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珣《伯远帖》
乾隆的书房取名叫“三希堂”。原因之一,是因为三件异常珍贵的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真迹。
王珣,字元琳。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卒于安帝隆安四年(400)。是东晋名相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学习的是王氏家传书法。《宣和书谱》说:“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相传他曾梦见一人,授以如椽大笔,此后他书艺大增,并称:“此当有大手笔事。”人们熟悉的“大手笔”典故即出于此。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布局合理,用笔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董其昌评说:“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姚鼐称赞它“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后流入民间。乾隆年间入内府,乾隆皇帝视其为无上之宝,将此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专设“三希堂”。
辛亥革命后,溥仪携文物出逃,《伯远》《中秋》二帖也在其内。后流落民间。20世纪40年代末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购回,现藏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行书。晋王珣书。纸本。因首有“伯远”二字,故名《伯远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被评为“天下第四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