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文君/初克堡
在当代河南,先后出现过两位叫魏巍的名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当时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的河南籍作家魏巍立即向领导请缨,要求赶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1951年2月魏巍回到了国内,夜以继日伏案疾书,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这篇通讯。毛主席当天就读了此文。毛主席一边读一边大发感慨,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从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事隔57年,又一位叫魏巍的武警内蒙古边防总队河南籍战士,回乡探亲返队途经郑州金水河畔,为救人跳入冰冷的河水……情动中原,情动内蒙古大草原,情动全中国,2009年光荣当选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武警系统唯一一位,续写了一曲“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崭新篇章。
2008年1月,魏巍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回河南项城老家探亲。入伍刚满四年却已是一名共产党员、优秀士官的他,严格遵守部队的纪律,假期未到就急着返回部队。他1月28日下午2时坐上项城开往郑州的班车,正常情况下,全程三个多小时。但由于下了雨雪,路滑车慢,硬是走了近7个小时才到郑州。
幸亏从郑州开往呼和浩特的火车23点12分才开。
尽管班车在路上耽搁了,由魏巍支配的时间还是很宽余的。他首先到售票处把火车票买了,看看时间,离火车开车还有将近两个小时呢,便与为他送行的姐姐和姐夫到街上转去了。姐姐和姐夫结婚后在郑州创业,知道弟弟今天归队,来送送他自是姐弟常情,兄弟之谊。姐姐、姐夫领他到街上转,是想给他买些吃的,让他带上路上吃;是想给他买些河南特产,让他带到部队与战友们共享那“河南风味”。特别是当姐姐的,那个心细哟,对他的那个情深意厚哟,连魏巍这个当弟弟的都有些替她着急了。姐姐一会儿给他买了水果,一会儿又要给他买面包、方便面、火腿肠……把个行李袋都胀满了,姐姐还要为他买这买那。
魏巍明白,姐姐之所以要为他买这么多东西,是因为姐姐知道他所在的那个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遥远得很,是在中国最北边的一个地方,再往北不远就是蒙古国了。那里是个生存环境恶劣、物资供给匮乏的地方。再说了,爸爸妈妈就养育她们姐弟两个人,姐姐就他这么一个小弟弟,姐不疼他疼谁?
姐弟俩推推让让地从这个商场转到那个商场,不大一会儿来到了金水河畔。金水河是北起郑州市东北郊东风大渠、南至郑州市西南郊大水库,呈S形穿越整个郑州闹市区的一条风景河。这些年,郑州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金水河也变得整洁亮丽起来了。河水清清,岸柳成行;小桥流水,绿地蓝天。虽然正值寒冬之夜,天空阴沉沉的,金水河两岸的照明灯花朵般开放在天上,开放在水中,仍给人一种不夜城的绚丽美感。
“姐,离开车不到一个小时了,等赶到车站,也该检票进站了,咱们别再转了,赶紧往火车站走吧。”魏巍见姐姐还要给他买这买那,便以赶时间为由提醒她,制止她。
姐姐这才算是善罢甘休。
“有人跳河啦,赶快救人呀!”
“赶快救人呀,有人跳河啦!”
正当魏巍和姐姐、姐夫准备往火车站方向走,突然,一声连一声的呼救声使他们停住了脚步。
魏巍更是机警得很。他放下手中的行李,拔腿就朝呼救声跑去。
“你别急,先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儿。”
“你可别往水里跳,你的水性不行!”
跟在他身后的姐姐和姐夫边喊边追撵着他。
呼救声距魏巍他们仅有几十米远。
魏巍跑到金水河边,只见一名男子正在水里挣扎,河水眼看着就要淹没了他的头顶。
救人如救火刻不容缓。
那一刹那,魏巍哪里还顾得上姐姐、姐夫对他的提醒和劝阻。他什么也顾不得,什么也来不及想,甚至顾不得脱下衣服和鞋子,只脱了警服的外罩,“扑通”一声就跳进了金水河。
那天郑州的气温是零下6度,且刚刚下过一场雨加雪。河面上结着薄薄的一层冰,经魏巍那么纵身一跳,全碎成了冰凌碴子。
河水可是真凉呀,凉得钻心,凉得刺骨!
魏巍奋力向跳河者游去,他的双手双臂早已被破裂开来的冰凌碴子划破,一条条血道子被冰冷的河水一浸,更是疼痛难忍。他穿的一身棉内衣和脚上的一双棉鞋,早已被冰冷的河水浸透,沉重地坠着他的躯体下沉,几近使他失去游动的能力。
金水河平均水深两米。
魏巍心里清楚,自己的水性不行,河水又这么冰冷,一身湿透、冰冷而又沉重的棉内衣和那双沉重的棉鞋,将很快把他冻僵、下沉,很快使他的肢体失去知觉,使他无救助别人之力。他必须争分夺秒,拼上全身力气,尽快将跳水者推向岸边,然后再让岸上的人们来救他们。
魏巍奋力向跳河者游去,一把抓住了那男子的胳膊。跳河者很显然是酒后跳河寻死的,魏巍一与他打照面,就闻到了扑面而来的酒气。
跳河自杀与失足落水不同。跳河者是一门心思寻死,且很坚决,坚决到具有跳河的勇气,自然毫无求生的欲望。而失足落水者则是不想死,因而求生的欲望极强。眼前的这位男子,显然是不想活了,一心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他拒绝着魏巍对他的营救,因此,两人一度在水里呈胶着状。许是已经被冰冷的河水冻得麻木,渐渐神志不清,跳河者失去了拒绝营救的能力,最终被魏巍拖向了岸边。这时候的魏巍也已经被冻得全身没了知觉似的,且又精疲力竭,上不得岸了。是岸边的路人和火速赶到的巡警,把他和跳水者拉上了岸。
这时跳河男子脸色苍白,浑身冰凉,气息全无。冻得浑身发抖的魏巍目睹这危急情状,自然焦急万分,来不及擦干身上的冰水,更来不及换上干衣,凭着在部队学会的急救知识,马上为他做人工呼吸。落水青年满嘴酒气烟臭,闻之令人作呕,但魏巍顾不上这些,嘴对嘴为他吹气,同时按摩胸腹。按摩的力度还要掌握适度,轻了达不到效果,重了会压断肋骨,损伤内脏。这是一个脑体力并用的技术工作,许多大夫都不一定掌握的纯熟,而魏巍竟运用自如,可见他平时就是个有心人。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落水青年渐渐有了气息。魏巍和周围的人这才松了一口气。旁边的警察情不自禁地夸奖他:“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好战士,不愧为80后的新一辈!”巡警见落水者有了知觉,赶忙用警车把二人迅速送到了河南省武警医院。武警医院立刻上下动员,投入紧张的抢救行动。大夫们见武警战士因救人受伤,在感动的同时也感到自豪,为武警部队能涌现出这样的战友而骄傲。在军医们的精心救治下,两人都脱离了生命危险。大夫们感到欣慰,魏巍的姐姐姐夫更是喜极而泣,感叹弟弟好人有好报。而这时的魏巍反倒安慰起姐姐,为自己让姐姐担惊受怕而自责。面对这大团圆的结局,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发出由衷的欢呼和感叹。
第二天,《大河报》报道:为情所困,郑州男子酒后跳河;过路武警,破冰入水勇敢救人!
报道说:从那人跳河到武警把他救出来,大概只用了十几分钟。要不是武警救他,那人不淹死也得冻死!
报道说:昨晚10时40分,记者在河南武警医院观察室见到了魏巍和被他救上岸的男子。“我是内蒙古武警部队的,去项城老家探亲要返回部队,晚上买了票姐姐带我去街上买东西,不想遇到了这事。”魏巍说着话,还不停地打着寒战。
报道说:被救男子躺在一张床上,在被子里不停地发抖。他自称姓王,因女友的家人反对他们两个恋爱,一时想不开喝了酒便跳河寻死。
报道说:晚上10时50分,魏巍的姐姐、姐夫提着行李赶到医院。“他买了晚上11点12分的火车票,现在火车快开了,他还非要走,怕回部队晚了。”魏巍的姐姐说。
在这平常的夜晚,在这普通的医院病房里,一位新时代的英雄诞生了!然而,此刻的魏巍并没有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好事而已。眼下他最关心的是军人的天职,是要按时归队。于是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穿上姐姐新买来的棉衣,向抢救自己的大夫致谢话别。
“走,我们送你上火车!”夜巡民警在11时10分把魏巍送到了检票口,使他顺利乘上了归队的火车。
魏巍的纵身一跳,跳出了新时代80后军人的风采!
那是非同寻常的一跳。
我们难以断定:当今社会上,究竟还有多少人会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
然而,我们的边防武警战士魏巍同志做到了!——在夜深天暗、在零下6度、金水河结着冰层、路上很少行人的那个时刻;在他已经买好了归队的火车票、离开车时间还只有几十分钟、他和姐姐、姐夫正往火车站走去的那个时刻。他有许多理由拒绝营救那落水男子。他甚至还可以装聋作哑,就那么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地向火车站走去。
如期归队也是他能说得出口的理由。
然而,我们的边防武警战士魏巍没有那样做!——他责无旁贷,他义不容辞,他义无反顾,他毫不犹豫地就冲了过去,他连一点儿私心杂念也没有,就跳下了河去!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只一个念头:赶紧下水!赶紧救人!——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
正像老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写: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自幼就是一个好孩子。
1985年8月,魏巍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市李寨镇大魏寨村一个耕读之家。
大魏寨村是一个有着3000多人口的大村子,绝大多数村民都姓魏。
爸爸魏明生一生务农,妈妈李美玲则是一位小学教师。
魏巍的名子是教了一辈子书的爷爷魏景国为他起的。爷爷之所以为他起了这么一个大名,压根儿不敢让孙子与著名作家魏巍的大名相提并论,只不过想从大作家魏巍的文采中让孙子沾一点儿灵气而已。沾没沾上大作家魏巍的灵气姑且不说,小魏巍确是自幼表现出来了他的勤快、善良和刚勇之气。
2010年3月18日,当笔者采访魏巍的妈妈李美玲时,一提到她的儿子,就十分自豪地对我说:“俺小巍打小就是个特别懂事的乖孩子。记得我教小学三年级那一年,有一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我一直高烧不退,打针吃药也不见好转。小巍他爸外出打工不在家,才只有七、八岁的小巍不仅学着自己做饭吃,当他听大人说绿豆和豇豆搁一块儿熬粥喝可散毒退热败火,一个小男孩儿家,竟找来绿豆和豇豆为我熬起粥来。当然,他年龄太小,拿绿豆和豇豆搁一块熬粥,并不得要领。经他熬出来的粥味儿就变糊了,至今一想起来我还能回味到那个味儿呢。可他的孝心让我感动!”
小魏巍自幼勤快,并且善良。
村子里有一位叫小孝的老人,小巍该叫他爷哩。小孝爷是位种瓜能手,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种瓜专业户,经他种的西瓜,长得个大味甜。他的儿孙都外出打工,每年一到下瓜季节,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小巍一有了空闲,就成了小孝爷家里的一个人似的,一天到晚帮着摘瓜、装车、赶集、卖瓜。小孝爷常夸他:“小巍这孩子真好,对我,比俺亲孙子还得济哩!”
村子里还有一户外姓人家,按邻里关系,小巍该叫他们两口子叔和婶哩。这是一家种棉专业户,从春忙到夏,从秋忙到冬,育苗、栽培、松土、打药、整枝、留桃、晾晒、脱籽、挤油、卖绒……种棉收入高,忙起来也没个头尾。他家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儿子,与小巍同学。小的是个女孩儿,一忙起来便没人照看。小巍常去他们家帮忙,更多的时候是和他的那位小同学一起,共同照看小妹妹。那位小同学贪玩耍,照看小妹妹的活儿常常只落在了小巍一个人的头上。时间长了,就感动了叔和婶。那位婶婶曾不止一次对小巍说:“小巍,等你妹妹长大了,就嫁给你。”如今十几年过去,那位婶婶还真的托人提过这门子亲哩!
小魏巍自幼勤快、善良,更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的孩子。
那是在他上小学四年级时,春天,有一天放学,轮到他和另外两位小同学卫生值日,打扫教室。其中有一位是校长的孩子。那校长的孩子搞特殊,不打扫卫生倒也罢了,他还叉着腰以命令的口气让另外一位小同学怎般如何,那位小同学不听他的,他竟拧起人家的耳朵来。
“你这不是欺负人吗!”小魏巍看不下去了,把拳头伸了过去……
又一次,是在冬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两个大些的孩子欺负一个小孩子,让其“吃沙糖”(吃雪)。一个抱住那小孩子不让动弹,一个往那小孩子嘴里塞雪团儿,把个小孩子欺负得直嚎,被小魏巍遇上了,再一次“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然,对于小魏巍的这种“伸张正义”之举,是否应该提倡,可另作探讨。但是,我们任谁都不难想见:面对邪恶,面对混乱,无人敢问,无人敢管,一个缺乏正义的社会,该是多么可怜!
魏巍自幼向往军营,羡慕警察,喜欢生活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里。让魏巍崇拜的人很多,谈到“最”字,当数雷锋。采访时,魏巍告诉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看电影《雷锋》,他特受感动。做人,再也没有比踏踏实实为人民做好事更光荣的了。从那时他就想,等我将来长大了,如能参军,一定要做一名雷锋式的好战士。
2003年12月,在郑州国防科技学院读了一年的魏巍,主动弃学回乡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边防武警战士。他先是在武警内蒙古边防总队教导大队接受新兵训练,2004年3月分到总队直属中队,同年6月至10月由于军政素质过硬,入选全国公安机关大练兵汇报演练集训,魏巍作为公安边防部队受阅方队一员,代表全国10万官兵光荣地接受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检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边防部队方队“不负重托,刻苦顽强,千锤百炼,锻造金刚”的铮铮誓言,圆满光荣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荣立三等功。2005年12月转为一期士官。2007年5月,为响应“补充一线兵力”号召,他自告奋勇,来到巴彦淖尔市边防支队乌拉特后旗边防大队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当了一名炊事员。
巴音温都尔,蒙语是富饶高大的意思,然而事实上却是贫瘠荒凉的地方。
这里原来是苏木(乡)政府所在地,撤乡并镇后仅留下派出所一家守边固防的部队,方圆几里没有一户人家,在中国分省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地名。
没有亲自去过那儿,你也许无法想象,那儿该有多么荒凉。全苏木共有609户人家,常住人口1821人,实有户数只有145户,实有人口只有475人,面积却达3717平方公里,比内地一个县的面积还要大!开着汽车跑上几十公里也难看到一户人家。茫茫沙漠,一年有大半时间刮大风,是著名的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飞沙走石几个月就把派出所吉普的车牌打磨得字迹模糊,每年都要换一块新车牌。该地气候之恶劣由此可见一斑。今年3月中下旬那几场横扫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把魏巍和战友们好不容易建起的塑料大棚全刮飞了。
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就驻守在这样一个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全所共有干警11人,担负着2222公里边境线和3717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的公安边防保卫任务。2007年5月,魏巍自告奋勇到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时,上级首长已决定让他担任总队勤务班班长。当总队勤务班班长,那是直接为总队首长服务、最容易接近首长的工作,对于一位难得有个就业门路的农村兵来说,可谓美差。这时候魏巍已经转为一期士官,有人说,当勤务班班长只要把工作做得让首长满意,起码对转二期、三期士官是个有利条件。魏巍却放弃了这一优势,主动请缨到最边远、最艰苦的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去,可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作秀。他下了决心,要到连生存条件都不太具备的基层所去接受考验,把自己锻炼成一名真正的边防武警战士。
一到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魏巍就选择了当炊事员。
初到所里,他发现为所里做饭的是当地一位牧民大嫂,一打听,原来是由于所里没有擅长厨艺的同志,只好聘请了当地牧民大嫂来为同志们做饭。当然,聘请是要付给人家工资的,且要免费就餐。
“教导员,让我来做炊事员,不就可以为所里省下这笔开支了吗?”魏巍向所教导员祁海军谈了自己的想法。
“你会不会烧菜煮饭?”祁教导员问他。
“我不会,可我不会可以学嘛!”魏巍回答。
“好!”祁教导员采纳了他的意见,同意了他的请求。
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总共只有11名官兵,自然不会专设一个炊事班,只能专设一名炊事员。也就是说,从此,魏巍的任务就是独自一人守着灶台、菜筐和面案,独奏锅碗瓢盆交响曲,认认真真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11人熬好汤,炒好菜,煮好饭,在有限的条件内,尽可能让大家汤水充足,吃得好喝得好,吃喝得更滋润更有味道。
他是一个没有做过厨师的青年,自然对中国烹饪始祖伊尹的“三材五味”没有研究。可别小瞧了做饭的活儿,学问大了去了:三群之虫,居水者味腥,食肉者味臊,吃草者味膻。咸、苦、酸、辛、甘,水、木、火,五味三材,大凡味道之本,水是先决条件,在鼎(锅)里九沸九变,全靠火来调节。有时得用文火,有时得用武火,掌握其中诀窍,才能减腥、去臊、除膻。若想要调和其味,必须用甘、酸、苦、辛、咸这五味。量的先后多少,其中虽然细微,但有一定准则。它们在鼎中的变化,精妙绝伦。就算心中有数,言语无法说明,心思不能晓喻。
魏巍原来虽对厨艺没有研究,可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教导员祁海军教会了他做巴盟焖面,副所长阎利锋教会了他做糖醋鲤鱼,内勤民警雷智新教会了他做红烧茄子,蒙古族民警吉仁朝格图教会了他做蒙古贴饼……很快,他便可把一桌色香味俱佳的饭菜呈献给大家了。
距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最近的集市也有百里,所里派车买菜,买一次要够吃上一个星期的,否则买的菜还抵不上汽车用油钱。冬天青菜还好存放,夏天新鲜蔬菜放上两三天就腐烂了。魏巍在千方百计为大家调理好伙食的同时,为使同志们能天天吃上新鲜蔬菜,在所领导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一个有二分地面积的小型塑料大棚,种上了韭菜、茄子、辣椒等十几种蔬菜。管理菜园子自然是魏巍这个炊事员的活儿,可他对种菜同样不是行家,教导员祁海军等同志就手把手教他怎样浇水施肥,如何整枝打杈,他终于练成了合格的菜把式,常常在菜园子里一忙活就是半天。
为改善伙食,魏巍主动兼起了饲养员,喂了几头肥猪。
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岗位的高低,而在于他的敬业心态和奉献精神,更在于能否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富有创意。姚明是篮球运动员,他打出了国威;刘翔是田径运动员,他跑出了国速;杨利伟是航天英雄,他第一个让中国国旗飘扬在了太空;袁隆平是水稻专家,是他所取得的骄人科研成果而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也许有人会说,上面列举的几位名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本来就不平凡。那么刘义权同志呢?这位退了休的普通军人,工作39年,曾经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科室组长,中级职称,却成为“军档收集第一人”、我军优秀档案专家,成为“让总书记感动的人”!魏巍这位在最边远、最艰苦的边防派出所当一名炊事员的武警战士,他的岗位并不显赫,甚至有点低微,可他凭着自己的脚踏实地,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硬是干出了让人刮目的成绩!
2007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基层所接受锻炼和考验仅7个月;
2008年3月,被评为乌拉特后旗道德模范;
2008年5月,被武警内蒙古边防总队记二等功一次;
2008年7月,被公安部边防局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12月,被内蒙古自治区评选为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同年转为二期士官;
2009年4月,被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等15家单位授予“杰出青年卫士”称号;
2009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2009年12月,被公安部边防局记一等功一次。
魏巍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书写了闪光的人生履历,无愧火红的青春,壮丽的年华!更无愧“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我们把年仅25岁的边防武警战士魏巍称之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不单单是因为他为抢救跳河男子的纵身一跃,不单单是因为他在派出所当一名普通炊事员干得多么出色,更是因为他是老百姓眼中的一名好兵。
“在战友们眼里,魏巍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好战士。做饭、种菜、喂猪、打扫卫生……他样样肯干,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在老百姓眼里,他是一个好兵。对待群众,他心里总是装满爱。”在接受采访时,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教导员祁海军介绍说。
2007年7月,驻地遭遇了罕见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有6处道路被冲断,20多户牧民被困在水中。当时,魏巍刚调到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不久,就和战友们一起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之中。当他得知一位牧民在赶羊回家的路上被洪水困住的消息,便和所里的3名战友一起展开了搜救。那位被困牧民很快得救,并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段。可那位牧民的羊群却被山上滑落的泥土埋住了不少,有的羊还被陷进了泥潭里。冒着大雨和泥石流随时再滑落下来的危险,他和战友们跳进泥潭往外拖拽羊只,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把被洪水困住的700多只羊全部救出。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他和战友们又立即赶赴到另一个救援现场,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搬运沙石,维护道路桥梁,打捞积水中的小麦,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在救援过程中,当他发现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在屋顶上坐着,等待救援,奋不顾身爬上屋顶把老人背了下来。当他和战友们刚从房屋里将一家3口转移出来,房屋轰然倒塌……
在公安边防部队开展的爱民固边战略中,走访、服务群众本来是干部的职责,身为炊事员的魏巍,却利用工作之余跑遍了驻地的每家每户。辖区牧民居住非常分散,又由于大部分路段是崎岖的山路,邮递员往往十天半月送一次报纸、信件,并且放在派出所就不再往下送了。魏巍主动承担起给牧民代送信件的义务。有些牧民住得十分偏僻,魏巍常步行数十里才能到达牧民家中。在他为牧民送信中得知,有一位叫赵志强的牧民,正为考入高等学校的儿子交不起学费而犯愁,他二话没说就把刚发的1300元津贴全给了老赵。
汶川地震,魏巍主动到当地红十字会捐款500元,并带头缴纳特殊党费300元。
在开展关爱困难儿童活动中,所里通过走访,在辖区内确定了3名困难儿童为关爱对象,魏巍主动与失去双亲的小叶磊建立起帮扶对子,常给小叶磊买漂亮衣服和书包、文具,并一有空闲就去学校看他,辅导他功课。
驻地有对75岁的老两口,老大爷叫杨树林。老两口体弱多病,儿女又常年在外打工,身边无人照顾。魏巍义务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常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逢年过节还为老人送鸡蛋、羊肉和水果等礼品。杨树林老人不幸患上了“蛇盘疮”,疼得晚上无法安睡。魏巍得知后,立即带老人到旗医院治疗,并拿出500元钱为其付了医药费。
魏巍就是在这些扶困济危的行动中培育了自己的爱心,升华了自己的品格。正是平时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关键时刻他才能舍身取义,见义勇为。
说起魏巍在郑州金水河畔的那次破冰入水救人的故事,还有一段精彩的续篇哩。
2008年1月28日晚上,魏巍跳入冰冷河水中救人的一幕,虽然在第二天就被河南《大河报》报道了,但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救人就救人呗,且是救的一位痴情醉汉,这种事缺乏轰动效应。魏巍跳水救人之后,当晚乘上归队的火车,到了部队他不说,自然无人知晓。直到一个多月后的3月17日,那位被救的23岁河南省平顶山市青年王森茂,知恩图报,不远千里来到内蒙古,这才使魏巍冰河救人的壮举扬了美名!
王森茂千里寻找救命恩人,颇费了一番周折。
在河南武警医院,他打听的并不错,跳入冰河里救他的人叫魏巍,是内蒙古武警部队的。当他带上600双鞋垫、一封感谢信和几盒冻疮膏,千里迢迢来到内蒙古武警总队查找那位救他于冰河里的英雄时,叫魏巍的倒有几位,但都不是他要寻找的救命恩人。王森茂在内蒙古找了一个星期,也没能找到他要找的魏巍。后来,他到一家报社寻求帮助,终于在内蒙古边防总队打听到了他的救命恩人。内蒙古边防总队首长派人派车,与新闻媒体记者一起,将他带到了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这才见到他朝思暮想的英雄。他把一面锦旗交给魏巍,上面绣着两行字:金河破冰救人显神威,内蒙边防武警恩如山。它赞颂了魏巍的精神,也表达了小王的心声。
接下来,《魏巍:续写和平时代最可爱的人》、《从冰河救出轻生男子》、《冰水中救出轻生青年,600双鞋垫谢救命之恩》、《感动大草原》……报道魏巍破冰救人的文章铺天盖地!
英雄就这样诞生了!
2009年9月20日,央视现场直播了“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老作家魏巍的家人看到道德模范中有个战士也叫魏巍,自然十分亲切。当年秋天,老魏巍的儿子魏猛作为文化名人,被乌拉特后旗邀请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暨草原边塞文化节,他见到乌拉特后旗边防大队大队长赛音中校,提出要见见英雄魏巍,却因魏巍出差而未能如愿。他再三委托大队领导转达他对小老乡的问候和敬意。这段小插曲充分证明,两代“魏巍”虽然年龄、地位相差悬殊,但“最可爱的人”的精神却一脉相承。这也算得上题外佳话吧。
冰河救人真英雄。然而,英雄却并未觉得自己是英雄。
2010年3月12日,当笔者行程数千里,穿越河套平原、翻过阴山山脉、在乌拉特戈壁草原长途行进,深入巴音温都尔边防派出所对魏巍进行面对面采访,他说:“当时听到有人跳河的呼救声,我跑过去跳到河里把那位男子救了出来,我认为任谁遇上这事儿都会这样做的。谁能见死不救呢?归队后,我每天仍照样生火做饭、喂猪种菜和参加军事训练。后来才知道媒体把我当做英雄进行了宣传,可那些我根本不知道。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太多太大了,哎呀,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啦!”
英雄没觉得自己是英雄。这才是英雄的本色,这才是本色的英雄!
魏巍,你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