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连部是离人民英雄纪念碑最近的一座楼房。将近8年戍居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旁,对人民英雄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雄有一种日积厚淀的崇敬感和缅怀情。
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建成,5月1日揭幕。其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巨石。碑身正面(北面)镶刻着毛泽东主席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南面)是毛泽东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碑身两侧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纪念碑的底座分台座和须弥座两部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东西宽50多米,南北长60余米。底座共高20余米,加上碑身,纪念碑总高37.94米,共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筑而成。在纪念碑须弥座的束腰部四面镶嵌着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渡江战役等8幅高2米总长40余米的汉白玉大型浮雕,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深刻表现了近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史实。
纪念碑台座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当时允许游人拾阶而上,到达台座上,零距离瞻仰碑文和大型浮雕。每日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游人在纪念碑台座上默默地观看,不论酷暑寒冬,大家都秩序井然,认真瞻仰每一块浮雕,回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历程,凝重的表情寄托着对英烈们的缕缕哀思。担任警卫任务的我营纪念碑警卫班哨兵们,在保证纪念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为游人创造在肃静中表达哀思的瞻仰氛围。冬去春来,战士们在四季轮回中,顶酷暑战严寒,以对先烈们的无比敬仰之情,默默守卫着代表千万先烈英灵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十余年来,不仅保证了纪念碑的完好无损,也保证了每天络绎不绝瞻仰群众的有秩参观。
一有空暇,我便会到纪念碑上瞻仰一圈,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触。在无数次的观看中,我发现人们特别是老人在“抗日游击战争”这块浮雕前停留时间最长,看得最仔细,表情最凝重。有的眼圈湿润,还有的自言自语,仿佛在倾诉着什么。凡此触雕生情者,大都是亲身经历过那场残酷的战争,或亲人被小鬼子杀害者。也有的是被这块表现抗日军民手拿大刀、长矛和步枪、手榴弹在青纱帐开展抗日游击战的传神之作跃然雕上而叹服。记得1973年的一天,我团一位杨副团长在公安部礼堂为我营干部战士上革命传统教育课,讲他自己在129师当战士时,曾和战友从太行山直奔邯郸,夜袭日寇的故事。当时自己年轻又富于激情,听了团领导在自己故乡打鬼子的动人故事后,便跑到纪念碑“抗日游击战争”浮雕前,伫立良久,立志要做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
每到清明节,不少人自发来到纪念碑前,将自己心中最圣洁的鲜花送到浮雕前,而在“抗日游击战争”和“渡江战役”这两块浮雕前摆放的鲜花最多。这是人民对无数可歌可泣抗战英烈和解放战争英烈的无限哀思。1976年的清明节,广大群众怀着对周总理无限沉痛的缅怀之情,把无数花圈送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一层层的花圈都堆叠到了须弥座上。这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对先烈们的深情缅怀。
20世纪70年代,不少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因为是外国政要,每次都要增派警卫人员,我也多次参加了这些临时任务的执勤。来到纪念碑北面的外国领导人,都以一种庄重的仪态,将本已摆好的花圈上的锻带挽联再亲手进行抚平整理,毕恭毕敬地向纪念碑三鞠躬,以表达对抗击外敌创建新中国的先烈们的崇高敬意和深深哀思。在前来纪念碑瞻仰的外国友人中,日本朋友最多。随后,毛主席和周总理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前提下与日本各界发展友好往来,特别是积极开展了对日本的民间外交。因此,一大批主张以史为鉴发展中日友好的日本中上层友好人士纷纷率团来华访问,特别是那些学生访问团,一来就几百人,甚至近千人。他(她)们乘坐几十辆大轿子车到国旗附近下车后,先兴高采烈地在天安门前照像,而后列队到纪念碑台上参观瞻仰。那时,我国基本没有旅游业,对一队队打着小旗的日本人和导游拿着小喇叭叽哩瓜啦用日语讲解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在“抗日游击战争”这块浮雕前,不少日本学生在此表情严肃,逗留时间长,并向浮雕深鞠躬,表达忏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