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和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高度写实的长卷风俗画,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和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画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公元1126年9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流传于民间。元灭金后,此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清明上河图》再次流落民间。
明朝的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权倾朝野,《清明上河图》终归严嵩之手。
入清后,《清明上河图》曾为陆费墀、毕沅收藏,嘉庆四年毕家被抄,《清明上河图》第四次入宫。被收藏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
辛亥革命后,溥仪将宫中珍玩字画盗往天津。《清明上河图》亦在其中。后来,伪满洲国成立,他又把此画带到长春皇宫。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溥仪仓皇出逃,被我军缴获,此画收藏于东北博物馆。1955年拨交故宫博物院。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五次进入紫禁城。
那么《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长盛不衰?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是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观察,个个形神皆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清明上河图》的描绘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