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许多新上任的领导者抱怨自己现在的下属不如以前的优秀,于是找种种借口调动自己以前的下属,但这往往起不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使过去的下属的工作增加了不稳定性,又使现有的下属对新上任的领导者产生更多的反感。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终原因还是有些领导者抱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用人理念,往往拿现在下属的各种素质与以前下属相比较,而更多地看到的是现有下属身上的短处。
人无完人,若只识其短,则不能知人;若能看重人之优点,则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他就是那方面的人才。而能否识人之长,关键还是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陈规陋习的束缚,排除个人主观的爱憎,即不拘一格地去发现人才。“不拘一格”的“一格”,指的是前人已有的规范或是自己的习惯,唯有破除“一格”,大胆地用人,才能用好人、办好事。
在春秋时期秦穆公起用奴隶百里奚,至今传为佳话。
百里奚曾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入秦国。之后,他逃到楚国宛县,被楚国人抓住做奴隶。穆公知道百里奚是个贤人,想用重金去赎,又怕楚国知其身份不给,便降低身份按奴隶价格去赎,派人对楚国说:“我的陪臣百里奚在你们那里,请允许我用五张羊皮赎回他。”于是楚国人就把百里奚给放了。这时百里奚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秦穆公派人打开枷锁,欢迎他回来并向他请教。秦穆公与他谈了三天,敬重其才,把他封为大夫。“五羊大夫”就是这样叫起来的。后来,秦穆公把他推荐给蹇叔,他们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
秦穆公破除陈规、任用奴隶成就一番大业,而二战中,罗斯福在诺曼底登陆战中任用年轻的艾森豪威尔更是一绝。
1943年,盟军决定在1944年实施代号为“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这一计划在1942年开始拟订时,就受到英美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商定,这一战役的最高统帅由美国人担任。而最高统帅一职,马歇尔被有关人士普遍看好,因为他对世界六大战场的美军指挥有方,声名显赫,赢得了国内外的充分信任。这时,英美的重要人物都作出了表态。早在1942年7月31日,丘吉尔就在电报中致罗斯福:“如果任命马歇尔为‘霸王行动’的最高统帅,我们定会同意。”
1943年8月,美国陆军部长也表示:“马歇尔凭着他的声望、素质和能力,一定能胜任。……我看再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1943年秋,盟国首脑们在魁北克会议上,一致同意马歇尔担任这一职务。
但出人意料的是罗斯福却选择了马歇尔麾下的一位陆军作战计划处处长,而他的上面有366位比他职位高的将领都没被任命。作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罗斯福需要马歇尔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但更重要的是艾森豪威尔头脑冷静,目光远大,军事战略思想明确而坚定,并能果断决策,能排除各种困难的干扰。他还善于发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而且在人格方面开朗乐观,善于团结部下。基于这些原因,排除资历年龄的影响,罗斯福郑重地任用了艾森豪威尔,终于取得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
识人在活,而要活就不能拘泥于陈规,反之就没有创新,就不能发现更多的人才,就不能在事业上一帆风顺,蒸蒸日上。
新上任的领导者需要树立的另外一个识才理念就是:识才必须至公,而不为私利所感,不为个人感情所欺,不为外部压力所屈。要做到至公,除了领导者本身具有以公为上的高尚品质以外,还要跟自己的憎恶喜爱作斗争,还要游离于亲情之外,还要能抵制外部的压力,做到不避亲仇,为国取才、为公取才。
毕竟“血比水浓”,常人对自己的亲人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在外工作或是呆在家里,都希望能为亲人做点什么。对朋友也是一样,几个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那份感情真是剪不断也诉不完。那么在识才用才的问题上,领导者良心的天平该向哪边倾斜呢?
几千年前,一个叫祁奚如的人说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即识人用人必须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自己的仇人,只要是才就必须努力地去识去用。在识才举才中,祁奚如也真正做到了不避亲仇,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春秋霸主齐桓公不计前仇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起初由于襄公乱政,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国外,分别由鲍叔牙和管仲辅佐。襄公被杀,两位公子所逃至的莒、鲁两国分别派兵护小白、公子纠回国争继位。管仲率兵埋伏于小白从莒国回来的途中,见小白到,张弓射之,小白倒地;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便派人急报公子纠,叫护送公子纠的鲁兵不再急于赶路,六日后才到齐。这时,先到的小白已被立为齐君,是为齐桓公。原来管仲只射中小白束腰皮带上的金属钩,小白佯死倒地,等管仲兵撤走,便迅速兼程返齐,故提前得立。
事后,桓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活齐,即高溪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仲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就从鲁国要回管仲,封之为大夫。管仲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能被识被用,一方面得力于鲍叔知贤识贤且与管仲从小亲近,更重要的是桓公能以大业为重,不记前仇,予以重用。假若桓公是气量极小之人,这世间人才又少了一个,而在后世也绝少有人会知道齐桓公。
知人而不为亲仇所束缚,真的很难,而正是由于不易,才使得齐桓公的识才更加光辉,对齐桓公本人也评价极高。
真正的人才不在“纸上谈兵”,而关键要看的是其实在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何用?如果要说空谈的用处,诙谐一点就是空谈可以败事可以误国。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用一句很简单的英文谚语即可道明实干与空谈的差别:“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这即是说事实胜于雄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者往往很难一时察觉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觉上领导者又不忍放弃选才的机会,于是不得不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兴许试用之后贤庸必然自明。但试用是要担风险的,万一试用不成,不仅没有觅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给打乱了。聪明的领导者便顿生一计,让人到下层去办事,通过对其“政绩”的考察来发现人才从而给予升迁。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后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老总就会对下属的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为领导所满意的被认为是人才的下属,有时领导还会从其中的特别优秀者中选出一部分委以重任。这便是领导者以政试之,察其真才的作法。
有时,领导者没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做相类似的事情,而是在较为器重的人中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看他们的处世技巧,从而判断其是大才还是小才。这一部分人往往是领导者考察的对象,如果干得令领导满意,极有可能成为领导的接班人。而领导要选择接班人更要谨慎行事,委之以政,时时考察。往往选择接班人的结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个领导的识才能力,是一个领导有无识才艺术可言的标准。
与咨以谋略比较起来,后者更注重于识大才,而前者可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而且操作性极强,领导者可以随心运用。
三国时,“卧龙”与“凤雏”两相齐名,但最初“凤雏”庞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去投刘备,但去后并没有把推荐信拿出来。刘备不了解庞统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阳当县宰,但他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以酒作乐。有人将情况报告刘备后,刘备就派张飞去察看。张飞去后,果如所言,就责备庞统说:“你终日在醉乡,怎么会不耽误事呢?”庞统便让下面的人把所积公务都拿来,不到半日,便批断完毕,而且曲直分明,毫无差错。张飞大惊,回去向刘备具说庞统之才。这时庞统才将推荐信交上。信中鲁肃称庞统不是个只能管理小县的人才,建议刘备重用。诸葛亮这时回来也称庞统是“大贤处小任,以酒糊涂”。刘备这才认识到庞统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共同参与军机大事。
刘备任委庞统,察其才能,再加上鲁肃、诸葛亮两位的推荐,终于找到了自己日日思念的贤人。
现实中,委之政事来察其真才实学为多数领导所青睐。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次招聘会上,一位应聘者自己有足够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还做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直说得天花乱坠,把该用来形容自己优点的词几乎都用上了。他以为这是外资企业,老板一定会喜欢这种大胆且敢于自我推销的下属,但招聘的老板并没有被他的话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个小车间管理生产,试用期三个月。结果试用期满,这位应聘者把那个车间弄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位领导是聪明的,他知道现实中许多人喜好说大话,吹捧自己,但一到实干的时候就露馅了,因此他就安排一个棋局让你去走一着,能与不能自然就反映出来了。
智,即智慧,指一个人的聪明才能。智能型的人才更容易判别事物的主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领导者要知晓下属能力,故意把事情搞得很复杂,然后让下属去判别。有时,领导者连自己都说糊涂了,也让下属去评论,这种情况领导者在不经意间更易识得人才。
李德裕少时天资聪明,见识出众。他的父亲李吉甫常常向同行们夸奖李德裕。当朝宰相武元衡听说后,就把他召来,问他在家时读些什么书。言外之意是要探一探他的心志。李德裕听了却闭口不答。武元衡把上述情况告诉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就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武公身为皇帝辅佐,不问我治理国家和顺应阴阳变化的事,却问我读些什么书。管读书,是学校和礼部的职责。他的话问得不当,因此我不回答。”李吉甫将这些话转告给武元衡,武元衡十分惭愧。有人评论说:“从这件事便可知道李德裕是作三公和辅佐帝王的人才。”长大以后,李德裕真的做了唐武宗的宰相。
智能型人才会从扑朔迷离中判明真实情况,这种方向感有助于在实际的处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从而洞察事情的本质。这是领导者必具的才能,又是领导者选人应着重参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勇,诚是可嘉;有智,实也难得,要有大智大勇之才,更是不易。领导者若能识出大智大勇之才并加以任用,必然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帮助。因为智勇双全之才,一方面有过人的谋略,在办事之前定经过一番周密的算计,对以后的行动有全面的指导;另一方面,还有敢于拼搏敢于进取创新的勇气,而这一方面往往又是许多人才所欠缺的。
南北朝时,北齐的奠基人高欢为试验他的几个儿子的志向与胆识,先是给他们每人一团乱麻,让他们各自整理好。别人都想法整理,唯独他的二儿子高洋抽出腰刀一刀斩断,并说:“乱者当斩。”高欢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接着,又配给几个儿子士兵让他们四处走,随后派一个部将带兵去假装攻击他们,其他几个儿子都吓得不知怎么办,只有高洋指挥所带的士兵与这个将军相格斗。将军脱掉盔甲说明情况,但高洋还是把他捉住送给高欢。因此,高欢很是称赞高洋,对长史薛淑说:“这个儿子的见识和谋略都超过了我。”后来高洋果然继承高欢的事业,成为北齐的第一位皇帝。高欢以是非识人,确实成功,而高洋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成就了一番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