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最独特的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要数假山。
和水景园中的水一样,假山是对山林环境追求的体现。是祖国山河在庭院中、园林中的模写,是对自然山川深入观察并加以传神刻画、仿造的艺术品。它的出现,使中国园林从概念到形象都区别于任何外国园林体系。历史证明,它对国外的园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仍在扩展之中。
假山,可以分为土山、石山、土石结合山三种基本类型,以土山的出现最早。
在古代造园手法中,就有挖湖堆山的巧妙运用,这种始于秦汉的工程技术,是在平地造园过程中出现的,和园林的起源一样,帝王园林最早采用。平地起土,堆积成山丘,也形成了池沼,一举两得。颐和园后溪河,将改造开挖时的泥土,堆积在北岸,形成山丘,屏挡园外街市的喧嚣。经过现在计算,这一带山土的体量与河床的容积,几乎相等,证明是挖湖堆山。土山经风雨冲刷,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山脚用石块垒砌防护,这便是土石假山的雏形。
积土成一定高度的山,须占很大的地盘,在面积有限的园林中难以做到,于是在土石山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叠石假山。这种以石叠砌的假山,可以得到高耸的效果,也可酷肖峰石嶙峋的自然界山景。现存古代以各种石材建造的假山,千姿百态,搜尽了自然造化的奇峰怪壑,加以缩小再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古代假山艺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以假山著称的名园很多,北京北海内的静心斋,苏州的环秀山庄,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和苏州的狮子林,都是以假山而著称于世的名园。其中,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独树一帜,把假山艺术推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这些名园中的假山都以叠石假山为主。
石山又分成两大类,一类叫湖石山,一类叫黄石山。湖石是指太湖石,这是一种灰白透青的石头,石形千奇百怪,上面有许多透空与不透空的孔窍。被称为湖石的,也不完全出在太湖,北方就有北太湖石和土太湖石,颜色也不一定是青白色。但是被唤做湖石的一般外形多为曲线组成,总的感觉是圆的。另一类黄石山的石材,外形多为直线构成,颜色呈黄石或棕红色,总体感觉呈方形。狮子林是湖石山一类,由于湖石的形状,经过拼砌很像一群狮子,便有了这一名称,并成为假山中的一个流派。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内,都有狮子林的摹本。狮子林像狮群,只是神似而已,并不是用湖石塑造狮子,更没有眼鼻口耳的具体刻画。清代有一个董道士曾在扬州堆叠过一座名为九狮图的假山,在一般情况下看,并显不出特别的好处来,但大雪以后,却真的能数出九头活灵活现的雪狮子来。这座假山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但从这段传闻中,我们可以想见其中的奥妙,这种借自然界的变化,所得到的艺术效果,正是假山艺术出神入化的创造技法。同样的巧思表现在现存的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藏书楼前的假山里。这是一座以湖石为主的假山,山前是一座水池,全山倒影池中,在丽日当空的白昼,池中总可以看到一钩新月的倒影,幻现在假山的倒影之中,这个人造的不升不落的月亮,原来是堆山时精心设计的。那只新月的倒影,是预留的石缝中所露出天空的倒影,古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色描写,有此一景,就使文津阁前的假山,生意盎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假山,都是本着整体看主峰突起,四面呼应,层次分明;走近看脉络清楚,洞口半隐,蹬道迂回;走进山洞,有的在平面展开,弯转曲折,有的洞内有台阶可以上下,洞内有各种处理的明窗、洞隙、孔眼引进日光,明暗有致,既感到身在洞中,又不致摸黑前进。有的洞内,还藏有石屋,设有石凳桌椅,可以休息。洞内的山道往往在山顶与山外的登山石级相会合,构成循环往复的通路,达到洞内、洞外、山顶、山脚都可游赏的目的。而且,甚至在中途故意做成一些不通的岐路,错走了要折回原地重找出路,给游人平添了许多迷途知返的趣味。
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假山,占地很小,进入山内很有看头。这座假山,用小块的太湖石拼合而成,整体感却很强,接缝处的灰浆都隐蔽在拼缝的里面,非常自然。钻山一游,景致丰富,单是迂回的山道就有60余米,令人惊叹山石匠师出人意外的想象力和模写能力。山内两处石屋,一处采用自然山洞的形式,顶壁都是山石砌叠而成,酷似自然形成的溶洞;另一处称为石室,顶壁都采用普通的房屋室内处理办法。区区小山之内,两处石屋的变化,是煞费心机的。比环秀山庄占地更小的著名叠石假山,有扬州的片石山房和小盘谷。片石山房出于明末清初绘画大师石涛和尚之手,现虽只剩原物的一半,但峭岩深壑,一峰突起跃出园墙,颇具画意。小盘谷的妙处,在于山与水的结合,它具有环秀山庄的假山长处,更巧妙的是,山和水平分秋色,互相辉映,进入山中,几处路口临水,以石洞框取对面水阁凉厅的倒影,有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而在水阁凉厅中凭栏看山,主峰倒映入池,别是一番情意。规模巨大的假山,在私家园林中有上海豫园的大假山,传为明代叠石名家张南阳的作品,这是一座黄石堆叠的假山,重峦叠嶂,气势很大。
在皇家园林中,以假山闻名的,还有北海的静心斋,这是以北方石材堆叠的,规模很大,在中心湖面的四岸展开,峰势舒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去,都能得到峰峦叠翠的壮观景色,可以说,它在北京地区首屈一指。颐和园中的许多大型假山,不但体量庞大,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由于这些假山,多数都是主景的陪衬,而被埋没。如前山佛香阁两侧的大黄石山和后山四大部洲象征铁围山的假山,都高达20多米,外形气势恢宏,山内岩洞千变万化,所用石材之大,是任何现存古代假山所不能比拟的。光说搬运这些石头就不容易,何况将它们堆叠成有形、有趣的假山呢!这两处的假山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们与真山相交接,溶为一体,精彩之处,真假难分,以假乱真,以真乱假,有的地方,真会将真山错认为假山。
这里,我们还要重点描述最有特色的一处假山,那便是扬州个园内的四季假山。这一处假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再现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宗旨。一般说,假山模仿真山也应有四时的景色差异。个园山石匠师的匠意,却在于在同一时间里、同一季候里用假山表现出四季。把一个时间的概念借用空间表达出来,这正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常用的一种写意手法。个园的春、夏、秋、冬假山,不仅妙在它的组合,四座假山堆叠的艺术性,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中被视为秋季的黄石山和夏季的湖石山,孤立起来看,都可以说是同类假山中的精品。黄石山还可以进一步说成是同类假山中的极品。
个园的春山是由园门以外两侧山石围起的竹圃开始的,数十竿竹子里,间或栽立着几峰石笋,疏落有致,不丛杂,不渲染,并以山石向园门内的道路延伸,似乎这春的勃勃生机要向园中送去。顺园路左拐,一座湖石假山展现眼前,它在一池清漪中浮起。一座弯转平桥由岸边伸向水中,再折入水中的岩洞里,只此一桥,占尽了湖石池山的风采,出人意外,不必踏上桥板,已勾起了对岩洞中景色的悬念,已领略了夏季水洞中的清凉,加以山顶浓郁的常绿植物的配置,它确是夏季的山。循夏山到达山顶,可进入园中主楼的上层,秋山就展现在楼栏之外。沿楼廊走到尽头,便可进入秋山峰颠。这是一座黄石假山,石色近土红色,只此一色,便生秋意。这座山的好处,还在于它与主峰以外的配峰的呼应,在于它山势脉络的连贯。如果说,那座夏山是以池中的水找平了山脚,这秋山却是以地找齐了山脚,仿佛一幅画的底边,一刀切似的平整。真山当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它好就好在不撇开假字,偏在假处出奇制胜。要说个园中的秋山是叠出来的,不如说它是摆出来的,摆得那样得体,那样平稳,那样舒服,那样既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又可人心意。在那山中的一方隙地,只几块石头,就够人流连一番,回首望去,山顶住秋阁的一角飞檐、山腰只一步即可跨过的玉石天桥,才使游人记起身在假山之中。出了秋山,折往南边一座厅堂的前脸,便是冬山的所在。它藏在这全园唯一的半封闭的小天地里。这冬山只一个藏字便点了题,从颜色上看,它纯由白色的宣石叠成,俨然一座雪山。这座雪山背靠园墙,隔墙便是园门外的春山,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圆形的漏洞,可窥视内外景色,也是冬山与春山之间的沟通,有人将它解释成冬春之间的周而复始,果真如此,在这个有限空间里所显示的四季景色,则是无尽的了。
假山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特征,也是园林建筑的特有形式。从古代现存的实物中,从现代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它那特有的风采和很少受到外来影响的独到的艺术个性。
最后,附带说一下假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置石。它是以单块的石头,陈设在园林的庭院之中,故习惯称之为置石。这种置石多采用太湖石或者与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特征相似的石头。什么叫“瘦、透、漏、皱”呢?原来,太湖石在水中长期形成千奇百怪的形态,有许多孔窍和空洞,这漏字就是指石头上自然的空洞;透字呢,指空洞和空洞之间有相通连的孔道;瘦是石头的大外形不臃肿;皱是说石头表面有丰富的天然纹理。著名的太湖石大都称为峰,如绉云峰、端云峰、冠云峰等等。它们都是能说出来历和故事的名石。扬州原有一座九峰园,就因园内有九峰太湖石而得名。乾隆皇帝看中了其中的两峰,被运到了北京,两峰中的一峰被置于清漪园内的石丈亭院子里。把石头称为丈人,也是有来历的,宋代画家和书法家米芾〔fú扶〕,在官任上看到衙门后院的石头,极为喜爱,特别穿上官服下拜口呼石丈,这便是石丈的来历。民间绘画中,米颠拜石是著名的题材,可见古代对石头的偏爱。园林中供观赏的这些奇峰怪石,其开采、运输,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宋代在开封建艮岳时,从南方起运太湖石,先要用泥土将石上的孔窍填实,然后再包装上路,运到目的地,再将石头浸入河中,剔刷泥土,这中间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工。
明代官僚米万钟,为在北京的海淀建勺园,收集奇石,他曾在房山看中一块有极好观赏外形的色青而润的大石头,凿下以后,运到良乡就运不起了,无奈弃置路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将这块石头运到清漪园乐寿堂院内作为点景屏嶂,取名为“青芝岫”。因为有米万钟中途停运的事,所以民间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败家石。这块石头长七米,高五米,厚三米,是置石中最大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