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的陵墓尚未发现,但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些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墓葬,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青铜文化发展所达到的水平。下面择要予以介绍。
首先,从197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调查发掘了陕西凤翔秦都雍城南面三畤原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陵园。东西长七公里,南北宽三公里。陵区的北部、西部和南部还发现了总长达7000余米的防卫壕沟。整个陵区已发现44座双墓道或单墓道的大墓,分属于13个小陵园。其中陵区中部偏北的一座陵园规模最大,从南向北排列着两座双墓道大墓及一座单墓道大墓,每座大墓东南侧都附有一个长方形坑(可能是车马坑)。最南面的一号墓规模最大,1976年至1986年发掘。墓室呈长方形,东西向,长59.4米,宽38.8米,深24米,东、西两端的斜坡墓道宽7米,长达270米,总面积达5330余平方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春秋时期的墓葬。墓中主椁室长15米,宽约6米,高约3米,用三层巨型方木套接而成。椁室外面填木炭,最厚处达3米。椁室上部及四周埋有男女殉葬人182人,皆有棺木。此墓已被严重盗扰,但仍出土玉璧、玉圭、玉璋、玉璜、20余件石磬、金带钩以及10余件铁铲、铁臿等。根据石磬上所刻文字,此墓可能是春秋晚期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前537年)的陵墓。
其次,1955年在安徽寿县西门内发掘了春秋晚期蔡昭侯(公元前518年—前491年)的墓葬。墓室为长方形,南北长8.45米,东西宽7.1米,深3.35米。棺椁已朽。墓中出土随葬品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青铜礼器主要有(鼎于)〔yu于〕(镬)鼎一件、升鼎七件、饲鼎九件及小鼎一件、簋八件、鬲八件、簠四件、敦二件、豆二件、笾〔bian边〕二件、尊三件、壶二件、盉一件、尊缶四件、盥缶二件、鉴四件、盘四件、匜一件以及编镈八件、甬钟12件、钮钟九件、钲一件及錞于一件等。说明当时诸侯也用九鼎,为研究春秋时期的礼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许多件青铜礼器上铸有铭文,如“蔡侯申之饲鼎”等。据此可知为蔡昭侯申之墓。另外还有两件吴王光鉴,系吴王光嫁女于蔡侯所作的媵器,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友好关系。此外还出土有青铜戈、矛、剑等兵器和軎、辖、镳、衔等青铜车马器以及玉器、漆器、金叶等。
第三,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掘了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虢国国君的墓葬二座。其一(M2001),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南北向,长5.3米,宽3.55米,深11.45米。葬具为重棺单椁。出土随葬品3200余件,其中青铜器1700余件。主要有正(列)鼎七件、羞鼎二件、簋八件以及鬲、豆、盨、壶、盘、匜以及甬钟一套八件、钲一件等。其中许多件铸有铭文,如“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等。此外还有玉茎铜芯铁剑等武器以及缀玉面罩、玉佩饰及金带饰等。其中铁剑长达33厘米,经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史研究室检验,为人工冶铁制品,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在墓葬附近四米处还发现了一座大型车马坑,长46米,宽5.2米。其二(M2009),墓室亦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5.6米,宽4.4米,深约20米。重棺单椁。随葬品较M2001更为丰富,仅青铜鼎就多达30余件,有些上面铸有“虢仲”铭文。另有编钟四套,其中一套八件钮钟铸有长篇铭文。墓中随葬的玉器多达800余件(套),有的上面有墨书或刻写的文字。另有种类繁多的圆雕动物形玉饰件,造型生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玉器为商代遗物。
此外,1956年至1957年曾在这里发掘了虢太子的墓葬。墓室亦为长方形,长5.8米,宽4.25米,深2米。葬具为单棺重椁。出土随葬品970件。其中青铜礼器主要有正(列)鼎七件、簋六件、鬲六件以及甗、豆、壶、盘、盉和甬钟一件、钮钟一组九件以及兵器、车马器等。其中两件铜戈的内上铸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在该墓西侧10米处还附葬有车马坑,坑底南北长29米,东西宽3.3米至3.5米,内部埋有10辆车、20匹马及3只狗。这一切均与虢太子的身分相符。同时在上村岭虢国墓地还发现了许多随葬五件、三件或一件青铜鼎的中小贵族的墓葬。这些都是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诸侯国君墓葬及其墓地礼制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