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位于东经111°58′——113°44′与北纬35°49′——37°08′之间,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全市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处2453米。由于居太行之巅,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初期,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故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称。
长治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使人类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历史变革。尧舜时期,长治是尧王长子丹朱的封地。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为潞安府,廓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之称由此而来。1946年1月正式建市,现辖10县2区1个县级市,共有146个乡镇、3507个行政村,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
长治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5℃至11℃,年日照时数2418至2616小时,无霜期151至184天。年平均降水量550至650毫米,有漳河、后湾、关河3座蓄水量1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立方米,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森林覆盖率为23%,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长治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中国著名的绿色经济区,经国家认证的绿色农产品已达111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基地面积2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豆类、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党参、潞麻、苹果、核桃、柿子、花椒等;主要名优特产有沁州黄小米、潞麻、潞党参、黄芪、连翘、木耳、松蘑菇、黄花菜、蕨菜、柿饼、绵核桃、大红袍花椒、马铃薯、大青椒等。全市有耕地456万亩,其中水地100.2万亩;全市宜林面积735万亩,实有林地585万亩;宜牧面积480万亩,已开发草场271万亩。在各县市区中,长子被誉为“中国大青椒之乡”,平顺被誉为“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黎城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屯留被誉为“中国玉米制种之乡”。
长治市位于上党腹地,雄琚太行之脊,山川雄胜,物阜民殷。素有“宗藩大国”、“山西巨郡”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治市原始谓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尧、舜、禹、夏时属冀洲,殷商为黎国,春秋属晋,战国归韩,而后属赵,秦置上党郡,汉设壶关县,隋唐改为上党县,明初废上党属潞洲,嘉靖八年二月,明王朝镇压陈卿农民起义后,升州为府,依郭置县,取“长治久安”之意,赐名长治县。清仍沿袭。民国废府存县,直属山西省府。抗日战争期间,本县辖区存在国民县政府,抗日民主县政府和日伪县公署,曾“三权并立”局面,长治县属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游击县”,1945年10月长治县全境解放。1946年1月,划县城,带四关、领六村始置长治市。称长治城市工作委页会,县域缩区18平方公里。1949年建国后,长治县域多有变动:1950年3月,长治市改工矿区;1954年7月,长治、潞城两县合并,称潞安县,1958年县市合并称长治市;1961年9月复置长治县,1964年11月缩市盈县,1971年5月又盈市缩县,1971年6月长子布村公社及色头部分14村划入长治县,1972年3月所划之村又复归长子县。1971年11月15日长治县城迁至韩店镇韩店村。辖四镇十六乡至今。隶属长治市。
有多少人知道,晋商的源头最早却是发轫于平阳和上党,潞商曾是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只不过那段历史离我们太久远了。大约在300一600年前,上党,曾经是当时的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那时候,上党以潞州为中心,手工业相对发达。上党盛产煤炭,因煤而形成的冶炼业、制铁业曾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大半个市场;上党人历重农桑,由此而形成的纺织业使潞绸成为中国四大名绸之一……
潞绸“衣天下”
潞州自明代起就成为全国纺织业的中心,故宫陈列的“龙袍”赫然标明“潞绸”质料。
《隋书》上说,上党之民多重农桑。栽桑——养蚕——纺织,在上党积久成习,年年织造潞绸。明洪武中,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翻开中国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辞海》,“潞州”辞条下写道:“明为纺织业的中心,以产潞绸著名。”万历以后,也有皇帝直接诏令派遣的情况(《山西通史》)。……
上党铁货
铁府荫城“日进斗金”,以荫城为品牌的上党铁货在明清行销海内。
如果说潞绸的兴起因了皇家贡品,多多少少沾了些“宝气”的话,那么,荫城铁业的发展则更多的带着太行山上党人的那种刚悍和豪气而进入市场。
上党产铁,古来有之。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生产土铁,铁制工具已经用于农业。但是,上党冶铁成为一个产业,其铁能成为一个品牌,走出大山,上党能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货交易中心,仍然是在明代。
潞绸和铁货作为上党历史上工业发展的两大品牌,为当时的古潞州创造了两个神话。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促进了工业的兴旺。不少农民挣脱土地,进入亦农亦工亦商的行列,长治古城在向都市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平民阶层。一大批手工制品沿着潞绸、铁货的发展方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连接这些产品与市场的枢纽,则又是潞商这个活跃而又雄厚的商业集团。
上党药材
上党盛产药材。人参珍品是产于上党的“紫团参”,连王安石、朱元璋都觉得用之太奢。
鲍店药材会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之———潞商的又一杰作。
上党是人参的第一故乡,这一点已有权威论证。而上党的“紫团参”又是人参中的精品,“头面手足皆具”。(《五杂俎》)唐代诗人段成式求而未得。他的好友同繇想法弄到一根相送,并告之“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紫团,即壶关树掌紫团山,“古有参园”。紫团参从宋代起成为皇家贡品,因而也就更加走俏。《梦溪笔谈》有一段记载,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患有哮喘病。有人知吃紫团参有特效,便送一根与他。王安石竟不受,说:“我平生不食紫团参,也活到今日。”
上党铜器的历史辉煌
故宫里的铜缸被称为国宝,可曾知那是潞城的铜匠所造。
倘若走进故宫,看到那一排排的铜缸,有多少人知道这是我们潞城的铜匠所铸。如今这些已成为国宝的铜缸,展示的是上党铜器的历史辉煌。据《山西二轻工业志》记载:“潞城素有铜匠故乡之称,此地生产的铜器以紫铜精制为主,具有塑性好、不锈蚀、耐用性好的特点。”但潞城铜匠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打进皇宫的?这便又是潞商的功劳。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在手工业作坊制的生产状态下,手工业制作与商业经营是无法分开的。在明清时期,潞城的铜匠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销售网络建在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京。现在有资料表明,清朝早期,在北京安定门一带几乎随处可见潞城铜匠的制作工坊和商业店铺。其中,最著名的是潞城三井村牛氏铜铺的“太德号”,该铜铺尤以铜器鎏金的技术享誉京城。清乾隆初年,故宫里的铜缸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只置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处。有一次,乾隆皇帝从老师的口中得知,鎏金铜缸并非是为了点缀门面,而是镇火灭灾之物,名谓“门海”,亦称“吉祥缸”。乾隆听后,决定多设置几口,放在殿前,以应不时之需,下旨按每口缸铸造费500两白银拨款,令京城铜铺制造。
当时在京的制铜业几乎全被潞城的铜匠所垄断,所以给皇家造铜缸的这项工程便自然落在了潞城铜匠的肩上。以“太德号”牵头,就像今天的承包一样,将潞城在京的铜匠全部组织起来,经过精心设计,精细采铜,日夜冶铸,共用钢3392公斤,铜缸底铸有“潞城县三井村牛氏铜匠太德号”字样,制成后运进了紫禁城(《潞城市志》)。
潞城铜匠利用给皇家制造铜缸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其实,潞城的制铜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为老百姓服务,它们的产品诸如铜火锅、铜暖手炉、铜盆、铜镜一类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产品不仅实用,而且工艺精湛绝美,如今已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但经过历史的积淀,品牌的吸引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其中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同潞绸、荫城铁货、大风丸一样,上党铜器“太德号”是潞商制造并经营铜器产品的又一块金光闪耀的招牌。
八义瓷窑
在上党地区的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北宋时期,长治县的八义瓷窑曾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瓷窑之一。后来,金兵南侵,宋徽宗由汴梁(开封)迁到临安(杭州),北方的文化也随之南迁;尔今,声名显赫的景德镇就是八义瓷窑在南方安家落户的结果。此说是否确实,由于缺乏证据,不敢妄断;但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确实有过一段令人自豪的历史。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宋朝时,国内的瓷窑大体上分为两大体系,而磁州窑系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在当时的制瓷于艺中,有一种“白釉釉上红绿彩器是宋瓷装饰中比较珍贵的品种,窑址中出土数量不多……山西长治八义窑,在窑址采集到了一些红绿黄彩绘碗的标本,纹饰都画在碗的里部,纹饰布局具有地区特色,以花卉为主,多数画折枝花,里口红彩画粗细线纹二至三道,线纹之间点以绿彩点饰,分布在四面,外部露胎处是浅紫红色,圈足稍宽而矮,足上有五个支钉……”
这是从瓷器专家的角度对长治县八义窑外部工艺的描绘,而且肯定了八义窑的这种瓷器在宋瓷中属于珍品。从这里可以看出,远在宋朝的时候,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就已经是当时中国瓷器工业中的佼佼者了。它给后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宋朝瓷器文化价值研究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八义瓷窑的兴盛和规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工艺的完善和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由此可以肯定,八义瓷窑的起建当在宋朝以前;而且在宋朝以后,它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巩固和发展历程。我们现在尚未找到潞商经营八义瓷器的有力证据,但潞商在全国各地的商品经营中确有瓷器的店铺和品种。我们不能排除这就是八义瓷的这种极大的可能性。试想,潞商作为一个庞大的经营群体,如果对当地生产的一种名贵瓷器视而不见,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于是,就让人感到流传于民间的八义瓷窑与景德镇瓷窑的那种渊源关系的传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信性。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就不仅可将潞商在全国的活动提前数百年,而且是对上党优秀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和十分有力的证据。
潞酒一过小雨天,香飘万里醉半山
与潞城铜器同样知名的是上党生产的潞酒。说到潞酒,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远的时期。《山西通志》列“古酒之美者”,有“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载。所谓“盛行”就是一种商业状态,这应该是潞商崛起的信号和先声。早在中唐时期,潞酒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唐景龙元年(707年),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潞州一带连年丰稔,人民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环境最容易将人引入醉乡,由此而兴起的酿酒作坊在潞州各县约有50多家。李隆基即帝位后,曾三幸潞州。当地的官绅将潞酒献上筵席,唐玄宗与民同乐,直喝得“陌路相逢醉人多”。他两次免潞州租税8年,使潞州人民得以丰衣足食,于是纵酒之风炽盛,当地大小酒坊发展到近百座。
到了宋代,潞酒的工艺已基本定型,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北上过东阳关到冀(河北),南下经天井关到豫(河南),东过小南天到鲁(山东),西行出翼城经晋南达陕(陕西)。这些交通要道都是太行山与外界接触的主要通道。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运送潞酒全靠商人肩挑。崎岖山路上,一个一个的挑酒商人将酒香洒溢在草丛枝叶中和蓝天白云的空气里,因此有了“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的赞词。明清之际,潞商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都把潞酒作为一种对家乡的怀念而随身携带,每逢佳节、每逢望明月而思故乡的时候,品一杯家乡的酒,用以寄托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专营潞酒的商家。据四川《涪州志物产志》载:“道光六年(1826年),山西人来涪州经营山西潞酒。”四);堤产“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地方,潞酒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第一说明潞酒的质地优良,第二说明潞商的分布广泛和经营品种的多样。
以潞酒为底料再蒸馏,加入其他原料而酿成的“珍珠红”,晶莹光润,味道甘醇,度数较高,少饮便醉。喝了之后,悠悠忘形,犹如梦游华胥国一样美不可言。明沈安王朱铨铄坐镇潞州多年,深嗜珍珠红,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潞酒一过小雨天,香飘万里醉半山
无聊中,华国锐拿起桌上一份文件,见是市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通知,扫了一眼放下,取笑道:“还在洗脑啊,不错不错,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说完不过瘾,又道,“你是想做焦裕禄还是想做孔繁森,眼下南州就缺这样一个典型,反面的太多了,正面的就只好看你的了,你老兄要是冲刺成功,那可名垂青史啊。”
于佑安没有心思开这种玩笑,同僚之间偶尔说说牢骚话可以,上纲上线的话,于佑安从来不说,这点他比华国锐修炼得好。祸从口出,这是官场大忌,对于一个想在仕途上有大作为的人来说,管好自己的嘴比什么都重要。
又东拉西扯一阵儿,华国锐走了,临出门时又强调:“你不动我可动了,到时别说我没吆喝你。”
于佑安苦笑一声,将自己强制性地关在办公室,脑子里开始活跃一些事儿了。
两个多月前,南州市委书记巩达诚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卓群双双出事,巩、王二人暗中建立地下人才市场,封官卖官,收受贿赂,在南州公开选拔正处级干部,明码标价,将个别职位价格炒到百万元以上。湖东县常务副县长丁万发买官不成,钱又被原组织部长王卓群吞去,不按规则退回来,一怒之下就检举揭发了。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联合成立调查组,入驻南州,一场飓风后,巩达诚和王卓群被双规,四十六名买官者被一一革职,南州政坛发生超强地震。省委决定,原省纪委副书记陆明阳到南州担任新一届市委书记,原省委副秘书长李西岳接替王卓群,担任南州新一任组织部长。
于佑安很庆幸,严格算来,他也是买官队伍中的一员,他曾提着四十万元人民币外加一万美金候在组织部长王卓群回家的路上,一个叫上墨的地方。组织部长王卓群家在省城,大约隔两个礼拜,王卓群就要回家一次,他喜欢自己开车,一个人悠哉游哉地往省城海州去,途经上墨时,王卓群一般都要停车半到一小时,据说他家祖坟在那儿。时间一久,秘密被人发现,上墨就有了另外一种用途,成了王卓群收受礼金的地方,跑官者只需把看中的位子还有个人基本情况写在纸上,连同钱物一并交给他,王卓群就心领神会地走了。有时双方甚至连句话都不说,搞得跟地下党接头似的,非常神秘。于佑安的志向是南州市规划局长,他太爱这个位子了,感觉自己生下就是当规划局长而非文化局长,或广电局长的。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而终不能敲开王卓群在南州和省城海州两个家门后,于佑安按照高人指点,提着一大包钱候在上墨那棵老榆树下,那天他果然见到了王卓群,王卓群也确实到山后祖坟那边去了一趟,可惜,于佑安没能像别人那样把要送的东西送出去。王卓群严厉批评了他,并警告他再敢如此围追堵截,搞这些歪门邪道,将严格按党的组织纪律予以处分。
不久之后,于佑安垂涎很久的市规划局长换了新人,令他震惊和沮丧的是,梁积平居然从一大堆候选人中杀将出来,由建委副主任升任规划局长。于佑安想,他在广电局干一把手的时候,梁积平不过是建委建管科科长,短短几年,梁积平好似坐了直升飞机,而他自己……
不得不承认,在巩达诚和王卓群手下,于佑安混得十分狼狈,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缩水缩得找不到自己了。巩达诚和王卓群刚来南州时,于佑安是南州市广电局长兼党组书记,后来为了照顾老同志于幼苗,市委组织部建议他把书记一职让出来,于佑安想想,不就一书记吗,兼着也兼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让了。没想到随后南州来了个大换班,市教委、广电局、文化旅游局三家索性来了个推磨似的大轮转,教委主任到广电局担任局长,于佑安到文化旅游局担任局长,原文化旅游局长到教委担任主任。三人中,最吃亏的当然是他于佑安,广电局再怎么着也要比文化旅游局强,如今传媒时代,哪家企业不做广告,南州又是经济大市,企业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往外冒,电视台一年的广告费高达十多个亿。这还不算,这些年各级领导都重视形象工程,争着上电视上报纸为自己为单位树形象,电视台巧妙利用资源,连着开辟几个专栏访谈和专题,都直奔政绩工程而去。那些部局领导见了他,哪个不点头哈腰,就连个别副市长,远远见了也要老于老于地喊个不停。风光,自在,享受!而文化旅游局算什么,典型的清水衙门,听上去是一级单位,事实上却比某些二级单位还要二级。
这倒也罢,风水轮流转,没有哪个坑是固定给你的,官场为官,适当地迂回一下也是必需,只要你措施得力,功夫到家,精心谋划,缜密运营,理想中的那个坑一定会得到。事情偏偏不是这样,于佑安左挤右挤,终还是没能挤到巩、王那条船上。半年前,王卓群为安排自己的亲信兼情人罗如芬,几次在常委会上提起,要将文化旅游分设,巩达诚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以旅游兴市为名,将旅游局单设,罗如芬如愿以偿,从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升为旅游局一把手,愣是将于佑安手中本来就够可怜的那点资源又挖走一大块。如今旅游局倒成了大热门,要钱有钱要项目有项目,于佑安的文化局反成了一道凉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巩、王时代终于结束,于佑安长出一口气,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算是驱走了乌云,迎来了太阳。
长治市古称“上党”,《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这里高山流水,钟灵毓秀,屹立万古,阅尽沧桑,积淀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这里殷、周之前,属《禹贡》所分九州中的冀州,周以后为古上党郡的中心区域,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走进长治,走进上党,走进太行山,就是走进了源远流长的历史,走进了洪荒远古和真实今天的时空交接隧道。
旅游资源
长治县旅游资源独特,有天下都城隍,城隍庙一般都建在城池之中,但唯独长治县的天下都城隍却雄踞在远离县城的天紫岭上,既不挨村,也不靠城,独矗山头,威武壮观。1982年正式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玉皇观五风楼:玉皇观,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南宋村中,是长治县境内现存的最大的道观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建筑,观前有乐台;入观是五凤楼、钟鼓二楼和耳房;紧接着是享亭、东西配殿、左右斋房;最后是灵霄宝殿、二垛殿。整组建筑布局合理,富于变化。其中五凤楼和灵霄宝殿建筑最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像这样结构错综复杂,形体壮伟高大的五凤楼,全世界只有三座,另外两座一在中国的北京,一在日本的京都,至于一般的五凤楼全国也仅10多个。
炎帝遗址首阳山:首阳山又名羊头山,位于长治县西南部的师庄乡境内,它西延长子,南接高平,临顶远眺,三县景色,尽收眼底,俗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说。羊头山高峻挺拨,绵延近百里,山顶松林茂盛,山腰灌木丛生。因主峰上有两塔如双锥直刺青天,当地人又称其为锥锥山。据北魏《风土记》一书中写道:“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上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后汉书·王莽传》中记述说:“羊头之扼,北当燕赵”。羊头山从山腰到顶峰,石刻遍布。有石窟石碑,有石塔石树,有群体集合,有单个造型,大都为北魏时的古物。
老雄山森林公园:老雄山,又称雄山,位于长治县南部,方圆六、七十里,海拔1419.5米,堪称上党群山之王。整个山势三峰对峙,雄伟叠蟑,象一条巨龙游戈在荫城、西火、南宋三个乡镇之间,据志书记载,其名就来之于“峰高山大,雄厚险峻”之意。雄山以松青柏翠闻名,每到盛夏,漫山青松苍翠欲滴,成千上万的蝴蝶在林间草丛上下翻飞。倚松而坐,静听习习松风,眼观蝴蝶起舞,另有一番情趣。如今的雄山,在当代劳动人民的装点下,丰姿更娇,已成为本县境内一个森林公园。山顶四季松青柏翠,山腰金秋五果飘香,山脚盛夏绿波涌动,沟壑常年涧水流淌。自古以来,当地居民就有盛夏携带野餐举家登山避署纳凉、消灾避邪的习惯。而今游山已成为人民群众文体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逢五月端午节,周围十里八乡的人,扶老携小,纷纷而至。山顶上松林中,人流簇涌,歌声飞荡,笑语朗朗,汇成一片欢乐海洋。
另外还有淘清河水上公园、琚寨玉皇观……欢迎您来长治县旅游观光。
襄垣县仙堂山
仙堂山,位于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北沿,距县城25千米,景区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1100——1750米。早在1600多年以前就已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居古韩八景之冠,1996年又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山峦叠翠,群峰竞秀,仙堂山主峰灵鹫峰高高崛起,九条支脉蜿蜒绵亘,仙堂寺依山而建,耸立其中,古称“九龙环抱,地灵人杰”。明代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一代廉吏刘龙(襄垣人)从小在此就读。其墓碑雕刻精湛,完整地保留明代书法艺术神韵。再上溯至公元400年以前,我国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法显(襄垣人)自幼在仙堂寺出家修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到印度取经的僧人,比唐玄奘西天取经早230年,到达美洲大陆早于哥伦布1080年。1992年11月,学术界就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世界几大新闻媒体相继专题报道。曾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之后,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在出访或会见西南亚国家领导人时,多次提到法显,作为我国与这些国家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证明。随之,仙堂名山也蜚声中外。
仙堂山景区,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恬适。春风骀荡,花香袭人;夏日草长,浓荫滴翠;秋风染漫山红叶;冬雪雕玉洁冰莹。仙堂之游,四时宜人,自古以“灵、幽、奇、秀”著称于世,并以其独特风格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目前,开发的景点已有15处。自然岩洞之多,殊为罕见,或钟乳嶙峋,或子母相连,或赤如朱砂,令游人叹为观止;古建筑群别居特色,或空悬绝顶,或依山而立,或寺内有泉、宫中有洞,其玲珑辉煌之风格于自然景色天造地设,浑然一体。正如明永乐进士李浚诗云:“此是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
老顶山
在长治城东北7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老顶山,又叫百谷山。老顶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和新顶。老顶山层峦叠障,气势雄伟,林海茫茫,景色壮美,名胜古迹,遍布全山,历来为上党一方胜地。老顶是五顶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老顶上原建有玄天大帝庙。现为长治市电视转播台。
登临老顶,近望高楼错落,道路井然,市区景致尽收眼底;远望漳泽水库壮如锦带,飘浮于天际,上党盆地一览无遗。在老顶东北峰,有一处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峦,高居于层峦叠岭之上,形似雄狮蹲踞,它就是狮峦”。《长治县记》曾有记载,清朝有入曾称赞此峰:“北猛得狮象,狰狞镇此帮。卧云峰叠叠,吼涧水淙淙”。当您在天光浅黛的黎明攀此顶时,大有泰山观日之感。
沿东南方前行,丛林交映之中,有一宽阔的坡面。坡面的大石块好象人工排列放置—般,远观象海涛乍起,微波荡漾,这便是“死海微澜”景观。在起伏如龙的九龙脊岭上,漫步在豌蜒曲折的古道间,有一块面西斜铺岭背的巨大岩石,岩面平整光滑,在日上中天时,岩面幽青泛光,闪烁不定,犹如镜面。人们把它叫做“鉴天石”。老顶之南,有一山峰耸立,其顶平整,草木繁盛,这便是南顶,又称梳妆台。山上原建有砖构二层楼一座,现塌毁无存,仅留石砌台夯,台夯上明清砖瓦散见。南顶之南的一个山峰上有五块巨大的岩石,五块岩石象五根玉柱,直顶天宇,俗称“五顶挚天”。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玉皇顶与奶奶顶在滴谷寺村育面,山势平缓连绵,松柏密布,翠绿苍茫,两顶相连。玉皇顶位于奶奶顶之上,由一天然巨石构成,长17米,宽19米,建有玉皇观,俗称九门九观,建筑风格独特,现保存尚好。奶奶顶在玉皇顶半腰一平缓处,原建有“碧霞元君行宫”—座、座北向南。现为一火炬塔。两顶招相呼应,郁郁葱葱,景致深幽。
新顶,顶低而平,四周侧柏丛生,整齐碧翠,环境幽雅。站在新顶观景楼远眺,老顶雄奇、玉皇顶峻秀、奶奶顶奇丽。当云生雾起之时,云海重雾环绕山腰,别有一番情趣。老顶山不仅山峦秀丽,林木繁生,而且天然岩洞众多,景致各异。大小30余座岩洞,多位于半山陡壁悬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戏,或宽敞深幽,或数洞并生,或洞体相连,且多数与炎帝神农、道家、仙释、文人雅士相关。新顶的东南半山腰处,有老顶山最大的一座天然山洞,名为“南崖宫”。洞口为一仿古门庭,上方为一重搪彩亭。洞内宽阔。涧高数十米,面积约500平方米。洞顶种乳下垂,洞壁参差。洞腹自然分为内外两洞。外洞正好供奉祖神像,对面为送子观音像。内洞比外洞略高,亦宽阔,倚称4壁伸缩而塑众多动物雕像。入洞右侧石壁上又开—个门,转入一约20平方米,高2.5米;的山洞。岩洞正中拱奉如来佛祖神像,两侧凸凹不平的浮雕十八罗汉,工艺精湛,神形兼备,呼之欲出。新顶的正西方向,倚傍新顶有洞穴数处,名为朝阳洞。
沿步道曲折而行,外侧为彩绘廓壁,内侧山崖峭壁之上有岩洞3个,间深7.5米,两侧均深3米,三洞所倚石崖及洞穴均已彩绘,洞体华丽,分别供奉三大士神像。与东下侧的南崖宫遥相呼应。在滴谷寺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神农洞,相传为神农氏尝百谷之所。洞口西向,在一天然青石上开凿而成。洞口高1.7米,宽约1米。洞内宽5.7米,深6米,高约3米。洞口左侧为一长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菌,四周松柏掩映,若无人带领,很难寻觅置身洞中,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在玉皇顶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两面夹山、背山面谷,洞宽6米,深11米,内套一小洞,洞壁玲磁泛光,洞内有石刻五处,保存清晰,特别是宋代秘书监知军府事陈述古纪游题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子”、“宋治平仲”等,字体流畅,雕刻苍劲,犹若石纹。老顶山除了这众多的岩洞外,还有一处“寒泉绝胜”。在滴谷寺村老顶山乡政府办公楼下,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固额上嵌清朝所留楷书“古寒泉”。古寒泉即百谷泉,亦名神农泉。《潞安府志》称:“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砾石涌泉,寺僧引为优流,注为塘,由蛹口飞下大垫,注石子河,味甘。”洞口有宋代风格的浮雕龙头,泉口雕有卧龙。龙嘴开张,下为圆形石凿小井,布局招巧。众贫寒泉列为古潞郡八景之一,流传至今传说甚多。及具钱表性的是:初建柏谷寺时,石龙嘴里滴谷不断,不紧不慢,长流不息,恰好可供全体工匠僧人所用,就将竣工时,在龙嘴边接谷的小和尚渐感单调,便用木樟在龙口里捅了几下,只见龙嘴内突然飞出十对白鸽。从此龙嘴不再滴谷,只有一股渭细的泉水流出来。白鸽落在壶关境内,将一座山峰变为白山。
南涅水石刻造像馆
长治市古代的雕刻艺术在全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县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盛名远扬。
南涅水刻造像馆坐落在距沁县县城西南一里多的笔峰山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以中轴线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宫、铜碑林、万像馆,内设碑林殿、佛塔殿、石峰殿等。
馆内的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造像为主。1959年,在县城东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窑藏石刻造像1126件。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年),下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大多以佛教活动为主。造像多为迭落塔形,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
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
碑刻信要是作题记用的,有文像并刻和纯文石刻两种,都是北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品。
造像石塔的石刻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组5-7块组成,都叠垒成塔形,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龛内有佛像。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用龙首和各种花卉图案装饰。图案奇出多变,同是用龙首拱装饰的,龙首取势却变化多端,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欲飞,有的逍遥平视,有的怒欲吞云,有的嬉戏吐雾,有的口衔佩玉垂穗……
个体造像共50尊,大小不一,大的高3米余,小的仅0.3米,分佛、菩萨、罗汉三种。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造型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珍宝。
石刻馆还珍藏首《陶贴珍刻》,为东晋学者陶渊明手书“似古杂诗”十二首玉石石刻。馆中还陈列着康熙临摹的宋朝书法家米芾的《千字文》诗及他本人的前言后语的御书石刻,共保存康熙字迹1246个,全部楷中带草,笔势深得米芾“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的书法真传。在书刻前后、中间,分别附有康熙的自用“康熙宸翰”、“敕几清晏”、“稽古右文之章”、“龙天主人”和“康熙御笔之宝”等五方特备印章。字数之多,为全国所罕见。
南涅水石刻造像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佛教、民俗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1989年该馆建成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新笔题写了馆名。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坐落在长治市长兴东路。规格宏大,布局奇特,是国内现存府级城隍庙中较完好的一座。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曾多次矿建重修,城为一座具有重要协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庙内全部殿宇沿中轴线布局,轴线分明,纵横对称。中轴线上,从九龙壁(琉璃影壁)始,列有吊桥、街门楼、牌坊、山门、戏楼、献亭、中殿、大殿、寝宫。两侧配以耳殿、廊庑等,共有三院。整个布局,疏密有致,气势雄伟。各殿飞檐凌空,斗拱交错,殿顶琉璃,富丽堂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上党门
上党门是长治的象征和标志。它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是古代上党郡署的大门。
“上党”是个地名,始称于战国,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县和临汾地区的安泽县。关于“上党”的含义,《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方志中说“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也就是说,上党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上党郡。郡府设在今长治市。
上党门上党门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581-600年)。它的门楼海拔1500米,与太行山的山顶齐高,十分雄伟壮观。登上门楼远眺,上党古城景色历历在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唐朝景龙元年(707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阁、望云轩等。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在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
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意思是说建筑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天外。两楼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遥相映衬。楼高门低,高低错落,主从分别,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富民族风格。
上党门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得到了多次维修和彩画。现在的上党门更加雄伟壮观,景色焕然一新。
五凤楼
长治市南35公里的长治县南宋村,矗立着一座高耸参天的古代建筑,名曰五凤楼。
五凤楼,是玉皇观的山门,高达五层,约20米,层层挑角飞檐,远近层叠,华檐翠壁,琉璃脊兽,光彩耀目,风华多姿。楼下八卦灶顶,结构精巧。该楼建于元代,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四次修葺,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踩石阶扶栏上楼顶,凭窗远眺,莽莽山川一目收,浩瀚大地入眼帘。
五凤楼坐北朝南,两旁筑有钟楼、鼓楼,松柏掩映。下楼进大门,抬眼望,门内有“天上至尊”,门外有“巍巍浩腾”各四个大字,笔锋犀利遒劲。过二门,有一高大的方阁,四角四根青石柱,各雕首二龙戏珠。龙飞珠舞,栩栩如生。东西厢房各有10间,其中有4间保持原先风貌。最后是浩然大殿,名叫“玉皇观”。殿内雕梁画栋,虽具风采,殿顶古式琉璃瓦铺砌,殿脊东西各有三条黄、绿色飞龙相映,在阳光照耀下,栩栩生辉。
五凤楼记载着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古时候,玉皇大帝生了五个姑娘,依次起名叫金凤、银凤、玉凤、彩凤、翠凤。这姐妹五人,一个个如花似玉。她们不甘心过天庭那种寡淡无聊的神仙生活,就相约下天与凡人共居。当她们走到此处时,被守天神发觉,立即报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传令要她们五姐妹立即返回天宫。五凤抗令不从。玉皇大帝恼羞成怒,传令天兵天将强迫她们回天。五姐妹相抱成团,宁死不返。玉皇大帝再次传令,以天庭律条治罪,派出雷神霹雷闪电将五姐妹击死于此。五凤姐妹当即化作一架山脉,故称凤凰山,五凤之魂就居于山首。又因其父是玉皇大帝,所以后人为纪念五凤姐妹,故在此处建筑了五凤楼,把大殿叫做玉皇观,表示吉祥如意。
据说,像这样结构错综复杂,形体壮伟高大的五凤楼,世界上只有三座,其余两座在中国的北京和日本的东京。至于一般的五凤楼,全国也只有十多个。
法兴寺
在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有一座名扬华夏的法兴寺。
法兴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后凉神鼎元年(401年)。据说,当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寺,改寺为“广胜寺”,并送给寺院两株牡丹花。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
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采掘区域,70年代后期出现地面下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县、市、省乃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翠云山与巍峨峻峭的慈林山东西相对,山峦叠翠的丹朱岭屏列于北,银带似的太洛公路与焦(作)太(原)铁路相交于东,山脚下终年流淌着清澈明快的丹河水。山风吹来,松涛阵阵,白云飘飘,进山如入仙境,令人心矿神怡。
法兴寺于1980年动工搬迁,现已竣工。新建的寺院坐落在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积60亩(4公顷),是原寺面积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车场与山脚下的崔庄村连为一体。人口处巧妙地保留了两棵长在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树,像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以它四季常青的绿色,迎接游客的光临。
登60个石阶方到山门。此门属于复建部分。法兴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雏形定于唐代,并经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缮增建,清代的一次竟用了13年之久,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常遭损毁,山门不知何年已荡然无存。“后魏建修知创始,大唐完构复更新,兴废几经春。”这就是对法兴寺历经沧桑的真实写照。新候船的山门是依照遗址尺寸而复建的。进入山门后对称地立于东西两侧的是关帝殿和迦兰殿。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奉关帝神;迦兰殿为新增的建筑。
穿过两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唐咸亨四年(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刺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扩建,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仅有的。当年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的唐代,郑惠王赐予舍利子和大藏经更造成深远影响,后人都把此地称做福地,从而才带来了法兴寺的兴盛。
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所以人们又叫它石雕长明灯。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灯台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雕的珍品。
前殿,又叫圆觉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殿高约8米,石门框,格扇窗,骨架全为石柱、木柱支撑,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顶为六架椽悬山顶,五脊门兽。殿内的18尊佛像多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一尊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躯护法金刚。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两边靠墙竖着12尊圆觉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半裸,面庞圆润,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造型优美逼真。中殿,又叫三长殿,同堂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祖师。原址仅存佛台,其余毁于战火。复建的中殿,规模小于前殿,色彩比前殿鲜明。前殿多为石木本色,古朴素淡,保留着宋代风韵。中殿却用黄绿琉璃脊兽,筒板瓦装饰,油漆红柱,彩雕浮绘,典雅艳丽,赏心悦目,显然属明清遗构。殿上按原样立有各代石碑。后殿,属复建部分。整个殿依山而建,紧靠翠云山顶,站在殿前可鸟瞰全寺。前、中、后三殿各有配殿、厢房和耳殿,都以中轴线配建东西两侧,构成一进三院的复建配套建筑,规模小于主展,但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布局严谨,左右对峙,充分展示出古代寺庙建筑的对称美,将主殿衬托得愈加华贵雄壮。
法兴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了,但历久兴盛不衰,魅力不减。
金灯寺
金灯寺坐落在平顺县城东北58公里的林滤山东面游云缭绕的陡崖之上。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坐北面南,由东往西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七进院落。它由大小14个石窟组成。窟的外檐就山开凿,建成殿堂,自成一局。中间辟门,左右辟窗,拱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结构奇特精巧,简朴粗犷中显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颇具金灯寺地方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水陆殿(又称水罗殿)。走进殿内,迎面高高莲台上,神态伟岸的释迦牟民结跏趺坐,左文殊右普贤神灵活现,楚楚动人。殿内有一处“液池琼台”,泉水从殿西北角的石缝中流出,注入水池,清澈见底。池沼上凿有石堤,香客游似乎在认真地练功夫。环顾四周,墙面上满是浮雕壁画,有的画面是佛祖在向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有的是一般佛堂中不常见的十大天王,还有的是菩萨、罗汉。水陆殿占地125平方米,浮雕壁画79幅,真可谓石刻艺术宫殿。
走出水陆殿,来到其余几院,窟内或是袒腹露肚的弥勒佛,或是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或是威威武武的泰山神,或是伽兰、罗汉,千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第六窟曾是藏经殿,殿内有一座6米高的大铜佛,内藏经书数卷,可惜现在已不知去向。
由金灯寺往北行数百米,便是石塔林。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为青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径1.25米,镶有石门,门框两侧刻有字,隐约可辩“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芊禅法师的安葬处。芊禅法师名静真,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练。后来他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每天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滤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
金灯寺始建于北齐,起初叫宝岩寺,后来芊禅法师惊奇地发现每到夜晚就有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入寺内,寺顿时金光满照,所以便把宝岩寺改名为金灯寺。现在寺东面的一个山头叫“起灯山”,寺西不远处的山头叫“落灯山”。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过住在金灯寺内,每晚不管有无月亮,数米内的东西均可看清,读书写字,穿针引线也不会出错,这就是金灯寺的又一奇观了。
沿金灯寺旁的一小石径下行数百米,便到了南天门。“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场,俯瞰翠微恋屿低。”这幅楹联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南天门的景致。那入口处,八大金刚把守着,令人望而生畏。数十尊金刚罗汉经千年风吹雨淋,目剥月蚀,已神体残缺,面目全非,但人们仍把它们奉为宝物维护着。
金灯寺建筑奇特,雕刻优美,别具风格,确是一座石刻艺术的珍奇宝殿。
原起寺
原起寺坐落在潞城市东北22公里的凤凰山上,占地1200平方米。
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两代混合结构,是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寺院周围有砖砌花栏围墙,院内佛殿三间,琉璃九脊屋盖,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十分壮观。殿前有正方形香亭一座,亭下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前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幢座八面雕刻的使女乐人,各个风姿动人。殿西矗立着北宋间(1087年)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巍峨凌云。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形状各异。塔顶八安装8个铁人,人个威风凛凛,闪闪发光。每个挑角各挂一个铁铃,风吹铃响,丁零不止。这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宋代密檐式砖塔。
原起寺殿前石柱上刻着“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铃声夜听潮”。后檐石栏上刻着“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这两副楹联逼真地描绘了原起寺的景观特色。
原起寺规模虽小,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内举塔,塔高参天。既有古代建筑的雄伟气魄,又有天下名寺的幽雅意境。立院仰视,塔寺沉迷于烟雾之中,偶听塔角铃鸣,更觉得意趣无穷。
夏日登寺远眺,群山环抱,苍翠欲滴,东望漳水,粼粼闪光。券桥飞虹,塔寺倒影。四围点点村舍,炊烟缕缕。山光水色,分外迷人。坐在寺院香亭之下,听老人讲“仙女化凤”、“圣人造塔”、“铁人托梦”的神话传说,倍觉寺院神秘、奇特。
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座落在长治市东大街。规模宏大,布局奇特。是国内现存府级城隍庙中较完好的一座。有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78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重修。成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庙内全部殿宇沿中轴线布局,轴线分明,纵横对称。中轴线上,从九龙壁(琉璃影壁)始,列有吊桥、街门、楼、牌坊、山门、戏楼、献亭、中殿、大殿、寝宫。两侧配以耳殿、廓庞等,共有三院。整个布局,疏密有致,气势雄伟。各殿飞檐凌空,斗拱交错,殿顶琉璃,富丽堂皇。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庙中前院宽大,现改建为花园。中院有古槐2株,枝叶繁茂,形状如龙;化石树一株,高达30余米;东西两厢,现为博物展厅,一年四季不断有名家书画展出;献亭两只大铜香炉。花纹斑烂,铸造精美,为世罕见;中院大殿,高大宽敞,四壁绘画清秀生动。中间是近几年新塑的炎帝坐像,形象逼真,高大威武。庙的后院,才是城隆爷的宫殿。正殿塑有彩色城隍像,还有城隍奶奶,以及城隍爷的部属塑像。塑像高大,布局合理,是国内现存府、县两级城隍庙内所没有的。城隍庙如今已成为长治一景。每逢国内外贵客佳宾光临,都要到此一游,以饱眼福。
太行大峡谷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壶关县东部的晋豫两省交界区,北距壶关县城30公里,荫林路、福川路、壶平路、紫盘旅游公路横穿其中,乡村道路遍及全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园涉及三个乡镇的23个村,占地面积达4389.4公顷,其中林木面积3287.6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4.9%。公园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规划以五指峡、龙泉峡、五莽峡三大峡谷为主线,开辟紫团洞、云盖寺、水妖洞和真泽宫四大景区。共有峡景、水景、山景、石景、树景、林景和名胜古迹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景点有实有虚,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巧夺天工,使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壁合,相映成趣。公园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紫团山上。山距壶关县城东南60公里,因山有紫气缭绕成团而得名。山区万峰突兀,方圆百里。古称抱犊,风光绝佳,有“南五夷(山),北抱牍(山)”之说,是“海内不可多得”之胜境。历史上有颂扬它的诗词百余篇及36景诗传世。主要有八大景色:仙翁崖、云盖寺、照壁山、倚秀峰、南参园、唐崖碑、将军峰、翠微洞和白龙潭。云盖寺在山巅,亦称白云寺,有南向的二进院佛寺建筑,大殿斗拱层叠,木质透雕,尤以4组戏剧砖雕而著称。紫微洞亦称紫团洞,是紫微道人面壁之处。洞如迷宫,宽窄不等,最高处达50余米,最宽处达30余米,最低窄处则仅容一人侧身而入。洞中有“天神”、“罗汉”、“八仙过海”、“玉龙捧寿”等溶岩层景点151处,已开发1500米,接待各方宾客。真泽宫景区以真泽宫为中心,位在紫团山区树掌镇神郊村。宫内供奉着乐氏二仙女,又称“二仙奶奶庙”、“二圣庙”。宫外红墙碧瓦,巍峨庄严,内部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占地7000平方米,依山筑砌成五进院落,一院高于一院。有香道、牌坊、山门、当央殿、万寿亭、钟鼓楼、寝宫、圣公母大殿及两侧的楼阁式配殿,有阳宫、阴宫、婴儿宫、奶水宫、梳妆楼等,使整个建筑统一在古朴典雅、高低错落的环境之中。太行山峡谷,古有“藏龙卧虎之地”的美称。不久太行峡谷森林公园,将以“返璞归真”的氛围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游人赞赏、青睐。
神话传说与历史如影随形,寄托着的是一个民族古老的梦想。仅就这个意义而言,就显得弥足珍贵,实当珍惜备至。炎帝建国于上党,尝百草、兴农业于上党,这是历史赋予长治市的一份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一份极其难得的文化资源。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与进步的今天,当我们瞻仰屹立于百谷山巅的炎帝铜像、当我们拜谒先祖长眠地下的不朽灵魂,走近一处处炎帝留下的遗址之时,我们仿佛穿透时光的隧道,走到民族始祖面前,听到了他粗壮的呼吸和强劲的脉跳……
后羿射日之地甜水巷的来历
解放前,长治城内街道狭窄,均为土路,“睛天一街土,雨天一街泥”就是老百姓对当时街道生动的描述。1941年,长治城市开始修筑水泥马路,其范围以旧十字为中心的延伸至东、南、西、北的七条大街,其名称也大都为那里所定。今城内190多条街巷中有近100条大街小巷的名称系从明清两代沿用至今的,其它的则是因官属、寺观、庙宇、方位、地理或厂名等命名的。在这些街道中,蕴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甜水巷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在甜水巷附近有一口水井,此井水质甜美,终年不竭,附近许多人家都以此井水酿酒,酒香十里,香飘醉人。在井边有一户人家就以酿酒为生。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老人,因饥渴难奈便走进这家酒馆。这个酒馆的掌柜生性吝啬,还是个势利眼,他见这位老人衣衫不整,便叫妻子打了一碗井水当酒给了老人。老人喝了一口,发现碗里的不是酒而是井水时,非常生气,把碗里的水往旁边的井里一倒,便绝尘而去。此后,这口井的水突然变苦了,连猫狗都不愿喝这里的水,更别说酿酒了。当地的人们只好去别处挑水吃。
许多年过去了,这里的水不但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恶臭熏天,许多人都搬离了这里,只有两位老人因年迈体弱,只能守着这口臭水井。这年冬天,有一个乞丐路过这里,晕倒在老人家门口。老两口心地善良,连忙反乞丐扶进了自己家,并把家里仅剩的一坛酒让乞丐喝了好暧暧身子,老婆婆还做了许多东西让乞丐吃。这个乞丐吃完之后起身告别,谁知刚一出门,便趴在井边呕吐不止。
第二天,老婆婆出门,突然发现井边雾气霭霭。走近一后,井水不知啥时起又变得清澈起来,而且还散发着甜甜的味道,老婆婆舀了一碗水尝了尝,发现井水双原先的甘甜。
后来,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井水的变迁,便把这口井叫甜水井,把这条小巷叫做甜水巷。有人说那个老人和后来的乞丐是个神仙,也有人说,其实那个老人和乞丐都要是诗仙李白。
皇后岭的来历
相传在周朝时,有一位天子(即周王)年年要到各地去视察。到了哪里,那里的官员要清水酒道,鼓乐吹动,前来迎接。天子每到一地,都要查问农事桑麻,乡土风情,以取民心。如有人命冤案,就亲自前去安抚死者的家属,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一律依法查办,决不姑息,这样一来,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堪称太平盛世。
有一年,这位天子带着皇后和文武大臣从京都来黎城一带视察,等天子进了驿站,地方官便将本地的民情,案情一一禀报,并启奏曰:“我主英明,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太平景象。”
正在这时,有人来驿站控告:“街上一个财主家的恶少爷,打死一家老两口,又抢走了十六岁的女儿……。”地方官一听,大吃一惊,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天子一下就明白了八九分,便对地方官说:“你不用说了,快去办你的公务吧!”
地方官退出后,周王对正在这时发生霸民女害死人命之案,十分恼火,急命公差火速捉拿凶犯去了。再说自天子来到黎城后,皇后突然生病,卧床不起,请来几十名高明郎中精心诊疗都无济于事。天子很着急,一直守候在皇后身边。
后来,地方官来报,那一恶少爷已经抓拿归案,天子命令:“将凶犯推出斩首,将人头悬挂城外,示众三天。”
然后他又赏了那少女一些银子,要她回去为父母料理后事去了。
这时太监来报,皇后病重,天子便命令众官,护驾速速返回京都。当他们走到黎城边界的一个岭上的时候,因为那里风大,气温又低,皇后支持不住了。她把天子叫到身边哭着对他说:“我快不行了!我死以后,您不必枉费巨资厚葬于我,只需一个棺材就行了。我死在这里,就把我埋在这里!我死后,你要把国家管理的更好,亲自到民间巡访,不要轻信奏言。要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使天下变成清平世界,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天子听了,含泪点头一一答应,接着皇后一闭眼,就离开了人世。天子哭了一场,并在山岭上守灵三天三夜,才派人把皇后埋在山岭上了。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岭叫做“皇后岭。”
猪拱洞与糠庄
传说黎城县郎庄村,原名叫糠庄,位于浊漳畔。由于地处丘岭地带,除少数山坡地外,大部分为沙土地,十年九旱,连年欠收。看着低处的漳河水,白白的流去,人们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日,有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想借此索取些银两,于是便对村里的人说:“父老们,我观你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这里有一个缘故,你们知道不知道?”众人哑口无言,风水先生接着说:“你们村全是性康的,岂不知对面山上有一个猪拱洞,猪吃糠,那儿能不穷。”众人一听恍然大悟,都说风水先生说得有理,猪拱洞是对面山上的一个石洞,是无法改变的,村里的人只好将自己仅有的家财卖掉准备迁居。当时,本村有一个强小子,便执意不搬,并说:“我不信这个,猪吃糠,狼还吃猪呢?我改姓狼,看谁能吃掉谁?”众人一听,是呀,咱们改成姓郎,就省得搬了。有一老者说:“这个主意好,咱这村就叫朗庄吧,咱们都性郎,准能富起来。”自那以后起,康庄就改名为郎庄了。却没有想村名和村姓都改了,却永远没有摆脱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漳北渠修通了,郎庄村才变成了黎城的江南水乡。
黄龙洞的传说
据《封神演义》著:黄龙真人在太行山黄龙洞(现名黄崖洞)得道成仙,后赴昆仑山为原始天尊门下之弟子。自真人走后,瓮圪廊内有一妖龟,便兴风作浪,残害黎民。
相传,黄龙洞附近住着一个老农,他有九个胜似天仙的女儿。一日妖龟上山打猎,碰见了姑娘们,遂起歹意,决计抢走九个姑娘与他的九个儿子成婚。当日傍晚,水窑一带狂飙大作,九姐妹被卷入瓮内,落入魔掌,受尽了凌辱。老农失去九女后,整日哭天喊地,眼泪也快流干了。有一天,顺风耳、千里眼出巡太行路过水窑,闻到哭声,便降落云头,扮作樵夫,走进了老农的家,老农将女儿遇难之事对二人诉说了一遍。千里眼、顺风耳速返天宫,禀与玉皇大帝,即下旨派黄龙真人,捉拿妖龟,在黄崖山摆开了战场,降服了妖龟和它的九个儿子,为发除了害。九姐妹被救后,誓不嫁人,变成九只凤凰落在了水窑子。从此,水窑便出现了九个凤凰山头。黄龙真人又遵照玉皇旨意,定居在黄龙洞内。
自黄龙洞真人定居黄龙洞以来,兴利除害,造福于民。有一年,当他看到赤峪一带久旱逢灾,心急如焚,决心从根本上为民排忧解难,便将一股清泉从口内喷出,沿着黄崖山泻下。但泉水竟被一座山挡住,停滞不前。黄龙真人面奏玉帝,借得一把神斧,从南天门向黄崖山投去。只听一声巨响,黄崖山被劈成两半,泉水便从峡谷之中哗哗地流了出来,使千年旱垣,变成水浇田,瓮圪廊便是神斧劈开之处。自那以后,这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感激黄龙真人之恩,在黄龙洞口修了庙。每逢初一、十五,男女老少前来烧香上供,报答黄龙真人的功德。
仙堂山虎掌石的传说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仙堂山出口处的河沟西岸上,有一块平整光滑的大青石。大青石正中有一个碗口大的圆坑。这圆坑,既非工匠雕就,也非自然形成。据传,这是山中老虎在背一名“贵人”过河时留下的掌印。因此,这块大青石才冠以“虎掌石”的美称。要问这虎掌石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日明朝初年,官居吏部尚书的朝廷重臣刘龙,从小在仙堂山就读。仙堂山山势险峻,沟壑纵横,行雨天气,洪水暴发,往往阻断孩子们到校的去路。每遇这种情况,人小志鸿、勤奋好学的刘龙总是心急如焚,恨不能长上一双翅膀飞到学校去听讲。一次,大雨刚过,他明知洪水拦路,却依然背起书包独自朝学校走去。来到河岸过,望着咆哮如雷的山洪,竟伤心地痛哭起来。正在这时,忽然从林间窜出一只斑谰猛虎,张着血盆大口,呼哧呼哧地向刘龙身边走来。惊得刘龙六魂出窍,冷汗淋漓,浑身刷刷地发抖。心想:“这下完了,我要被老虎吃掉了。”于是双目紧闭,等待厄运的来临。可是等了好久,一点动静都没有。刘龙缓缓地睁开眼睛一看,见老虎静静地卧在地上一动不动,并没有吃他的意思。不由心里闪过一个念头:“它不吃我,莫不是知道我求学心切,想把我背过河去?对,问问他。”他鼓足勇气冲着老虎说:“虎啊虎,如果你真得有心把我背过河去,就请摇摇尾巴点点头。”说来也神,老虎真的摇了摇尾巴点了点头。这时,刘龙彻底放大了胆子,把脖子上的书包往肩后一甩,飞身跨上了虎背。看看坐稳了,老虎后腿一蹬,腾空而起,瞬息即到达彼岸。刘龙翻身下虎,扭头一躬,道一声谢谢,连蹦带跳地向学校跑去。晚上下学回家,老虎依然在原地守候,又安全地把他送过河去。以后,凡遇雨天,刘龙就借助老虎的神力跨涧渡河,从未因山洪阻隔缺过一堂课,误过一天学。而这个秘密他却从来没有给别人讲过。
学校老师对刘龙的行动迷惑不解,每下大雨,其他同学都不能按时到校,唯独刘龙却很例外,其中必定有什么奥秘。一次下课以后,他单独把刘龙叫到居室问道:“刘龙啊,我想问你一件事,一定要说实话。你究竟是怎么渡过洪水按时到校的呢?”刘龙看看再也难以推辞,就把事情的经过从头至尾讲了一遍。老师越听越玄乎,不由气乎乎地说:“你撒谎,要是真遇到老虎,你早就没命了。”刘龙噘着小嘴说:“老师,我从来不会撒谎的,真是这样么。不信你亲眼看看去啊。”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在一次洪水暴涨的时候,这位老师悄悄地躲在河附近的一棵大树后面,窥视着刘龙的行动。果真不假,老虎背人,触目惊心的动人场面把他看呆了,不由脱口而出:“神了,简直太神了,刘龙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本来,老师对刘龙的学习精神就很赏识,以后呢,就更加器重这位非凡的高才生了。除规定的课程之外,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更加广泛的知识。刘龙呢,对知识始终学而不厌,为做到一日功课一日毕,往往很晚很晚才回家。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刘龙的父亲焦燥不安地等儿子下学回家。但夜幕降临了,仍不见儿子的踪影。焦急之余,匆忙忙撑雨伞,一步一滑地朝通往学校的山路走去。当走到离河沟不远的地方时,影影绰绰看到一只猛虎驮着刘龙从对岸飞来。“啊,老虎!”一个“老虎”刚出口就吓得昏了过去。老虎听了有人喊它的名字,长啸一声,返回彼岸,卧在地上变成了一只石虎。打那以后,刘龙每逢雨天就改骑一根神奇的谷草,照例一天不误地到学校刻苦攻读。据说,那根谷草就是老虎的化身。
故事讲到这里也该结束了。如果你有幸到仙堂山一游,就不难看到那只栩栩如生的石虎;更不难看到,当年老虎背刘龙过河,由于用力过猛,那只深深陷进大青石里的清晰可见的掌印。
仙堂山黑龙洞的传说
在仙堂山的出土文物中,有九条造型奇特,神态各异的铜质小龙令人瞩目。这九条珍贵的小龙究竟出自哪朝哪代,还有待于考古家去研究,去论证。但由于他们都是在黑龙洞的深岩中被同时发现的,黑龙洞也叫九龙洞的传说,却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一提九龙洞,话就长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话说古时候,也不知是哪年哪月哪一天,东海龙宫张灯结彩,龙庭上下喧闹异常。龙子龙孙,虾兵蟹将,都在忙着庆贺老龙王的寿诞之日赠珠献宝。老龙王龙心大悦,降下一道官假三天的旨诣,让大家开怀畅饮,尽情欢乐。借此机会,九位龙子聚在一起嬉戏打闹,谈论家常,只见一位年长的黑龙若有所思地说:“听龙母讲,陆上人间繁荣似景,别有一番风趣。我有心趁假日到人间一游,不知诸位兄弟意下如何?”众龙子一听,异口同声地说:“龙宫生活早就过厌烦了,兄长之言正合我们的心愿。”于是,说说笑笑一起来到龙宫向东海龙王请命。老龙王今天特别高兴,加之酒兴大作,便随口应道:“可以答应你们的请求,但有两条要孩儿记下:这一,到了人间,只可造福人间,不可造孽;这二,速去速回,不可贪恋红尘。”九位龙子一听,个个欣喜若狂,呼啦一声跪在地上,齐声呼道:“多谢父王恩准。”次日一大早,九位龙子告别龙父龙母,便雷鸣电闪地腾空而起。不知不觉来到了亿万神洲,来到了炎黄圣地,浏览了碧瓦辉煌的城廓,俯瞰了一望无际的庄园,一个个无不为目不暇接地壮丽山河和繁华胜境所陶醉。可是,当来到巍巍峨峨的太行山上,来到位居上党盆地的襄垣境内时,却看到的是千村薜荔,万户萧疏,一片荒凉景象。于是,它们按下云头,飘飘落地,在县城西南方向选择一块藏龙卧虎之地栖息下来,想看一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它们摇身一变成了九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来到了漳河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但只见,这个百户人家的村庄,家家门落锁,户户无炊烟,心里更觉凄凉。这时候,从迎面走来一位颤颤抖抖,骨瘦如柴的老人,它们赶忙上前躬身问道:“老大爷,请问这村子里的人都到那里去了,鸡不叫,狗不咬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老人长叹一声道:“唉,水龙王不长眼啊,三年了竟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地里的庄稼颗粒未收,老百姓吃什么?这不,走西口的走西口,闯关东的闯关东,都到外边逃荒去了。留下我这把老骨头,恐怕也活不上几天了。”众龙子听了,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它们心事重重地回到驻地,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我们真是久居龙宫地,不知民间苦啊”;有的说:“临走的时候,父王吩咐要造福于民,我们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有的说:“咱其它本事没有,而耕云播雨却不在话下,我们何不下几场雨,解救生灵于涂炭呢。”最后还是由黑龙拍扳:“好,就这么办!”
当真,当天晚上,晴空一声雷,下来了瓢泼大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逃荒在外的百姓听说家乡下了透雨,一个个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纷纷赶回家园,争分夺秒养种,出现了灾年变丰年的可喜景象,老百姓又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九位龙子心里一高兴,竟忘了龙王速去速回的嘱咐,在这里住了一天又一天,呆了一年又一年。闷了,到宝峰寺游山玩景;渴了,到漳河里击浪戏水,饱尝着人间的乐趣。
有一年南蛮北侵,率兵来到了漳河岸边,来到了九龙隐居的大山附近。其中有一位会看风水的蛮子,看了山势惊叹不止,摇头晃脑地说:“了不起,了不起,这里的风水太厉害了,这块宝地上将要出九个真龙天子。”领兵的头子听了也很吃惊,挥着长茅恶狠狠地说“这还了得,你一定想办法给破了它。”风水先生说:“破也不难,请将军给我找几个石匠来。”领兵的头子当即抓来十几个石匠,按照风水先生的安排,在漳河北面的悬崖峭壁上,凿了八九七十二个小洞,在小洞里点起了七十二盏狗油灯,每天晚上灯火不息,整整点了七七四十九天,一时间,漳河岸上狼烟流滚滚,臭气逼人。这时候,九位龙子只觉得头晕目弦,心烦意乱,浑身疼痛难忍。涉事较深的黑龙,知道这是南蛮妖人在作崇,急忙召来众龙子说:“看来这地方不可久留了,再呆下去我们就有烤死的危险,还是赶快走吧。”当天傍晚,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雷,把百姓家的窗户纸都震破了,九位龙子腾空而起。速速远离了漳河岸边。由于走了仓促,又是晚间行动,一位小龙迷了路径,本应往北,他却往南。亏了黑龙东寻西觅,才从淤泥河附近的一个小桥下把它找了回来。
九位龙子一路北行,来到了仙堂山上空。按下去头一年,“好个去处!”只见,重峦饶风趣,无地不蓬莱,祥云绕松风,紫气高北斗,仙堂山林隐山坳,娲皇宫空悬绝顶,满山奇花异草,处处景色宜人。黑龙转忧为喜地说:“我们能在这里安家落户,也就不枉此行了。”说好便好,它们选择了一个深莫测的岩洞,人不知鬼不觉地住了下来。但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它们又发现这里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众龙子议论纷纷地说:“这地方什么都好,可就是缺水,有刹风景且不必说,对我们这些水生水长的来说,长此下去也受不了。”还是那位年长的黑龙点子多,听了大家的议论胸有成竹地说:“这件事我早已想过了,选一个黄道吉日,我代表大伙返回龙宫,向父王借一点东海水来也就够了。”众龙子听了,连声叫好:“还是兄长高见。”
一天夜里,仙堂山阴云密布,风雨大作,伴随着雷鸣电闪,仙堂寺周围不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听到这非同寻常的响声。听到这非同寻常的响动,寺内的一位老方丈翻身下床,借着电光抬头一年,只见有九条金龙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地穿来穿去,忙个不停。然后,便陆陆续续地向寺院南面的深岩大洞隐去。霎时间,奇迹出现了,只见寺内五泉涌流,股股清泉直泻而下。老方丈被这一神奇的动人场面惊呆了,双手合十,朝着洞口的方向默默念道:“阿弥陀佛,善哉!”
第二天,九龙戏水,造福于民的喜讯不胫而走,传遍了千家万户,传遍了上党大地,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了仙堂山上,来到了九龙蟠踞的洞口,观瞻胜景,焚香还愿,感谢九位龙子的大恩大德。打那以后,每遇旱年,人们就斋戒三天到洞口向九龙祈雨,无不灵验。
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九龙频降甘露、普救众生的业迹,把九位龙子访问旱情的村子叫做九龙,把小龙出逃避难的地方叫做藏龙(后改称常隆),把九龙定居仙堂山的岩洞叫做九龙洞。至于是什么时候又将九龙洞改称黑龙洞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马和尚”的由来
在长治县五龙山一带,有一个“马和尚”的传说。相传,五龙山松树和其它山上的松树不一样。五龙山松树直捋捋的钻天钻天高,都是扭丝往上长,棵棵都是栋梁材,树冠全是尖尖塔,没有一棵平顶松。三镇二十八村都把五龙松叫“神树”,没有一个人敢偷砍偷伐。可是,到了北宋嘉佑年间,黄梅寺一个和尚准备还俗,生了奸心,以修路为名,伐得几株大松树,卖得一些银两,在五龙山附近的一个村庄置办庄田娶老婆。正当洞房花烛夜时,他突然暴病身亡。新娘子将他葬埋后,招赘新郎倌重新过日子。第二年春天,这户人家的一匹母马产下一头小马驹,小马驹忽作人言,说自己生前是黄梅寺内还俗和尚,因偷伐松树被罚作牲畜以赎罪过,恳求主人把他施舍到黄梅寺终年拉磨碾面,赎罪还债。那马成年累月拉磨,转啊转啊,人们都称它“马和尚”。此人出生何地,难以说清。但古《长治县志》确有记载。
曹操太行征高干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率领大军攻取战略要地上党郡治壶关城。曹操围壶关时,因长途跋涉,急于速决,曾下令把固守城池的袁绍之将卒“城破皆坑之”。后冷静思考后,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便收回成命,放天东门,使守城将卒突围弃城而去,曹操没费吹灰之力便获其城。
建安十年(205年)十月曹操李典、乐进、张燕攻打并州、高干守住天险壶关口,曹军久攻不克。第二年正月,曹操亲自前往攻之,高干据关难击,曹便如集众将共谋破干之计。荀攸说:“若破干,须用诈降计方可。”曹操分析了当时的情况,高干凭借天险和坚固的关城,攻坚不易;况且自己是长途跋涉,将士疲惫,粮草缺乏,不宜久战。诈降高干,见了高干听后佯说:“曹新到,可乘其军心未定,今夜劫寨,某可当先。”高干听后大喜,从其言。是夜干亲引万余军前去劫寨。将至曹寨,突然背后喊声大震,伏兵四起。此时高干方知中计,急回关时,乐进、李曲已夺下了关。高干无奈夺路逃跑,后被王琰所杀,其人头也被王琰献予曹操。
曹操两次攻克的壶关,并非一地,前者指的是壶关县城。古代的壶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其辖地包括长治。早在东汉末年,上党郡治就置于壶关。当时的上党郡辖域相当于今和顺、可榆社县以南、沁水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袁绍得并州后,曾派重兵镇守上党。曹操即得冀州,自然要夺取上党这块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才有建安七年围壶关之举。曹操曾作乐府诗曰:“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羊肠坂就在壶关县境内。
李隆基发迹潞州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第一次来到潞州(今长治市)。景龙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长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在潞州时,多方延揽人才,收取民心,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理政之余,还修造了一所宏丽的府第,后面建有“德风亭”(旧址在今长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辇道接“盾花梳洗楼”(旧名游岭,即今牛岭)。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这里赏景赋诗、评论国事。谈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绩,他往往仰天长叹,似有无限感慨;谈到当时秉政的中宗、韦后,他不过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顾。而当大家谈到各自的抱负时,他却静静地听着,不置一辞。大家问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处,他离席起舞,吟唱起汉高祖的《大风歌》,大家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由于他风雅博学,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有识之士都乐于归附。李隆基选拔人才,能够不拘一格。如后来封为霍国公的王抟仲,“本高丽人”,父亲犯罪,没有官奴,只因“性识明悟”,他就引为心腹,让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后来封为成纪侯的李宜德,为人家奴而“矫捷善骑射”,他就“以钱五万买之”。同时暗中蓄积武力,伺图展露身手。景龙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带着精锐将士卸任回长安,就让毛仲、宜德二人“挟弓矢为翼”,后来,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诛韦后及其党羽,拥立他的父亲睿宗,为他不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参加了诛除韦后的行动。王毛仲则参加了陈镇压太平主谋乱的行动,为李隆基当皇帝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三年后,李隆基即帝位,开创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盛世”。
朱温称帝后,派兵10万向潞州杀来,潞州守将李嗣昭紧闭城关,固守不出。梁军久攻不下,便在潞州城下(今郊区南、北寨)筑长城,状如蚰蜒,内防冲突,外拒援兵,谓之夹寨。双方相持一年有余。这一年李克用沉疴不起,临终时将大权交于其子李存勖,并嘱其三件事:一解潞州之围,二灭梁报仇,三复唐宗社。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晋王。梁军以李克用新丧、李存勖新立而放松戒备。李存勖亲率周德威及大军从太原出发,疾驰6日抵达黄碾(今郊区黄碾镇),来到三垂冈下。李存勖想起当年其父在此鼓瑟饮酒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遂伏兵三垂冈,而梁军对此却毫无察觉。
第二天清晨,适逢天降大雾,李存勖指挥大军一鼓作气,直捣梁之夹寨,梁军尚在梦中,仓促中不及应战,被晋军杀得大败,死伤逾千,马匹器械遗弃无数。从此,李存勖与后梁朱温隔河(黄河)相望,成对峙之势。
开平五年(911年),李存勖大败朱温于河北高邑,并逐步占领河北,同光元年(923年),灭后梁,即帝位,国号唐,史称后唐庄宗。
长乐急袭战
1938年4月4日,日军以第一O八师团为主力,出动兵力3万余人,分九路向我晋乐南抗日根据地分进合击,企图消灭我八路军主力,史称“第一次九路围攻”。
4月13日,敌一O八师团第一一七联队进攻榆社,后因榆社已成一座空城,敌又受我军第三八六旅顽强截击,于15日仓皇窜回武乡。我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尾随敌军至武乡,伺机歼敌。是日黄昏,敌军弃武乡城东窜,我军立即紧紧抓住这个战机,决心以突袭手段,将这股日军主力歼灭于浊漳河河谷。
当夜,第一二九师以第七七二团、第六八九团为左纵队,以第七七一团为右纵队,分别沿浊漳河南北两岸对敌实行平行追击,第七六九团为后继部队、第七七一团两路纵队在武乡长乐村河谷将敌后继部队截住。我军迅速占领两岸高地,枪弹、炮弹、手榴急风暴风暴雨般飞向敌军行列,敌军顿时人仰马翻,死伤遍地,车辆、辎重沿河堆积。随后八路军战士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下高地,与展开白刃搏斗,日军被截为数段,如一条垂死长蛇,被困在长乐河谷地带。
已过长乐村敌之主力闻讯大惊,为解救其被困部队,急忙1000集中余人,向八路军左翼纵队发动猛攻。第一二九师师部即令第七七二团十连担任阻击,该连与10倍之敌,激战4小时,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冲锋,终因众寡悬殊,终于夺回了失去的阵地。15时,日军组织第一O五联队千余人由苦米地旅团长自带领,从武乡蟠龙向长乐村增援,我军一二九师第七七二团、第六八九团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冲锋与反冲锋,给敌人以重创。激战至17时,敌又从辽县方向急调1000多人前来增援。根据当时情况,已不能全歼敌人,为巩固即得胜利,第一二九师决定以第七六九团、第六八九团各一部形成游击网,袭扰与迷惑敌人,其余主力主动撤出战斗。长乐之战我军共毙伤日军2200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枝和一批军用物资。第七七二团团长顺成焕同志在撤退时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25岁。
长乐之战,是刘邓首长采用急袭战术置敌于死地的光辉战例。刘伯承曾称赞说“决心迅速正确,夹击与追击配合得当,撤消时战术灵活机动。”这次战斗是粉碎“九路軐攻”时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至此日军九路围攻宣告失败,八路军雄踞太行的局面得以实现。
沁源围困战
1942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沁源,企图使沁源伪化,实现其“山地剿共实验区”的毒辣计划。我沁源抗日军民针锋相对,对日军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他们首先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接着又掀起“抢粮运动”,组织起来,乘夜摸进敌据点将敌人抢劫的粮食运出来。一夜之间,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又发展到“劫敌运动”,不仅夺回敌人抢走的羊、牛和其他财物,而且连敌人的军用物资衣服靴也“劫”,使敌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敌人补给线上到处埋下石雷,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特别是1945年3月的“总围困”中,沁源军民将15000颗地雷、石雷布在城关、交口重封锁起来,炸死敌人940多人。4月11日敌人付出惨重代价后,狼狈逃窜,沁源围困作战中我抗日军民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解救被抓群众1700余人。
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敌进行斗争的范例,当时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和华北各根据地8年抗战史实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是集教育、科研、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副处级建制,直属山西省文物局。位于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过的太行山区山西省武乡县县城。馆址背倚凤凰山,面临漳河水,景色秀丽,交通方便,太焦铁路纵贯县城,榆黄、沁温公路在此交汇。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占地面积180000平方米,馆区主要分为主展区和游览区两大部分。主展区包括八路军简史陈列厅、八路军将帅厅、日军侵华暴行厅;游览区包括八路军游击战术演示厅、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八路雄风碑林、徐向前元帅纪念亭等。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曲径通幽,站在山顶远望,巍峨的太行山层峦迭嶂;俯瞰脚下,清澈的漳河水环绕迂回。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的八路军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战绩辉煌,为纪念这一光辉的历史,70年代末,老区人民就以满腔热情,倡议筹建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并呈送中央领导批示。1979年9月28日邓小平、杨尚昆、浦安修一起审查陈列设计方案时,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要单纯反映领导机关和领导人,要把所有的八路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反击侵略者的壮举都反映进去,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并当场题写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馆名。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该馆的展览指导思想是“全面反映、突出三个重点”,即:全面反映八路军和根据地史实,突出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太行腹心基地。
全馆收藏珍贵历史照片700多张,展出483张,其中反映百团大战的现场照片36张系在全国首次展出。
文物800多件,展出523件,其中红军长征时用的行军锅,外国朋友用的外文打字机等珍品26件,题词厅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题写的馆标和杨尚昆、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秦基伟等40多位中央领导的题词。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通过大量的照片、地图、图表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展示了太行抗日原貌,宣传了八路军的功绩,再现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填补了全国八路军博物馆的空白。
1988年9月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秦基伟和李德生、陈锡联、何正文组成军委代表团重返太行,参加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馆剪彩仪式。开馆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各界人士瞻仰八路军丰功伟绩,怀先烈创业艰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位于黎城北部45公里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厂将榆社韩庄修械所迁到黄崖洞水窑山进行扩建。半年后发展成700多人的兵工厂。生产步枪、刺刀、掷弹筒、五零炮等各类武器和弹药,年生产量可装备16个团,成为华北抗日军调集5000余兵力,大举进犯黄崖洞兵工厂。
守备兵工厂的八路军总特务团和当地民兵密切配合,在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政委郭林祥的指挥下,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歼敌千余,胜利地保卫了兵工厂。1942年9月,为纪念在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水窑山中修建了一座烈士公墓并建起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碑文上刻着43位烈士的英名和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撰写的碑文。1971年又修建了“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1985年省、地、县三级政府对黄崖洞进行大规模的修整,修复了兵工厂厂房,新建了牌楼、纪念塔、展览馆、镇倭塔及一些风景建筑。牌楼雄伟壮观,正中是原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黄崖洞”三个遒劲的金色大字。纪念塔正面工笔隶刻“黄崖洞殉国烈士永垂不朽”。
展览馆收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实物。展览馆前依次竖立了14块石碑,分别刻写着薄一波、李雪峰、陈志坚、欧致富等领导人的题词。1991年山西省国防工办在兵工厂旧址处建造了一座军工亭,共青团山西省委在陵园入口处树起一座水泥质红色火炬,将此列为全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黎城四桥
分别位于黎城县的柏峪乡柏峪村与上遥镇上遥村等地。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旱情严重。中共太行区党委积极组织全区军民开展“生产自救,抗灾度荒”运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指战员和涉县、黎城人民共同兴建了漳南、漳北两条水渠,总长47华里,引漳河之水,浇灌沿途土地4000多亩。1943年7月,当地军民将两条渠上的四座石桥分别命名为“小平桥”、“伯承桥”、“秀峰桥”和“省贤桥”。
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命名的桥高14.6米,宽3米,跨度长7米;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命名的桥高8米,宽3米,跨度长3.5米;以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和修渠中牺牲的东社村民工程省贤命名的两座桥都横跨在两条渠上。至今,这四座桥仍完好无损。在“小平桥”南的五仙山下还建有纪念亭,亭内石碑上刻有杨秀峰,薄一波、戎子和等领导人的题词:“自力更生,抗旱度荒”;“群策群力,人定胜天”;“创造丰衣足食的生活”。今天,这4座桥已成为向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
位于武乡县城东35公里的山区。1939年10月11日,八路军总部从砖壁进驻王家峪,1940年10月5日返迁砖壁,共驻360天。总部在王家峪期间,司令部借住在张昌绪家院内。朱德总司令住东房,彭德怀副总司令住西房,左权副总参谋长住南房。朱、彭指挥根据地广大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进一步巩固了太行抗日根据地。1961年3月4日,王家峪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对外开放,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北高庙烈士陵园
位于长子县城北关。1945年8月,阎锡山军入侵长子之后,北高庙便成为其据守长子的据点。同年9月,上党战役打响后,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指挥解放长子城战斗中,把夺取北高庙作为攻克长子城的关健。战斗打响后,阎军凭借北高庙这一有利地形负隅顽抗,致使担任主攻任务的八路军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连续4次冲锋受挫,数十名战士在这里英勇献身。之后,第七七二团改变战术,昨夜迂回守敌侧背,乘敌疲惫睡觉之时摸上山顶将阎锡军全歼,有力地支援了登城的各兄弟部队,使长子县城获得解放。
为了缅怀先烈,中共长子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46年元月在这里兴建了长子县烈士陵园。陵园主要建筑以其地势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建有陈列室和纪念亭,在苍松翠柏中安葬着烈士的忠骨。上层筑有烈士塔,塔高9米,六角形,斗拱飞檐,描梁雕柱。塔内竖石碑16座,分别记载着全县500余名死难烈士的姓名及生平。原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在烈士碑上亲书了“一切为着人民利益的精神不死”13个苍劲大字。1986年,陵园经扩建整修后,更加庄严肃穆。
全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