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献学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使他以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没落后移居鲁国。宋国是商王的后代封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这两国完备地保留着商周文化。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了很多有关礼乐的知识。他做过鲁国的司寇,但由于不能施展其政治抱负而辞退,随后就开始讲学,以自己的思想教育学生,并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孔子自称“有教无类”,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学生先后达三千人,很多出身于士和平民,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孔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另一个伟大贡献是他对商周文献典籍的整理。为了教育学生,孔子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广泛搜集并进行整理,形成定本作为教材。孔子在整理过程中首先广泛搜集鲁、宋国和周王室的藏书,他还派他的弟子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并数次问礼于老子。他先后整理、删订的著作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称“六经”。秦以后《乐》失传,只剩下五经,称为“五经”。
孔子编定的“五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各方面。《易经》为古代卜卦用书,其中包含有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书经》又称《尚书》,其内容是上古时代官方的文书、档案,孔子选择了史官所藏的历代典诰,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典籍,原有百篇,秦焚书后,只余二十九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它不仅在文学上很有价值,还是研究周史的珍贵资料。《礼》是孔子为其弟子学习礼制而编成的,其内容是周代长期积累起来的礼制,又称《仪礼》。它与《周礼》即战国时期学者记述周朝官制的著作,以及由西汉儒生戴德、戴圣所著的《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即《礼记》,合称“三礼”,是考察儒家思想、战国前器物、制度的重要典籍。《乐经》已亡佚。《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记载的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整理而成的一部史书。书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后世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都是解释和补充《春秋》的著作。
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分散各地宣传他的学说,形成了我国思想史上的“儒家”学派。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为人民的统一思想学说。直到清末,孔子所编的“五经”仍成为各朝代知识界传习的课本。孔子开创私人教育和平民教育以及著述之举,对我国社会文化思想及图书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在私人讲学和著述开始的时候,除了孔子传授他的儒家思想外,还有同时代的老子的“道”家学说,以及稍后墨翟的“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了我国思想史上的“儒”、“道”、“墨”三家。
在私人讲学和著述开始的时候,除了孔子传授他的儒家思想外,还有同时代的老子的“道”家学说,以及稍后墨翟的“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了我国思想史上的“儒”、“道”、“墨”三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取代奴隶主贵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不同方案供统治者采用,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广收学徒,著书立说,相互争辩,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出现了大量私人著述,其中著名的有:
帛书《道德经》
道家,由老子(又称老聃)所创。道家的代表著作是《老子》和《庄子》两书。《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富有哲学内容的书,是用民间谚语写成的韵文诗,全文五千多字。《老子》的作者尽管认为贵贱、强弱、祸福等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辩证思想,主张“小国寡民”、“清静无为”。
《庄子》作者是庄周(约前369~前286)。书中用了不少寓言的故事和对话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作为老子的继承人,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学说中的道法自然。
墨家,其创始人是墨子,即墨翟(约前468~前376),代表著作是《墨子》。他主张对所有人都要“兼爱”,反对侧重贵族之间的“仁爱”;主张“非攻”,反对以强凌弱的战争;主张“尚贤”,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是贤才就应重用,反对儒家学说中的等级制度。《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着当时小生产者的愿望。这个学派战国后就分化衰落了。
儒家,是孔子所创,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在他的著作《孟子》中,主张实行“王道”和“仁政”。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出发,主张对人民施行仁政。孟子还宣扬“性善论”,说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良本性。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约前313~前238)是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另一代表人物。他名况,又称荀卿。传世的有《荀子》,他反对“天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还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思想,认为知识和才能都是通过学习积累起来的,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他的书中充满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儒家的早期著作中,还有一部著名的书《论语》。它产生的时期较《孟子》早,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收集起来整理成书的。这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名书,它的重要意义犹如西方人对《圣经》,中国古代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的体裁很像后代的语录,全书二十篇,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另外,还有法家,如商鞅著有《商君书》、韩非著有《韩非子》。兵家,有奉为“兵圣”的孙武和《孙子兵法》,孙膑和《孙膑兵法》。名家,有惠施和公孙龙,公孙龙著有《公孙龙子》。纵横家,有张仪和苏秦,反映他们思想的有《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他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等。
战国时期,除了涌现大量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外,在文学、史学和科学技术方面也有不少著作问世。
在文学方面,以屈原为代表。屈原(前340~前278),出身楚国贵族,曾任楚国左徒。他在政治上主张严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因受谗言而遭放逐,在秦攻入楚都郢那一年(前278)的端午,屈原自沉于汨罗江。屈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著名的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和《九章》等二十多篇,在这些诗篇里,他那眷恋国土的深厚感情,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和楚国人民在精神上的联系,都得到了强烈的表现,是我国历史上壮烈的爱国主义诗篇。屈原的诗歌吸收了楚国各地的民歌格调,开创了“楚辞”的诗歌体裁。西汉时刘向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的诗歌汇编成《楚辞》。屈原的作品不仅是我国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它被译成多种文字,为各国人民所传诵。
史学方面的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春秋左传》外,还有《国语》,以及战国时史官所著的《世本》和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这些史学著作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宝贵文献。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著述。其中著名的有天文学家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测定了许多恒星的位置,并根据观测结果,分别写成了《星经》和《天文》二书,后被合编成《甘石星经》,书中已记明了一百二十个恒星的坐标,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地理学方面,除了载于《尚书》和《周礼》的《禹贡》、《职方氏》外,还有专著《山海经》,它的内容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也有一些神话。它对于历史、地理、文化、交通、民俗等研究都有参考价值,其中还有有关矿产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矿物文献。在数学方面,大约成书于战国的《周髀算经》一书,总结了战国以前积累的数学成果,提出了直角三角形各边数量关系的勾股定理,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先进水平。在医学方面,当时的名医扁鹊,著有《难经》一书。还有托名黄帝著作的《黄帝内经》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时代,它奠定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这一时期所留传下来的图书,延续和发展了文化的传统,是我国文化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