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中出土的大量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丰富多采的生活情景。
例如,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的壁画《百戏图》刻画了贵族们观看杂技表演的情形;河北望都汉墓在墓道的墙壁上画了许多门吏、门卒,可见墓主人生前地位的显赫;山东沂南画像石记述了墓主人生前的征战、出行、丰收宴饮以及死后的哀荣;四川成都、广德的画像砖表现渔猎、收获以及制井盐的生产过程,还有各种市井生活状况;江苏睢宁、铜山的画像石表现农耕、纺织等等,不胜枚举。其题材的广泛,描写的直接,情感的率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相比的。
在众多汉墓壁画中,规模较大、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一号汉墓壁画。发现于1971年,总面积100余平方米。主要描绘墓主人从“举孝廉”到“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仕途生涯。有庞大的车骑队列、豪华的县城府舍、众多的历史人物、丰富多采的生活场景及边塞各少数民族的地方风俗等。场面宏大,情节跌宕,结构复杂,布局缜密。其中的《百戏图》表现墓主人观看杂技的情形。在乐队的伴奏下,表演者臂系红带,有的束髻,有的赤膊,表演着跳丸、飞剑、舞轮、倒立、爬杆等技艺,各具姿态。不仅反映了汉代杂技艺术状貌,也充满了生活情趣。它们画在砖壁抹出的石灰底子上。一般先着色,后用墨线勾勒,也有的只用单线勾描或直接用色染画而成。造型生动、洗练,用笔质朴简率,着色厚重和谐。在单纯、简洁、稚拙的形式中表现出运动、力量和速度感。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用于墓室建筑的带有图像的大型砖石。画像石在石头上直接雕刻而成,画像砖一般用软坯模印烧制而成。山东、河南、陕西和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最多。
著名的武氏祠画像石,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山东嘉祥城南武宅山发掘出土。乃东汉武氏家族墓前的石祠。共有四个石室,刻有50多幅构图完整的画面。有历史故事、帝王画像、远古神话以及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景象。如《车骑庖厨图》,画面分三层,首层为宾主对坐宴饮闲谈;中层为车骑出行;下层为庖厨中的情景:有的抓鸡,有的宰牛,有的烧火,有的淘米。架上还悬挂着酱鸭、熏鱼、牛头、牛腿,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有画面全部阳刻,即将形象轮廓以外的空间铲低,使人物部分凸露出来,然后在面部和衣褶之间用阴线刻画局部,形成一种造型精确又具装饰意趣的独特风格。据武氏祠碑记可知,这些作品是孟孚、李丁卯、改卫等石工镌刻的。
《弋射、收获画像砖》出土于四川省成都杨子山二号汉墓。此画像砖上部表现狩猎的情景。在美丽的池塘边,有两个猎手正张弓引弦而射,一群野雁冲天飞起,仓皇逃去。池中野鸭也疾速地游向远方。几条大鱼似乎也感到了威胁,摆着尾巴游开。只有池中的秋荷、岸边的树木沐浴在这清秋丽日下,悠然自得。所谓弋射是将系着绳子的箭射出去,然后可以将箭和射中的猎物一起收回。此图在狩猎者的身旁放着收回绳子的器具,可知它描绘的正是这种弋射。弋射者的姿态犹如舞姿,十分优美。一个斜向弯弓,一个将箭头直指头顶上的飞雁,具有此起彼伏的节奏感。汉代的农业经济已经十分发达,狩猎已不是单纯为了谋生的手段,也成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一种娱乐活动。这幅弋射图的着眼点是对自然景物和猎趣的亲切描绘。情调轻松,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画像砖的下半部表现收获的劳动场面。前面两个人挥着长镰收割,后面有三人弯腰拾穗,还有一担担提物者,好像是送饭人。人物动态优美自如,似乎他们的劳动是踩着轻快的节拍进行,产生了很强的韵律感。使人感到收获的欣慰和劳动的愉快。
画像砖面积小,且是模印,很难刻画面部的表情,聪明的汉代艺匠就把所有的才智都用于对动态的表现上。他们能抓住对象运动姿态最优美的一瞬,作出夸张而简括的描画,赋于形象以强劲有力的生命感和音乐般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