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过年时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以避邪。挂桃符的风俗,从周代就有了。
五代十国时,在后蜀的宫廷里,学士辛寅在桃符上提写吉语贺岁,但他写的蜀主孟昶并不满意,认为不够有文采。于是,孟昶自己提笔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话。这就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名诗“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得就是这种桃符。也是从宋代开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明代的朱元璋定都金陵,有一年的除夕前,他忽然心血来潮地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除夕夜,朱元璋微服出城,观赏笑乐。忽然看见一家门口什么也没有,便去询问,才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自己不识字,也还没来得及请人代写。朱元璋一时高兴,提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而且语气不凡。经明太祖这么一提倡,从此后过年贴春联便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所以直到明代,“对联”才真正地在民间普及。现在一些演唐宋的电视剧,无论是亭台楼阁,动辄就挂上一两幅对联,好像比较有历史感,其实是闹了一个大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