察表现不佳的雇员,此间的所有工作活动都被记录在案。这种记录法以人道的方式给员工施加了压力。通过制定一个不太高的目标让员工争取完成,表明公司并非一心想把他们逼上绝路。反过来,这些员工或许会看到恢复好名声的一条康庄大道。然而,倘若他们仍然没有改善业绩,就为解雇提供了理由。
(2)暗示、询问、解雇
被解雇从来不是件舒服的事,但询问-告诉-询问的方法依据这样一种观念:如果某人已经料到会听到坏消息,那么告诉他就比较容易。解雇通常以这一问题开始:“从对你进行察看以来你觉得你的业绩如何?”大多数时候,员工都知道自己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回答时就知道自己即将被解雇。这时,再证实这种怀疑:“是的,你想的没错,你将失去工作。”话一说完,再立刻提出另一个问题:“对此你怎么看?”接着雇员通常会表示悲伤,但不会表示愤怒,一旦他们害怕解雇,他们就更容易接受这种不可避免的事情。通常如果加以恰当提示,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将发生可怕的事情。出于某种原因,承认这种现实能够消除最初的痛楚。
(3)劝说法
高科技咨询公司SEI采取了另一种手法,力求减轻解雇造成的心理打击。开除工作表现差的员工前,SEI的高层主管会竭力说服他们辞职。人力资源主管罗德·鲍斯韦尔说,这种方法使雇员能够不失尊严地离职,因为决定命运的正是他们自己。举例说,由于一位年轻的程序设计员一再拒绝佩戴公司编号,鲍斯韦尔告诉这年轻人:如果不首先辞职,他将被公司开除。结果,那人当天就跳了槽。
一些公司则尽量设法避免解雇员工。柯达公司的信息总监托马斯·奈斯沃纳与其人力资源部门的代表一道制订了一项雇员再培训与再指派计划,以便留住那些处境如同走钢丝般岌岌可危的员工。
解雇员工的时候态度温和极其重要。在解雇时看似无情或高兴的管理者会有招致臭名声的危险。如果解雇时不顾对方的尊严,任何一名雇员都可能在背后议论雇主的过去,从而暗中破坏其目前的工作。解雇时毫不留情留下的恶名不仅会疏远现有的雇员,还会把未来的求职者吓跑。解雇员工可能会影响管理者的名声,但如果善待员工、怜悯而不失尊严地对待他们,你就没必要担心自己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