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3日,粟裕指挥4个纵队围困新泰,准备打11师,因王敬久兵团迅速来援,我军不能速战取胜,即主动撤围。泰蒙战役因此而结束。
陈毅、粟裕为寻找合适的战机,于5月3日向中央军委请示:鲁中敌人集中,不好打,准备分兵让第1、第6纵队进入鲁南敌后,第7纵队进入苏北敌后,以扯散敌人重点进攻的兵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显示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5月4日、6日,中央军委接连发出指示,要求华东野战军:“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机会歼敌。你们后方移至胶东、渤海、胶济线以南广大地区均可诱敌深入,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敌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唯第一、要有极大忍耐心;第二、要掌握最大兵力;第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第52页)“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鉴于青驼寺教训,尤不宜分兵,不但1.6两纵不宜过早分出,即7纵亦似宜暂留滨海地区一个月左右,作为钳制之用,一个月后看情形再行南下。因此,五六两月你们除以7纵位于滨海外,其余全部似宜集中莱芜、沂水地区休整待机,待敌前进或发生别的变化,然后相机歼击。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两种可能性,例如调动敌人,可能被调动,亦可能不被调动,可能大部被调动,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调动。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
中央军委在介绍了西北解放军在陕北歼灭胡宗南部的经验之后强调说:“所不同的山东地区较狭,你们兵力甚大,转动不易,自应因地制宜,一切望按情况决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第58~59页)这两份电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
华东野战军据此重新决定:野战军主力后退一步,集结于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放开正面,让国民党军大胆前进,以便创造战机,待机歼灭;第1、第7纵队暂停南下,以免分散兵力和过早地惊动敌人;已经南下的第6纵队隐蔽于鲁南,待机配合主力作战。
华野的耐心等待,使敌情终于发生了变化。
国民党国南线、西线部队在新泰、蒙阴会合后,不见我军主力去向,蒋介石和陈诚认为我军“攻势疲惫”,已向淄川、南麻、坦埠等地退却。于是命令汤恩伯的第1兵团向坦埠地区大举进攻。
汤恩伯于5月10日下午发布命令:“共军主力退据莒县、沂水、坦埠、淄博等地区”,“国军决跟踪进剿,进出于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之线”。以第1兵团进占坦埠、沂水一线;以第2兵团向博山、张庄方向进攻;以第3兵团集结于新泰、蒙阴地区,待第1、第2兵团攻势得逞后,协力向东发展进攻,企图在鲁中山区围歼华东野战军。中央社还发出电讯宣称:“北上国军9日晨进抵蒙阴要塞雁翔关一带地区,对集中莱芜之共军主力,即将展开决定性的歼灭战。”(《中央日报》,1947年5月10日)
这时,担任右路进攻的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更是忘乎所以,改变了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不待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主,以整编第25、第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于11日自蒙阴东南的垛庄东西地区北进,限“文日(12日)攻略坦埠”,企图乘隙占领沂水至蒙阴的公路;以已划归该兵团指挥的第7军和整编第48师主力自汤头、葛沟地区向沂水方向推进,掩护整编第74师的右翼;以整编第65师位于蒙阴,待机东进。
华野苦心等待的歼敌战机终于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