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家庭教育 第九节 诸侯家教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国有制遭到破坏,政治上名存实亡。各国诸侯由于相互兼并,使弱小的诸侯封国陆续被纳入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中,到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秦、齐、韩、燕、赵、魏、楚等七大诸侯强国。

在西周时期,中央王室设立了国学,诸侯子弟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可以进入国学接受正规教育。所以,实际上的“学在官府”是“学在王室”。虽然历史上也有诸侯立“泮宫”的记载,但在西周时期诸侯建泮宫学校的事例是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诸侯因在政治上强大起来,从而也要求其子弟在教育上确实享受特权,一方面大力加强家庭教育,另一方面蓄养文士,创办诸侯宫廷学校,从而把西周时期家教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奴隶主上层贵族的学校教育向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过渡。

诸侯重视家庭教育的事例很多,在古籍《国语》、《左传》、《毛诗》、《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有大量的记载。在这里略举数例,从中可以窥其一斑。

例一,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他召集当时的有识之士,如荀家、荀会、栾黡〔yan眼〕、韩无忌等为公族大夫,使他们教训“卿之子弟共俭孝悌”(《左传·成公十八年》)。这种教育,据有关教育史学家分析,可能是在泮宫中进行的。后来,晋悼公听说羊舌肸〔xi西〕对《春秋》很有造诣,于是召他入宫,让他当太子彪的傅。傅就是家庭教师,在西周时期一般只有天子王室设立这一学官,但在春秋时期诸侯却普遍设立,可见诸侯对太子家教的重视。

例二,《国语·晋语四》载,晋文公曾就学于胥臣。开始晋文公认为自己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只能多闻而已。胥臣却鼓励他说,学习不单是为了获得广博的书本知识,而且在于通过教育手段改造和提高德性,只有德性修养达到完善的国君,才有贤良之士来辅佐他。晋文公明白了这个道理,让阳处父傅(教育)太子让,太子让就是后来的晋襄公。

例三,《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也是十分重视太子家教的。他请士亹〔men门〕傅太子箴,太子箴就是后来的楚共王。楚庄王不仅聘请学识渊博的人当太子的家庭教师,而且还虚心向申叔时请教如何教太子的方法。申叔时回答:“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春秋》是历史书,主要是讲国家和国君政治的经验教训。学习它,有助于统治者对“修己治人”之道的修养。申叔时还向楚庄王介绍了《礼》、《乐》、《诗》、《国语》等等书籍,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王太子的家庭教学内容。从申叔时所阐述的各书教育目的,以及关于诸侯子弟的家教的宗旨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家教已被视为有关国家兴亡和争霸诸侯的有力措施之一。到战国时期,不仅诸侯的家教得到发展,而且诸侯大夫之家,也在养士的同时,大量聘用德才兼备的士作为家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