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作品 《卡西迪的马子》

Cassidy\'s Girl

●傅大卫·古迪斯(David Goodis)/著

●柯清心/译

内容简介

常言道,男人堕落时需要有个马子作伴。而卡西迪身边就有两个马子,一个是他的妻子美黛蕊,这个荡妇的美艷性感让他害怕、忌妒却又沉沦于欲海之中,同时也担忧她随时都有可能红杏出墙;另一个女人是桃乐丝,这个女的有如纤细柔弱、需要别人来保护的折翼天使,只可惜是个喜欢借酒浇愁的酒鬼。身边有了这两个马子,卡西迪发现自己坠落地狱的速度快如加倍……

导读推荐 明月沟渠

怎么样来理解葛尔曼说古迪斯写的不是小说,而是遗书?

我立刻想到另一位评论家的话,他说古迪斯是“失意者的桂冠诗人”(Laureate of Losers)。是的,古迪斯从来不写英雄人物或成功人士,他写的全是社会上的失败者、倒楣鬼、沈沦者、或讨厌鬼,他们或者因为激情、或者因为陷溺、或者因为自以为是、或者只是因为时运不济,一步一步让他们走入毁灭之途,眼睁睁变成一齣一齣充满悔恨的悲剧。小说中的主人翁往往就是内心无限伤痛的一缕幽魂,喃喃地在暗处抚摸他长年淌血不止的裂口,小说的叙述也因而看起来就像是一封悔恨交织、言语夹杂的生前遗书。

就拿他的小说《潦倒于彼》(Down There,1956)来说吧,主人翁艾迪本是一位大好前途的钢琴演奏家,长年不在家的巡回表演生涯导致家庭里的夫妻龃龉,结果太太竟想不开自杀了;满心悔恨的艾迪逃离了原来的生活圈,隐姓埋名落魄藏身在一家乌烟瘴气的小酒吧里,以弹奏一些低俗曲目维生。终于他在小酒吧里与女侍应谈恋爱,人生彷彿有了新的希望,但一场没来由卷入的黑道恩怨,却让他的爱人连累被杀,正常生活的梦幻再灭,他又重回廉价钢琴酒吧,坐在琴前,他闭上眼睛,小说在终场这样描写:

“他听到了声音。那声音温暖、甜美,发自一座钢琴。那是不错的钢琴,他暗忖。但那是谁在弹呢?他睁开眼。看见自己的手指正轻抚着键盘。”

我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但心死者是什么模样?大卫·古迪斯可能是最能写出这样味道的作者。

古迪斯写的角色清一色是这种人生失败、不堪回首的人物,对寻求感官刺激的廉价小说读者可能是不容易认同的。古迪斯生前声名隐晦,死后也不幸运,他的书始终只有一小撮死忠支持者在读,书要不绝版都难。八零年代知名的推理小说丛书〈黑蜥蝪系列〉(Black Lizard)曾经重印他的主要作品,但后来〈黑蜥蝪〉被大出版社蓝灯书屋(Random House)买去,就任令古迪斯的书绝版,只留下一本名气较大的《枪杀钢琴师》(Shoot the Piano Player)留在架上。

可是你知道吗?古迪斯并不曾写过一本叫《枪杀钢琴师》的书,那其实是一部电影的名字。法国大导演楚浮(Francois Truffaut,1932~1984)长期心仪古迪斯的作品,在一九六零年改编小说《潦倒于彼》拍成黑白电影,票房与评论两方得意,片名就叫做《枪杀钢琴师》(其实故事也更动不少)。大导演的电影名气大过大作家的原作,原作为求生存,书名就跟着改了。

虽然美国的大众读者对大卫·古迪斯的作品不甚热衷,法国电影导演却对他一往情深,从《枪杀钢琴师》以后,他的作品至少有十部被法国导演改编成电影(包括一部曾来台湾上映的《明月沟渠》),甚至形成了法国所谓“黑色电影”流派的推动力量之一。事实上,古迪斯的作品与电影的关系浑然天成,好莱坞其实也注意到他。早在一九四七年,好莱坞就改编他的第一本犯罪小说《黑暗通道》成为电影,由大明星亨福瑞·鲍嘉(Humphrey Bogart)和洛琳·白考儿(Lauren Bacall)主演;影片大获成功,古迪斯也一度被延揽到好莱坞写剧本,只是他并不适应好莱坞工厂装配线式的剧本写作,又不能忘情于小说创作,流浪了几年,他就返回东岸费城(Philadelphia)定居,以写作平装本纸浆廉价小说维生,抑郁而早折,死时还不满五零岁。

最近,来自费城的死忠读者有感于这位天才作家的身后声名不彰,决定通过讨论会、研究论文、在大学开课程、改编电影等方式,希望让他重新受到注意,希望他的书能够重新出版,更希望他能得到和达谢尔·哈梅特、雷蒙德·钱德勒平起平坐的地位。其中,他们第一部计画改编重拍的电影就是《卡西迪的马子》,这也是葛尔曼认为绝对要读的古迪斯作品。

古迪斯在法国反而受到更高的重视,事实上,唯一的一本大卫·古迪斯的研究传记就是法文写的,那是菲利浦·加尼埃(Phillippe Garnier)在一九八四年写的《古迪斯:黑白人生》(Goodis: la Vie en Noir et Bl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