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鼎盛时期,宋版和元版图书由于刻印精良被称为“宋元旧椠”,历来被推重为善本书,尤其宋代刻印的图书是后世书籍艺术的源泉。
宋代刻印的图书有其独特的风格,从字体上看,北宋早期的刻书多用欧阳询的欧体。欧体字瘦劲、秀丽、字形略长,转折笔画轻细有角。后来逐渐流行颜真卿的颜体,字形肥胖,雄伟朴厚,间架开阔。南宋后,柳公权的柳体字日趋增多。柳体比颜体略瘦,笔画挺拔有力,起落顿笔,过笔略细,横轻竖重。不同的刻书地区所采用的字体约略不同,其中汴梁和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闽本多用柳体,江西刻本欧体和柳体兼而有之。
从雕刻板的墨色和刀法上看,宋版图书用墨精良,多色浓如漆,虽着潮湿而无漂迹。宋刻书对刻工刀法要求精致认真,字画一丝不苟,不失原书手笔的神气。它的用纸,纸张光洁坚韧,多属黄白两色,薄者如蝉翼,厚者两面均可印书,其中浙刻本与蜀刻本多用皮纸,闽刻本多用薄如蝉翼的竹纸。宋版图书有“纸香墨润,秀雅古劲”之说,是印本书中上乘之品。
从版式上看,宋代早期刻书多半是四周单栏,后来逐渐演变为左右双栏,上下单栏,而且上下栏线细,左右栏线粗。宋版书行宽、字疏,白口,单鱼尾,且墨色浓厚。版心处多有刻工姓名和字数。有些宋版书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书尾多刻有牌记,间有左右栏外上角刻“书耳”的。宋本书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每行字数虽然相同,但从横向看,字的间隔排列大都是不整齐的。宋版书的装帧主要是采用蝴蝶装,有少数书是旋风装和经折装。
宋版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于宋代避讳制度泛滥,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就是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而且连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这种情况反映在宋版书上,特别是官刻本,就要出现很多讳字。避讳的方式是凡遇当今皇帝名字,以镌刻小字“今上御名”的方式回避之;遇到已祧之庙讳,则多以缺笔方式回避之;个别时候也有以改字方式回避的。
元朝建立政权以后,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元代刻本图书,一般制作精良,其质量不逊于宋版图书。元版图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元代刻本的字体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孟頫的字体。元初,刻书字体曾承沿宋金遗风,自从赵孟頫到元政府任职后,其书法在社会上影响颇大。自此,元代刻书,无论官刻私镌,基本都用赵体字,一直影响到明初。其二是用字无讳。元统治者由少数民族而来,其礼制观念甚淡,避讳不严,所以元刻本几乎没有讳字痕迹。其三是多用简字、俗字。元刻本用简字、俗字,坊刻本中较多而官刻、私刻中较少,以小说类书中较多而经史文集中较少。由于元政府以蒙文新字定为通用国字,故对汉字书写刊刻要求并不严格,书坊中为图快、简便,刻工图省,故坊刻本中以“無”作“无”,“龐”作“庞”、“雙”作 “双”等的现象极为常见。而建本《古今翰墨大全》及虞氏务本堂的《全相平话五种》所用简体字更多。
从元版图书的版式上看,元初接近宋版书,字大行疏,疏朗醒目,多白口。元中期发生了变化,为了节省纸张,坊刻本行格渐密,字体变化,由左右双边渐趋四周双边,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版心多作黑口,黑口粗大,双鱼尾,细线也变成了粗大黑线。鱼尾又多是花鱼尾。多有牌记,尤其是私坊刻本,大多有牌记,这有助于版本的审定。
元版图书装帧乃盛行包背装。元代刻本的纸张多用福建纸,其纸质较为粗糙,有的颜色呈褐色。元代刻书以建阳书坊刻本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