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宋时期的家庭教育 第九节 王旦家教法

北宋时期的名臣王旦(公元957—1017年),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举进士,深受赵氏家风感染,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又很注重家庭子女教育,积累了特殊的家教方法,后被世人称之为王旦家教法。

王旦家教法,归纳起来有三点。这就是为官俭约朴素,教子自食其力;和睦宽人,以无言之教感化家人;以身作则,善于诱导。

在为政方面,王旦擅于知人善任。在真宗朝颇受重用,任宰相长达15载之久,官至一品宰相。他当国10余年,应当说家中十分富有。然而,这位老相国平时穿的是布衣布衫,吃的是粗茶淡饭,节俭朴素,即使一般小官吏也自叹不如。他的住宅非常简陋,仅能避风雨,全无雕饰,宋真宗曾亲自去过他家,见如此破旧的房屋,准备给他修缮,他却推辞说,这是祖宗旧宅,不能毁掉,遂使真宗摇头作罢。至垂暮之年,他的床上还是用旧毡席,旧床絮,粗布被子,家人欲装饰缯绵,他坚决不肯。在他的影响下,家人的衣着食用也都很俭朴,其身殁之日,子弟犹有穿褐衣者。他居官清廉,俸禄之余多用于接济亲友,所以他从不考虑为子孙置买田宅。他教育子孙说:“子孙当各人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子孙自食其力,不要靠祖业。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子孙养成骄奢陋习。一次真宗密赉〔lai赖〕白金50两,有意帮助王旦之家,然而,他却上表谢曰:“已惧多藏,况无用处。”原封不动地退还了,真宗读完谢表,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治家教子方面,王旦从不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耳提面命或颐指气使,而总是一团和气,即使家人和子弟犯有过失,他也不置一词,只是将错误的事实让他们明白,使他们知过能改而已,所以家人和子弟未尝见其怒过。一次,子弟告诉他厨房的肉被厨师私用了一半,请求治一治厨师。王旦从容地问:“你看有多少斤肉?”子弟说:“一斤肉,被厨师私用了一半,所以我们食肉不饱。”王旦告诉他们:“这样,以后就买一斤半吧。”说后,若无其事地回书房去了。厨师知道此事,惭愧地说:“小人不懂事。宰相肚里可撑船,这话真不假。”

每到冬至时,家家都要祭祀祖先。王旦为人至孝,又是朝廷重臣,自然更要遵守这一礼法。一年冬至日,王旦因朝中政务缠身未能按时归府。他有个弟弟蛮横无知,抱怨兄长迟迟不回家主祭,一气之下把放在堂前的装放祭祀物品的坛坛罐罐都打破了,酒菜洒了一地。家人子弟十分惶恐,手足无措,以为王旦再宽厚也会发火的。谁知王旦回家后,见地面无法行走,装着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对弟弟连正眼都不看,只是提着衣襟走入厅堂。弟弟深为兄长的宽怀大度所感动,连忙跪地自责不已,从此改过从善,而王旦既不责备,也从来不提及此事。这种无言之教,给犯过失的弟弟自己反省认错的机会,确实收到更佳的效果。

由于王旦政务繁忙,只好把家务事交给弟弟王旭料理。一次,弟弟见到其他大臣都腰系玉带,为了孝敬兄长,在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为哥哥买了一条玉带。王旦知道弟弟的用意,没有批评弟弟不注意节俭,而是温和地让弟弟把玉带系在弟弟的腰上,然后问:“你还能看到漂亮的玉带吗?”弟说:“系在我腰上,怎么能看得见?”王旦幽默地笑着说:“自负重而使见者称好,无乃劳乎!”弟弟非常惭愧,立即把玉带退了。这种循循善诱以使人改错的教法,是很耐人寻味的。

临终之前,王旦仍不忘教育子弟节俭。他写遗嘱告诫儿子:“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奢侈,勿得厚葬以金宝置棺中。”写完遗嘱,他仍不放心,担心子弟们不能照他的话去做,又把好友杨素找来,请求他日后出面料理丧事,用火葬之法处理其遗体,这样可以避免子弟拘于俗习,无意义地浪费钱财。

王旦死后,子弟为他树了墓碑,宋仁宗亲笔题写碑文:“全德元老之碑”,以示褒扬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