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开始,雕版印刷术的全面使用,使图书种类和数量骤增,书籍的流传比以前更为普及,大大促进了这一时代文化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它同时带来了大批著作的问世。
两宋时代理学的诞生,是对汉唐以来儒学的新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理学家很多,他们高举从孟子以来历代儒家所倡导的纲常名教,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周敦颐(1017~1073)是宋代理学家中最早的一个。他的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无极、太极及阴阳五行的运转、变化等,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种。
比周敦颐稍后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他们共同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们的著作被后人合编为《二程全书》。
朱熹(1130~1200)是南宋时大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理学家的成果,对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作了注解和阐述工作(后人辑为《四书集注》),以此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四书集注》和他的《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是他哲学观点的体现。他平时的谈话被学生记录下来,编成了《朱子语类》,是朱熹理学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四书集注》书影
与他们主张不同的有王安石、陆九渊和陈亮等。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1021~1086),为了推行改革,他不迷信儒学经典,大胆指斥孔孟儒学的空疏无用。在任宰相推行新法时,以变法实践为根据,对《诗》、《书》、《周礼》等重新加以解释,亲自主持编定《三经新义》并颁发全国学校,提出了著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主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的著作屡遭毁禁,散失很多,今存仅有《周官新义》辑本,《老子注》和《临川先生文集》。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心学”的创始人。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是他和朱熹之间的一场哲学争论。鹅湖之会是南宋历史学家吕祖谦邀朱熹和陆九渊兄弟等人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哲学讨论会,本意欲调解朱、陆之间学术上的分歧,不料辩论十天,最后竟不欢而散。实质上,朱、陆之间的哲学没有本质上区别,只是在如何认识先验的理的途径上略为不同而已。他们一个是客观唯心主义者(朱熹),另一个是主观唯心主义者。陆九渊的语录、杂著、书信由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以南宋进步思想家陈亮(1143~1194)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提倡“实事实功”,认为只有“有权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自不妨为一世英雄”。他批评了朱熹一派理学家面对金兵压境,只会空喊“义理”、“性命”等。陈亮著作有《陈亮集》。
宋元的文学很发达。在散文方面,欧阳修继唐代古文运动而成为宋代的主将,力革浮靡诡怪的文风;继起的有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他们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有许多佳作,各有文集行世。宋代最杰出的诗人是陆游,也有许多名篇传世。
宋代代表性的文学品种还有词。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都填词。柳永则是北宋词坛上最有影响的一个人。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婉约清新,把一些寻常习用的语言信手拈来,度入音律,炼句既很精巧又很平淡自然,表情达意能曲尽其妙。而辛弃疾是南宋中叶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文才武略,他的豪放慷慨,使他的词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中的英雄人物奋发激越的情怀。
宋代出现了民间讲演故事的说本,传到现在的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五代史平话》等。话本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明代以后章回小说开辟了道路。
元代杂剧是当时文学的主流,是在宋、金以来民间说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歌舞剧。元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关汉卿则是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一生写过六十多种杂剧,现存十八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元代还有马致远和他的《汉宫秋》,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纪君祥和他的《赵氏孤儿》等。在钟嗣成《录鬼簿》中著录元杂剧四百五十八种,剧作家达七十九人;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著录五百三十五种。元杂剧的繁荣,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宋代的史学继承传统也相当发达。其中以《资治通鉴》最为著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1019~1086)所著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历时十九年编写而成。以帝王为中心,把历史大事都记载在帝王在位的年月中,逐年逐月记下去,表现出治乱兴亡的过程。记述了上起战国,下及五代,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的巨著。其主要目的是供统治者借鉴之用。书中以较多篇幅记述历代的“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也搜集历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料。《资治通鉴》不但因它材料丰富,为其后的历史学家推崇;它所开创的编年史体例,也成为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资治通鉴》书影
南宋初郑樵(1104~1162)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有关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是“十通”中的两种。《通志》包括天文、地理、都邑、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等“二十略”;《文献通考》以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二十四考”,来叙述历代制度的沿革,其叙事到南宋末年为止,是查考元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
专记一州一县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书,到宋代已走向成熟,方志体例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据《中国古方志考》统计,宋代地方志已达七百余部,现仅存三十余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范成大的《吴郡志》,罗愿编的《新安志》,施宿编的《会稽志》等。宋代记全国区域的总志现存五部,其中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
金石学是宋代史学的一个新园地,欧阳修的《集古录》共十卷,是一部包括上起三代、下迄宋初的钟鼎敦甬碑碣法帖款识的专著,开创了运用大量金石铭刻考辨史籍讹误的先例,从而大大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另外,赵明诚的《金石录》,吕大临的《博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等,有文有图,对于考订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史籍是极好的资料。
宋元时期在科学技术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重要著作。著名的《梦溪笔谈》是我国宋代伟大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 所著,共二十六卷,还有《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该书分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是一部杰出的科技史,它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在工艺方面的贡献,如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等。另外记述建筑方面规则的有《营造法式》等。
元代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有王桢的《农书》,它总结了从《齐民要术》以来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就。医学方面有北宋末年所编的《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宋初的《开宝本草》,仁宗时编的《嘉祐補注本草》等。
宋朝统一中国以后,宋代的学术活动也相当积极,北宋初年政府就编纂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三部各一千卷的大参考书。又编纂了五百卷的《太平广记》。它们是宋初政府为提倡学术活动而编的“四大类书”。
宋代官府和寺院除大量刊刻佛藏外,真宗时还由道原编著了一部禅宗史——《景德传灯录》,对其后理学影响很大。它和其他“灯录”后来被编入普济的《五灯会元》中,成为研究佛教禅宗的重要文献。道教经典也有不少,真宗时道士朱益谦、冯德之等校修秘阁道书,并以张君房为主持,编成《大宋天宫宝藏》,于宋徽宗时刊行,为道藏之祖。以后金、元刊印《道经》均以此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