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广东省中山市的小榄镇全年经济总收入332亿元。
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在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几乎接近一个省的经济收入!
天下的事竟有这般神奇!
当年,浙江温州人,靠着一台补鞋机,搞出了一个“温州模式”,制造了一个富裕浙江。如今,广东的小榄人,凭借一把锁起家,进入了中国“工业革命”的高层次领域——制造业,开启了中国又一个“致富模式”。
小榄镇的奇迹,源于一群共产党干部先进的执政理念,赖于全体人民勤奋与智慧的创造。
关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的目光决不可以绕过“中国第一镇”——小榄。
2006年春,在中山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的推荐下,当我们的双脚踏上小榄镇这片神奇土地的那一刻,就被它深深地迷住了……
是城的世界,还是世界的城?是蓝天白云,仰头可见的清澈还是绿阴鲜花,伸手可触的馨香?是欢声笑语的柔风,扑面而来;还是亲善和谐的氛围,沐浴身心?呵,这就是小榄镇——一个农民们用心血和汗水建设起的现代化城镇,一群时代开拓者用智慧与信念编织出的五彩锦绣!
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排名第七的中山市小榄镇,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市,这里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2005年,该镇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32亿元。2005年,当许多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均年经济收入才只有一两千元的时候,小榄镇的人均存款余额就已达到7万元——储蓄存款余额,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闲钱”啊!
这一切,实在让人感到振奋。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小榄镇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经济上也是穷得一贫如洗。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跨度之大,变迁之巨,实在令人称奇。是什么让这个小镇在短短的20多年中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他们在从农业化转入工业化,迈向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正是促使我们踏上这块土地的真正动机。
说小榄是镇,其实是一种有趣的无奈。这是因为,小榄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镇级行政区域单位,然而小榄又不是“镇”,它实际上是个城市,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有规模和气势恢宏的城市,与内地许多中等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小榄镇的城中驱车行走,一个小时之内出不了城。这就可以想象得出它所具有的规模了。中山市像小榄这样的镇不是一两个,小榄只是更具规模而已。
1978年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始使这座古老的小镇获得真正的发展机遇。小榄镇党政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切实利用本地优势,在这块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迎来了自己的风流岁月,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更使这里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首要的还是要发展经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其他一切工作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采访中,中共小榄镇委书记黄标泉多次向我们强调他的这一观点。
第一也“传承”
中山市可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这里不仅诞生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在近现代史上,还出现过唐绍仪、孙科、王云五、吴铁成等4位“民国政府”的总理级人物。一个中山市(时为县治)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竟出了5位总理级人物,实可谓“人杰地灵”啊!
在文化、教育界,仅近现代,中山就涌现出许许多多闻名全国、甚至闻名世界的人物:岭南大学创办者钟荣光,被誉为高等教育“第一位华人校长”;萧友梅,是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的创办者;阮玲玉,在她25年的生命历程中,主演了29部电影,演技高超过人,被誉为“一代艺人”;郑君里,是我国屈指可数的著名电影演员和导演……
小榄原是南海古海湾的岛屿,因境内小山丘形似橄榄而得名。又以菊花著称,曾称“小柴桑”,1959年被誉为“菊城”。
这个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颇负盛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5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
小榄镇自南宋建村,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古老城镇。各色氏族祠堂、文武府第、寺庙、坊表、文塔、桥梁、镬耳楼等古建筑逾千座。
小榄镇更是地灵人杰、名人辈出的地方。明清两代,科名鼎盛,共有文进士19人,武进士33人;文举人143人,武举人161人;贡、监生恩荫193人。总数达549人,占当时全香山县科举总数1832人的29.97%。较知名者,明代有吏、礼、兵三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中极殿大学士何吾驺;南京礼部尚书李书宸;清代有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何;湖北正考官、广西提学使李翰芬;镇威将军卢殿标;武探花何乃斌等。前面提到的那位岭南大学创办者、被誉为“第一位华人校长”的钟荣光,也是小榄人。
无独有偶。在距今已28年的1978年,中国农村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也是小榄人!——这应该说是一件颇值得欣喜的事儿。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优势”和“传承”。
南宋咸淳年间,中原人南迁,使这里人口骤增。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引水灌溉,围堤固沙,筑坝垦耕,使这里的农耕技术和堤围质量均有提高。
到了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陆续派兵在这一带屯田,大大扩大了这一带的耕地面积。农闲时,屯兵做竹织用具及刀、锄等生产工具,从事手工业的屯兵,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小榄最早的手工业生产者。
历经500余年,到了解放前夕的1948年,小榄镇的工商业形成了电力、机械、碾米、制糖、制灰、制砖、建筑器材、化工、竹器、木器、玻璃、食品、五金利器、绩麻、纺织、绳缆、毛巾、草葵制品、烟酒等30多个行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虽然使这里店铺林立,人民生活仍处在极其贫困的状态。
1949年11月8日,小榄获得解放,人民这才当家做了主人。
1953年9月1日,成立了小榄镇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协会。1954年1月5日,成立了中山县工商业联合会小榄镇分会。1955年,成立了小榄镇小商贩协会。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在此后的20多年里(直到1979年),小榄镇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工商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方面仍然很穷。
但,小榄人勤劳、智慧、勇敢、聪明。
即使是在那政治上禁锢、物质上贫困、精神上套着重重枷锁的“特殊年代”里,小榄人也无不时刻在为增加收益,为尽可能免遭饥馑之苦,而发挥着自己的勤劳、智慧、聪明和才艺。农民兄弟为了发展经济,更多的是在大田地里种植蚕桑树、甘蔗林、优质高产水稻等一些经济类农作物,以及干些开挖鱼塘放水养鱼的营生。
城镇居民则想方设法在手工业加工、商品贸易和物资流通领域追求利润。“特殊年代”自有特殊年代的“特殊”之处,有许许多多本不应禁止的事儿却偏遭到“禁止”,不准“经营”。别无出路,人们在呻吟感叹中挣扎着……
苦海无边,彼岸何在?
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在农村和城市的一些政策,才渐渐有所放松。随着一些经济工作方面政策的逐渐放开,“来料加工”、“来图订做”、“来单加工”和“补偿贸易”等经济活动允许开展了。及待后来改革开放春雷响起,小榄镇的工商业才渐渐得以“复活”。到1979年末,全镇就拥有各类厂、社46家,职工人数(包括交通)达到9360人,工业总产值达到3740万元,农副业总收入达到15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038万元,储蓄余额570万元,向国家提供财税收入270万元。
如今,对于小榄镇来说,上述这些数字显然太微不足道。可在当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这些如今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就如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看今天的小榄镇一样惊奇!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靠劳动致富,全家一年劳动所得10500元,使得他成为全国农村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这便是小榄人在那个时候的骄傲!
小镇风流曲从一开始就显得美妙、动听!
磅礴气势——走在小榄镇的土地上,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宽宽的街道、高耸入云的林立楼群、清清的小河流水、绿绿的草坪与花园、大气磅礴的中心广场……小榄镇处处显示的是一种气势、一种气魄!
是的,只有“气势”,才能“磅礴”。
这是我们对小榄镇物体和环境的感觉,同时也是对小榄人的精神与行为的感觉。见过小榄镇党政领导一班人后,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的仍然是一种浓烈的磅礴气势。
那天主人带我们走进一座19层高的现代化办公大厦。晚霞映照下的这座银灰色建筑,无论从高度和质地,都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国有名的波士顿式的金墙银座世界之中!泱泱中华大地,数万余城郭,像眼前这样的现代化银座建筑,怕不是很多。如此气派的建筑,即便放在北京、上海,也是非常抢眼。何况,现在我们是在一个南国的边远小镇所看到的!而小榄的这座建筑在今天不是唯一的,它的建成时间是在10多年前!
你无法不佩服小榄人的气势和胆识。
当我们登上耸入云霄的楼顶“观光”,鸟瞰小榄全景和远处的中山市境,视野中尽是一览无余的繁华街市和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立交桥,以及别墅群、绿色公园和连天的碧水青山……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的银座,如“鹤立鸡群”在城中城间……
“这是小榄镇城镇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站在大楼高处,现任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总经理的唐燕梅女士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
唐燕梅这位跟随黄标泉多年拼杀在建设一线的“柔弱女将”,却是这栋顶天立地的银座大厦的“老板”哩!
唐燕梅本人就是小榄的一个传奇。她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先是在一家企业里干了一年多,后到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一直干到今天。她说刚调来时,她是公司的出纳。公司最初是在一个极小极小的办公地点办公,当时只有4个人,后又调进一人,共4间简易办公房。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与会计占一间房,叫做“财务办公室”。财务办公室的左边是负责道路、桥梁的两位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财务办公室的右边是总经理办公室,里面除了两张桌子外,还摆着一条长木椅子,能坐3个人,是专门为前来造访的客人准备的。另有一间接待室。黄标泉是总经理,头衔不小,兵马可怜。但谁也想不到,弹指一挥间,这个小公司竟然把一个古老而破落的小镇,建设成今天如此规模和气派的都市!
黄标泉和他的公司职员在历届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高举改革大旗,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描绘出了小榄镇炫目的现代化图画。
唐女士告诉我们,在黄标泉任总经理的最初几年,公司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队伍也迅速扩大。短短几年时间,公司拥有员工5000余人。小榄镇城镇发展,正是依靠这支主力军,左冲右突,创造了每年经济收益都在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的增长速度,成为小榄镇经济发展中的一支创效益最好的队伍。
小榄镇的镇志告诉我们,有800多年历史的名镇小榄,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仅有两平方公里的面积,而现在,小榄镇城区面积一下扩大了10多平方公里!纵观小榄的发展,城镇建设几乎可以称其为龙头。而引领这个龙头的正是黄标泉与他的这支“城建队伍”。在今天的每一条街、每一座楼、每一个社区前,人们都可以讲述一串串关于小榄人当时创业的动人故事,但这仅仅是整个小榄镇建设与前进大协奏曲中的一些小音符而已。
我们身边的唐女士还是喜欢“建楼说楼”。“小榄城建要说的事太多,还是说说盖这楼的经过吧!”从银座大厦的顶部落地窗,唐燕梅指着我们身后的雄伟建筑说,当时小榄镇政府提出要盖这样一座具有小榄镇标志性的建筑时,有人听了直摇头,怀疑小榄镇100年后也不能发展到那样的光景。谁也不曾想到,十几年后,我们的小榄镇呈现出了现代化的都市规模。从这事上可以看出,他们这一代镇领导的超前意识和干大事的能力。为建这座百年不落伍的标志性工程,黄标泉先后率有关人员多次赴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等地考察,从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都凝聚了小榄镇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的心血。
“你们觉得这楼怎么样?”唐燕梅笑着问我们。
“超一流!在小镇上能看到如此宏伟的建筑,不可思议!”我们除了感叹,依然是感叹。
“黄书记做事,就是这个样。他所干的事,既想得很远,又想得很近。远在能对小榄前景的展望有预见性,近在能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唐燕梅的话,一语道出了小榄镇领导们的高瞻远瞩与求真务实。黄标泉自己和我们所采访到的许多干部群众都透露过同样一个事实:小榄镇党委和政府他们一班人,干什么事前,总要进行几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走出去学习考察,再回来细细琢磨,最终作出自己的正确决策。
“一块红绸,一旦做了旗帜,就会布满弹洞……”在第一次与黄标泉见面时,这位小榄镇掌舵人,就曾充满诗意地对我们如此说。“其实我最害怕宣传我本人……”这位“害怕宣传自己”的镇党委书记,没有向我们讲述他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与“难忘经历”,但从其表情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名领航人对现今的小榄的自豪感。“我热爱这片土地,因为它养育了我,我对它有感情。有感情,就想把它建设好。这就是我对小榄镇的全部心思。”黄标泉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基层共产党领导干部的胸襟。
我们的视点,还是眼前这座19层大楼。据说大楼刚竣工那些日子里,由于它也是全中山市最漂亮的建筑,所以一时成了全市人民的一个新“旅游景点”。
国家建设部部长到小榄镇视察、考察工作,看了这座大楼,夸奖中又多少带点儿羡慕的口气说:“你们小榄镇可真不简单呀,我们建设部也没有这么一座大楼!”
离开大楼前,唐燕梅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小榄镇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不失时机地向我们介绍她的公司现在的情况:公司已发展为集公用事业、房地产、电子、贸易、高新科技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经济实体,是小榄镇政府的直属企业集团,其所从事的产业是镇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年产值超12亿元。现在公司的主要业务,除在国内广为开展外,还在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铺开。
正是:小榄镇的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都不可小觑!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靠劳动致富,全家一年劳动所得10500元,使得他成为全国农村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
近年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小榄人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人奇迹!
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世界男子乒乓球锦标赛、第九届全运会男子蓝球赛,成功举办了“2004年中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小榄(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等。
先后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被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音响行业产业基地”,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协小榄镇创作培训基地”,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卫生镇”,被国家农业部等授予“全国乡镇进出口创汇五强镇”,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先进绿化百佳镇”,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被国家体委等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等等。
还被列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
截至2005年年底,在小榄镇这片总面积只有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户籍人口15.7万,外来流动人口却有16万人之多。全镇拥有工业企业6005家,中等规模以上企业619家。
全镇经济总收入332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287亿元,商业营业额100亿元,农业收入1.36亿元;税收总额17.8亿元,人均税收1.1万元;人均GDP7万元,人均存款7万多元,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62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50.8亿元;三大产业比例为0.8:63:36.2;形成了以固力、华锋制锁集团和聚龙公司为代表的五金制品基地,以美加、惠亚为代表的电子电器音响基地,以及食品饮料、服装制鞋、化工胶粘、印刷包装等六大支柱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镇民营工商企业1998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94.5%,民营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成为小榄经济的主体。
全镇31家企业拥有国家、省名牌名标73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免检产品”1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4个……。在这73个名牌名标产品中,“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和“力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分别还在深圳、新加坡上市,成为小榄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今天的小榄,无疑是“富裕”的象征。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小榄镇的经济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提前在20世纪末迈入了现代化进程。我们对小榄现代化进程不难理解为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而经济发展又是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个过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过程。
在今天的每一条街、每一座楼、每一个社区前,人们都可以讲述一串串关于小榄人当时创业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