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年,“特区”成立开始,深圳一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但是,早年所创造的政治经济奇迹却在逐渐归于庸常,就像文化评论家朱大可所担忧的:“以‘深圳速度’命名的狂飙运动一去不返。这座被降温和降格的城市,面临着跟其他城市相似的发展迷津。在丧失了‘特区’的政治优势之后,深圳只能转向单一的经济”。
那么,而立之年的深圳路在何方?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在新一番经济格局中又是怎样定位?
曾经依托香港海外投资与产业进入的深圳于2006年再次将目光瞄准了南边。2006年7月,在《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明确定位为“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都会”(深港同城)。2007年8月,香港具有重大政策影响力的智经研究中心也发表了《建构港深都会研究报告》,该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30年港深两地经济整合的趋势和现状后,也提出香港应该和深圳携手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港深都会”。
这个近乎国家战略层面的决策已经在普通市民的身上得到了实现。2007年时,李安的《色戒》在港上映,香港票房的1/3由内地居民创造,其中尤以深圳影迷贡献最多。完成这趟色戒之旅只需这样简单的几步:20元签证费、30元交通费以及70元的电影票。同样,深圳也成了许多香港市民买房安家、双休日扫货的“后花园”:从冒牌手袋到假首饰,从书籍到蔬菜,从桑拿到补牙全干。就像TVB剧集里经常出现的那样,香港的老太太拉着购物小车,往返于深港两地。这样的方便在不久之前都是很难办到的,然而,现在却轻而易举。同样,以深圳作为中转进出香港也成为全国各省市除可自由行地区外,其他持L签证的个人的选择。个人与旅行团从最初的罗湖口岸,到现在福田口岸、皇岗口岸、深圳湾口岸等7个口岸,有了更多进出香港的选择。尤其每年的圣诞、盛夏打折季,从内地去香港的购物团蜂拥而至。据说,从前SASA化妆品店里的导购小姐只说粤语与英语,现在,普通话反而成了她们每日说的最多的。
除了口岸,备受争议的广深港高铁的港深跨境段与香港段也将在2014年贯通。届时,从深圳到香港西九龙只需16分钟,从广州至香港也从100分钟缩短为40分钟,香港与珠三角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也不再是传说。
这些都只是港深两地关于共建“港深大都会”一揽子布局中的一部分,更大的蓝图是:3000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4000万人次的机场吞吐量,4000万标箱的港口吞吐量等。
实现这一蓝图的第一步已经跨出,深港正在合作将深圳前海打造为“东方曼哈顿”。前海位于深圳西部蛇口西北部的南山区,多为填海用地,片区占地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的两个油尖旺区。该片区的功能定位为: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构调整引领区。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及专业服务、通讯及媒体服务、商业服务六大领域。这点源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封小云教授所分析的,“转型崛起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而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全球60%的平均数,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而深圳的比重也低于50%。”因此,此次深圳的转型似乎应了美国学者斯其维·沙森的一句话“全球城市的特征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城市”。
前海湾保税港区作为前海地区的先期启动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业,主要吸引金融、保险、航运、贸易、信息等相关服务业入区。另外一个先期启动区前海商务中心区将重点发展创新金融、会计法律服务、金融信息、科技服务、通讯及媒体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从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上看,前海未来将发展位于产业链最高端的一系列产业,其服务范围将是包括香港在内的整个珠三角。”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许重光说道。
广东双子星的另一城市广州,目前也面临着城市转型的困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后,不禁发现,据蓝皮书预测,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为最被专家们看好的城市。在国家的五大中心城市中,独缺广州。
曾经叱咤风云的广州为何落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给出的分析是:北京入选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北京未来必将建成享誉全球的世界城市;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也将崛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天津入选是由于滨海新区的开发以及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重庆入选则因为其是西部最大的直辖市。“从我们的研究角度出发,相比而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座城市更具有代表性。现在广、深的综合势力已经非常强,基数已经很大了,增长幅度自然不能与中小城市比。”这个观点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基数大的城市,比如广深,增长空间就相对有限”。
那么,广州究竟路在何方?与“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相比,广州的“中心”一直显得摇摆不定。这些年来,建设包括“首善之区”、“国际大都市”等各种战略目标的提法不下十余种。直到2010年,在几经改变的城市定位中,广州的发展目标终于尘埃落定,正式提出自身城市特质——“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与自身城市定位——“首善之区”。
虽说商贸与广州的关系历来紧密,但是,广州是否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推敲。据广州政府的意思是,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是出于五方面的思量:第一,有悠久的商贸业历史和文化积淀。广州是千年商都,从2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广州这个城市因商而生、因商而发展壮大、因商而辉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历史上广州商贸业都深具影响力。广州曾经因为对外通商而繁荣,特别是明清长期锁国,唯广州一口通外。广州在清代有著名的十三行,到1850年左右,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靠的主要是商贸业。第二,商贸业是广州的重要产业。广州目前是全国第三大经济体,综合经济实力很强,产业体系十分完整,但第三产业尤其突出,在国内排第二位,占GDP比重超过60%,商贸业功不可没。第三,有良好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广州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也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区域中心,已高标准建设了空港、海港、铁路枢纽、信息港以及国际性会展中心。“广交会”号称中国第一展,在中国外经贸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加上地处开放前沿,毗邻港澳,广州的营商环境成熟度在全国位于前列。福布斯2009年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广州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上海。第四,有发达的功能区域载体作为支撑。在新一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广州优化细化区域功能,及时对区域产业进行调整,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新城区根据各自基础和条件,建立了一批商贸产业园区,相应发展各自的商贸优势产业,广州商贸业发展潜力巨大。第五,广州有强大的珠三角制造业和城市群作为依托。珠三角制造业发达,这为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了重要依托。特别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广佛同城化,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为广州利用珠三角城市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高端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一定位无非是想在新时期重新擦亮“千年商埠”、“外贸中心”的金字招牌。
但是,“文化中心”就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了。在北京千百年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广州是否占据文化优势?虽说历史上,广州是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内的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地,而且又有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撑。但是,这股力量好像并不如北京文化来得影响深远。北京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批艺术院校,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文化学府;除了人才培养,北京还是全国文化人才的聚集地,他们从事媒体、文化创意产业等,著名的代表就是798;同时,北京也是国外文化在中国的大本营,像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之类的国外文化先锋。
与深圳相比,广州显然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广州的核心优势也还待发掘。广深两地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中国经济的试验田,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冲破僵化体制的活力,但现在,两地都面临着城市发展的瓶颈,这些瓶颈来自自身的产业格局、发展模式,这些瓶颈也影响着两个城市的出路与生活在此或即将生活于此的人们的走向。
广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可以说是广东的典型代表。一座蕴藏着广东悠远的岭南文化、一座则昭示着广东的现代化文明。尽管,两者存在时间上与文化上的差异,但是,两者却置身相同的大背景中:改革开放与“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的大门最先在广州、深圳打开,那片土地获得前所未有的新鲜空气。当一个个神话诞生,一种种模式形成,掘金者开始蜂拥而至。同时,广州和深圳也在“快进”的路上比肩同行,与“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速度赛跑。
所以,资源被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分享,追求“效率”也把时间压缩,“快”成为一种常态,人就开始竞争、开始变得焦灼。
高压的竞争不仅影响着人们,也驱赶着两座城市拼命向前。广州和深圳虽然朝着国际都市的路上迈进,但也染上了“大都市病”,这些病深深的影响着城市里的人,就像病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