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演义》中周瑜埋怨“既生瑜,何生亮”,袁绍死前估计也要哀叹“既生绍,何生操”。
其实,袁绍与曹操完全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出身而言,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袁家从曾祖父起连续四代有五人居三公之位,在东汉后期势倾天下,而曹操的父亲是宦官养子,连当时的人也“莫能审其出身本末”;就自身条件而言,《后汉书》说袁绍不仅“有姿貌威容”,而且气度“弘雅”,而曹操却身材“矮小”,他本人也“自以形陋”。可是谁曾料到,官渡之战中袁绍竟然败在曹操手下,而且还败得十分丢人。
不过,他们并不是天生的冤家对头,年轻时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游侠。《英雄记》说袁绍少“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皆为奔走之友”。“奔走之友”是指常常一起到处游逛的人。《三国志》称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也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游侠好的一面是轻生重义,勇于为人排难解纷,坏的一面是游手好闲,偶尔还像无赖之徒一样为非作歹。袁绍和曹操二人“好游侠”,好和坏两面都各沾了一点。
这篇小品正是写他们小时一起的恶作剧——
魏武帝小时候,曾经和袁绍一起喜好学游侠。有一次他们去看人家新婚,先暗暗潜藏到主人家园中,夜深时分突然大叫道:“这里有偷儿贼!”等青庐里的人都跑出来看小偷时,曹操趁机冲进青庐,抽出刀来劫持新娘子。他和袁绍逃出园子时迷失了道路,坠入密集多刺的枳棘中,袁绍陷在刺中动弹不得。曹操见此情状,连忙又大叫道:“偷儿在此!”袁绍在惊慌急迫中亡命地跳了出来,因而二人才幸好没有被主人抓获。
古代北方婚俗,用青布幔为屋叫青庐,在青庐中新郎新娘交拜,还以竹枝打新郎为戏。亲戚乡邻成群地去看新妇,在洞房里戏新郎新妇,是很早就形成的新婚习俗,葛洪《抱朴子·外篇》指责说:“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曹操和袁绍一起去看人家新婚并非无礼,但抢人家的新娘就过分荒唐了。看了人家的新婚,还要抢人家的新妇,曹、袁二人小时是不折不扣的恶少。
不过,作者本意不是要揭露曹、袁的恶少行径,而是要通过急中生智的行为,刻画曹操有胆有谋的个性。他想抢劫青庐中的新妇,可青庐中一满屋人在闹洞房,他和袁绍二人绝不可能得手,于是他大喊“有偷儿贼”,把青庐中的人引出来抓小偷,这样他才能“抽刃劫新妇”。“有偷儿贼”是写曹操的智谋,“抽刃劫新妇”是写曹操亡命的胆略。当袁绍陷在枳棘中时,要是鼓励他不要怕刺,可能越鼓励他越害怕,追他们的人又越来越近。曹操要是一个人逃走,以后大家会指责他为人不义,要是先把袁绍救出枳棘,然后再两人一齐逃走,他们都将同时落网。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曹操又灵机一动大声喊道:“偷儿在此!”惊恐紧张中的袁绍,必然会奋不顾身地冲出荆棘,还哪用得着别人鼓励帮助?两次简短的喊话,两个敏捷的动作,就写出了曹操的机智、胆量和冷静,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同伴身陷枳棘,失道更有追兵,若不是曹操如此聪明,哪会想出如此聪明的逃法?
文中虽然有两个人物,但袁绍完全用作陪衬。在这次劫新妇行动中,袁绍成了曹操的累赘:“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是曹操的机敏才让他免被抓获。
尽管这是曹袁儿时的游戏,但预示了他们后来的结局;尽管袁绍出身比曹操高贵,可曹操一直瞧不起袁绍的才能:“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志大而智小”的袁绍,与胆大而才高的曹操,最后在官渡一决雌雄,能不被打得一败涂地吗?
曹成了袁争天下的对头,可袁却不是曹的对手,青少年时代袁“玩”不过曹,成年后自然也斗不过曹。
“偷儿在此”真有象征意义。唐代诗人章碣在《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中愤激地说:“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曹、袁小时去偷劫别人的新妇,他们成人后又去偷劫整个国家。曹操喊叫袁绍“偷儿在此”,曹操本人又何曾不是“偷儿”呢?只是他比袁绍偷技更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