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大乱,残破了国家,却解放了思想。老庄思想的兴盛、南北对峙的无奈、改朝换代的频繁、现实社会的险恶,使得人们更多地采取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一种人,沉迷声色犬马的享乐而醉生梦死,一种人却寄情于对艺术的追求。士大夫以清谈为务,但又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深化了他们的思想。抽象思维的能力大大加强了,使得人们不满足于形式美的表现,而开始追求风神、气韵、情采等抽象意趣,凡此种种,都导致了书法艺术的革新与发展。
(晋)王羲之《兰亭序》
魏晋南北朝的人在思想上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篆、隶过分的规范化,很不受魏、晋名士们的喜爱,他们在寻找,或者说是在探索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楷书也就应运而生了。
《始平公造像题记》
楷书八法具备,笔法比隶书复杂,但书写却要便利得多。三国魏的时候,就出现了钟繇这样的楷书大家。
但是,楷书并没有成为魏、晋乃至整个六朝书法的主流书体,原因是魏、晋的名士们仍然嫌它规矩了一些,所以,流丽飘逸、似连似断、大小错落、盼顾生辉的行书很快受到士大夫们的喜爱而成为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体。而且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产生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汉代已经成熟的章草,深含隶意,不够流畅,变化也少了些,而且其用笔与六朝时大行的楷书和行书完全不同。因此,在王羲之等人的努力下,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蜕变。六朝时期的草书,蕴藉秀美,神韵天成,内擫而不张扬。
东晋以后,北方被强悍的少数民族占领,他们的审美理想,与南方民族大异其趣。鲜卑拓拔氏靠武力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自魏、晋以来禁止刻碑的禁令被取消,碑刻不仅成为统治阶级纪功颂德的工具,也被普通老百姓用来祈福悼亡。
北魏的书法,以复古为主导,但并未得到汉隶的精髓;以楷法入碑,又没有掌握好楷书的要领。形成了一种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书体,加上许多刻碑者的拙劣,因此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种独特的新形式——魏碑。
魏碑书法,具有北方民族质朴刚健的气质,它把隶书的方笔推向了极致,形成了与南帖秀美蕴藉特色交相辉映的两大书风。
《龙门造像题记》是魏碑中的佼佼者,《郑文公碑》《吊比干文》《张黑女墓志》《刁遵墓志》《张猛龙碑》等,都是北碑中的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