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贵波
罗贵波(1907—1995),江西省南康县人,我党早期的外交家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原老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
罗贵波于1926年4月参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组织领导了南康潭口农民武装暴动、安远县农民武装暴动、赣县农民武装暴动。他曾担任红军22军第三纵队政委,红军35军政委和中共赣南行委委员。1930年1月,他率红35军和赣南部分县党组织果断平息了分裂党、分裂红军、反对毛泽东的“信丰事件”。后率部在赣南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红军第一、二次反“围剿”战斗。在红军长征中,他任中央红军干部团三营政委、红军上级干部队队长兼政委、红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他率部担负中央领导机关及遵义会议的警卫任务;率领先遣部队完成了抢渡金沙江绞平渡口和抢占江对岸敌军江防阵地的任务,并参加了攻占通安洲的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贵波先后担任晋西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长、统战部长,八路军120师民运部部长,358旅(新)政委,晋西新军政委,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领导八分区军民坚持对敌斗争,挫败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罗贵波历任中共吕梁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中共晋中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太原警备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政委。他率部先后参加了汾孝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驻越共中央联络代表、中国驻越南顾问团团长,中国驻越南首任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部党委副书记等职。党的11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任山西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在党的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罗贵波同志是党的第7次、第8次、第12次、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并是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他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罗贵波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增进中越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孟春莲
孟春莲(1883—1948),太原北郊区中涧河乡柏杨树村人。是山西最早的女共产党员。
孟春莲年轻时嫁到太原庙前街一姓宋的商人家。丈夫早逝,她带着两个儿子度日。大儿子宋熹,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回太原,曾任中共太原地委组织部长。后调往上海,于1927年在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暴动时被反动派杀害。
在大儿子宋熹的影响下,孟春莲携其二子宋二货毅然投身革命。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搞党的地下交通和掩护省委机关的工作。从1927~1931年间,她掩护省委几任书记,保管党的文件,传递消息,并给同志们洗衣做饭.被大家尊称为“宋大娘”。1931年9月,因叛徒告密,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孟春莲被捕入狱达四年之久。刑满释放后,因特务监视不能出来活动,只好退居柏杨树娘家。由于身体在狱中遭到摧残,经常闹病,于1949年1月太原解放前夕去世,终年65岁。
3.刘墉如
刘墉如(1905—1972),中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到太原成成中学任教,1932年任该校训育主任、教务主任。1933年1月,太原成成中学抗日反帝同盟会遭到破坏,校长武新宇被迫出走,反动当局派段丽卿为代理校长。刘墉如受党的指示,发动师生赶走了段丽卿,临时负责维持校务。1933年12月,经校董事会选举,刘墉如正式担任校长。抗战爆发后,该校师生奋起组建抗日游击队,刘墉如任队长。后来,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四支队,于1938年8月奉命北上大青山,他留晋西北工作。1939年曾一度归队到大青山,1940年4月又调回晋西北,任三专署专员、雁门行署主任等职。全国解放后,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财政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4.杨秀山
杨秀山(1914—),湖北洪湖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团政委、师副政委,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0师骑兵营政委,三五八旅四团、七团政委。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1943年他一直率部驻守在吕梁山娄烦一带根据地,并兼任过中共静乐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6月米峪镇战斗,他率四团担负主攻任务,同七一六团和二支队一起,全歼日军村上大队700多人,立下了卓著的战功。1942年10月刘少奇回延安途经娄烦地区,他率七团顺利完成了护送任务。他领导娄烦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种地,创建炸弹厂,一面生产,一面打仗,终于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迎来了胜利。建国后,他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后勤学院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1985年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5.高永祥
高永祥(1912—1945),甘肃灵台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五军团任排长、连长等职,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战爆发后,奉命来到山西太原,在战动总会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军事教官。同年11月,被派到太原县,同该县牺盟会特派员慕湘一起,发动群众组建太原县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高永祥任队长。后来,太原县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二支队,不久又改编为山西保安第二区一支队二营,高永祥随队先后担任支队长、营长。1940年7月,为暂一师三十六团团长,1945年7月在神池县横山村战斗中牺牲。
6.慕湘
慕湘(1916—1988),山东蓬莱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山西牺盟会。抗日战争期间,任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太原县游击队政治主任,后来太原县游击队两次改编,慕湘随队任支队政治主任、营教导员。解放战争期间,慕湘任绥蒙军区陶集支队政委、23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解放后,任23兵团副政委、政委、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慕湘著有长篇小说《晋阳秋》、《满山红》、《汾水寒》,并与吕文幸合作校点出版了刘大鹏遗著《晋祠志》。
7.李宝森
李宝森(1911—1989),曾用名李宝生,清徐县北程村人,后定居于鹅池村。1930年在太谷铭贤中学读书期间,因参与反对校方奴化教育的学潮,被当局逼离该校,转到太原新民中学,后考入山西大学。他积极参加“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组织,数次被阎政权所通缉,1933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李世昌,任中共中央局交通,往返于上海太原之间,为中央局和山西省委传递文件。1934年调河北省委任交通局长兼组织部干事,1935年又任中共北方局交通科长。他经常与国民党特务周旋,多次为保卫党的负责干部、传递党的机密文件尽心尽力,从未发生任何差错和问题。1936年,刘少奇同志主持北方局工作后,派李宝森回山西任山西省工委书记,配合薄一波同志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组建牺盟会,参加牺盟会举办的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和军政训练班工作,为抗日培训骨干。不久党组织根据需要派李宝森深入阎锡山举办的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做兵运工作,直接负责管理教八、教九两个团,负责地方党的工作。在军官教导团中,他发动、组织青年军官、有血性士兵、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党组织,壮大党的力量。扩充了抗日队伍。
1937年冬,日军侵占太原,李宝森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官兵、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转移到晋西北兴县。1938年春,他所率领的全部人员编入决死四纵队,李宝森任纵队党委书记,并兼管兴、临两县地方党的工作。1938年10月,组建抗日地方武装,李宝森出任游击六团团长。1939年春,李宝森率六团全体指战员与另一个团配合,回到晋中平川活动。4月25日,在清源县北社村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歼灭日军200余人。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抗日军民志气。
1941年党调李宝森回延安学习,1942年整风运动中,组织上第一个就给他做了“党的好干部”结论。1943年在延安“抢救失足分子运动”中,因受“左”的影响,李宝森被错误地定为“叛徒”、“特务”,关押一年又三个月(1957年彻底平反)。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宝森调回晋西北,但一直未分配工作,直到1949年组建省水利局时,才出任省水利局副局长。1951年,李宝森调到河北省峰峰矿任二矿矿长,不久调平顶山矿务局任第一副局长。1958年,调广西省煤炭工业局任副局长,直到1972年离休。
8.李延年
李延年(1913—1942),又名李石清,清徐县高花乡南尹村人。自幼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即任教,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在校主办进步刊物《学生新闻》,从事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后考入新民中学,继续从事学生运动。1932年加入“左联”、“社联”,曾集资14块银洋买了一台油印机,翻印进步刊物,传播革命理论,并在家乡办起有50名教师参加的进步组织“耕心斋读书社”。组织了徐沟地区的“社联”小组和支部。1933年春,参加“反帝大同盟”。当年12月,经李宝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山西省“社联”执委、党团书记及武装自卫队党团书记。1935年后长期患病,先后在北京、延安等地治疗。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太行区工作,1942年春,于左权县下口村病故。
9.周洪涛
周洪涛(1911—1940),原名崇义,西安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调山西抗日前线,任决死纵队教官、民运工作团副团长,1939年12月,任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40年6月8日,周洪涛奉命回晋绥八地委汇报工作,途经古交上石沙村时同日军遭遇,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10.齐世铭
齐世铭(1894—1953),太原北郊区小返乡窑头村人。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二。少年时父母双亡。16岁到煤矿做工。他大哥齐世履是大革命时期的激进青年。齐世铭受大哥的影响,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于1934年由地下党员赵传林、任贵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因赵、任离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齐世铭于1937年11月组织当地矿工和农民奋起抗日,拉起了一支队伍,并逐步发展到500多人,称为“东山抗日游击队”,自任大队长。他带领部队经常打击或收编阎军小股散兵,袭击日伪政府、警察所和日伪军,威震太原东山,人称其部队为“齐二老虎”部队。阎锡山当局和日伪方面都妄图收买齐世铭,但均未得逞。当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进到阳曲一带后,齐世铭立即派其侄子前往与八路军联系,毅然加入革命队伍,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8年3月,齐世铭由七一四团政委张世良和潘选才介绍,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其部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七一四团东山抗日独立营,齐世铭任营长。在党的领导下,齐世铭营随即于当月搞了闻名太原城的诈降事件,歼灭日伪军20多人,击毙日军山西省特务部长吉野和伪警察局长吴小能。此后,齐世铭奉命回到分区,历任分区供给部副部长、副处长、副主任、处长等职。1953年12月于北京病故,终年59岁,葬于八宝山公墓。
11.张重民
张重民(1910—1947),化名刘英,榆次县东长凝村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前,先后在太原国民师范、山西大学、绥远国民党军队,搞学运、兵运工作。1938年任神池县委书记,后调任文交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1月,调晋绥八地委宣传部、组织部工作。
抗战胜利后,张重民任清源县委书记,领导地方武装力量,坚持在边山或深入到河东清二区,开展对敌斗争和锄奸反霸工作。1946年春张重民带领县、区主要干部,公开活动在清二区的西谷、孟封一带,配合八分区十五团,同阎锡山清源县反动政权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5月,阎锡山调动了3个师的兵力,配合各县保安团,向我太三区、清二区、徐西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八分区十五团主力奉命战略转移。张重民带领县委、县政府和清二区的干部,仍坚持在孟封一带,同敌人周旋。不幸于当月26日晚,在“小东社事件”中被敌抓去,1947年3月在太原惨遭杀害,年仅37岁。
12.石玉
石玉(1918—1976),又名张芝俊,陕西绥德人,1935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由中共静乐中心县委派往阳(曲)西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任中共阳(曲)西县工委书记。1939年1月,调中共静乐地委任巡视员和组织干事。1941年4月,被第二次派往阳(曲)西县,任中共阳(曲)西县委书记。1942年12月,调晋绥党校学习,离开阳曲。
石玉是阳(曲)西县党的第一任书记,是阳(曲)西县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他在阳(曲)西县两年的革命斗争中,不辞劳苦,不避艰险,领导阳曲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石玉调离阳曲后,历任中共交西县委书记、中共太原县委书记、中共晋中二地委组织部长。后来随军南下,任湖南省委组织部处长、湖北长江航运管理局政治部主任、武汉市合金钢厂党委书记、交通部船舶设计院院长等职。
13.康永和
康永和(1915—),古交市木瓜会村人。1935年在太原并州中学求学期间,与进步同学组织“呼声社”、“太原健风社”,出刊《赤色呼声》、《健风》等刊物,积极传播革命思想。1936年春,参加“赤色讨蒋抗日救国会”(党的外围组织),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奉命到太原毛织厂开展工人运动,担任毛织厂党支部组织委员。他创办工人夜校,启发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领导工人同资本家做斗争,深受工人的拥护。
1937年春,调任中共太原市工人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随后又任中共太原市委组织部长。
1937年9月18日,康永和遵照党的指示,在太原组织产业工人近万人集会游行,要求阎锡山武装工人,抗日救亡,并于当日成立了省工会,康永和被选为省工会主任。在牺盟总会和省工会的组织领导下,很快筹建了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简称工卫队,不久发展为旅,康永和先后担任工卫旅政治部副主任、党委书记等职。1940年10月,他到延安军政学院学习,后任中央高级党校二部秘书科长,抗大七分校政治部主任,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1945年后历任中共太原工委书记、晋绥八地委委员、城工部长,全国总工会执委、候补常委。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康永和任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工业工作委员会书记,省、市工会主席,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主任。1951年,任华北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同时担任世界工联国际农林工会主席,1955年任全国第一机械工会主席。1957年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担任了世界工联书记处书记,常驻布拉格。1962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工联六次劳动大会,同国际霸权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1964年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1976年任国家劳动总局局长。1979年后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劳动学会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运动研究会理事长等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五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第六届委员,党的十二大代表。
14.肖靖
肖靖(1916—1964),曾用名徐树华、徐柏森、徐迈伦。吉林省双阳县人。
1932年就读于双阳县模范小学,“九一八”事变后,随同东北逃亡难民进入关内,先到北平,几经辗转,入中山中学高中部学习。他积极参加北平“一二九”运动,被选为学生代表,参与学联活动,期间因坏人告密被捕,经东北同学营救出狱。出狱后做民先队街道工作。1936年6月,肖靖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入秘密工作,任北平东北特委书记,民先队区队长等职。1937年秋,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西北抗日前线,开辟清太徐地区工作。1938年春至1945年,肖靖历任中共清太徐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县动委会主任,八地委军事部长,武工队长,游击队大队长,团、支队政委等职。
肖靖到清太徐后,面对的正是日本侵略军气焰嚣张、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磨擦的困难局面。一面发动进步力量与顽固派作斗争,同时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与日伪汉奸作殊死斗争。他亲自参与组建和领导了清太徐县大队400余人、七支队千余人的抗日武装,积极发展、组建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他亲自指挥对日伪军战斗百余次。1940年冬,他又组建了249人的游击四大队,自任政委。他率领这支队伍,重创清源县、太原县、徐沟县日伪军,拖住驻地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百团大战”。在这期间,打死打伤日伪军2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余支。他亲自指挥拔除日军草庄头据点,多次负责组织护送我党工作人员安全过境,并亲自护送刘少奇、刘伯承等中央领导人安全通过清太徐地区。
1942年元月,在“小娄峰事件中”,肖靖身负重伤。伤愈后调交东县任县委书记,晋绥八分区一支队政委。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调回清太徐任县委书记。不久调东北工作,任地委书记、支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吉林省总工会副主席、主席、省工业部长、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15.张秉国
张秉国(1913—1939),赵城县好义村人。1935年曾在太原成成中学,后转入省立第一师范求学。1936年11月参加山西牺盟总会举办的村政协助员训练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洪洞县做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2月调回太原,参加了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同年11月,任阳(曲)东县牺盟会特派员,后任孟阳结合地区工委书记、警卫队政委。不幸于1939年2月被敌人杀害,年仅25岁。
16.郭明远
郭明远(1915—1942),又名郭大贵,石楼县西卫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石楼县第三区区委委员,1939年冬到晋西南党校学习。晋西事变后,随军转战晋西北。1941年1月,调任阳(曲)西县委组织部长。1942年12月,在石堂河村被敌人包围,突围中头部受重伤被俘,被敌人严刑拷打致死,年仅27岁。
17.李祥
李祥(1921—1945),原名王钟灵,清徐县南营留村人。1936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为谋生到交城县当店员。1937年抗战爆发,毅然弃商从戎,在八路军彭芝久的带领下,参加了开辟孝义县一区的革命工作。同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晋西事变”后,李祥被调兴县“抗战学院”学习半年。1941年,担任汾阳七区区长。1942年冬,李祥调到离东县,担任县武委会主任兼离(石)岚(县)公路武工队副队长。1945年4月,李祥调回清源县,担任县武委会主任兼武工队队长。1945年12月30日晨,李祥同志为掩护同志们突围,中弹负伤,被阎军残杀,年仅24岁。当年的县委书记张重民亲笔写下了“李祥家住清徐县,他是中共好党员,汾阳离东到清徐,英雄转战整八年。肯吃苦、排万难,坚持抗战在一线”的赞歌来纪念他。
18.杨新
杨新(1915—1974),河津县人。1936年在太原成成中学高中读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任副班长;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宁武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2月,调阳(曲)西县开辟工作,任中共阳(曲)西工委书记;1940年1月,阳(曲)西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任县委书记;1941年8月,调晋西北三专区任静乐中心区抗日联合会主任;1942年3月,改任静乐县委书记;1943年1月,再次担任阳(曲)西县委书记。至1947年夏,到中共晋绥分局党校和中央党校学习。
杨新先后两次在阳(曲)西县担任县委书记的6年多时间里,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加强建党、建政、建军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夏,杨新即以牺牲救国同盟会阳(曲)西县协助员的名义,先后在西峪沟村、胡家峪村和张家山村举办了三期共有150余人参加的村秘书训练班,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1940年至1945年,杨新积极考察和吸收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扩大党的力量,发展基层党组织;5年多时间里,县委从本地干部中提拔区级以上干部19名;提拔副区长和县级机关股长24名。对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他都同样严格要求,一样培养使用,并注意搞好干部之间的团结。正是这些党员和干部,率领广大群众开辟和建设根据地,为抗日伪、打蒋阎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他以“动员归队”(动员脱离部队回家的战士自觉归队,重返前线)为名,陆续向主力部队输送兵员。1940年,领导全县人民积极开展以扩军、做军鞋、献金、献粮为主要内容的“四大动员”,支援主力部队进行抗日战争;大力支持阳(曲)西县第一支地方武装——县工卫队的建立和发展。1941年,县工卫队扩建为阳(曲)西县大队后,他亲任大队政委;1944年10月,阳(曲)西县游击大队和静乐县大队合并组建十八支队时,他又兼任支队政委。1940年以后,每到一村,他都亲自过问民兵工作。正是这些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在开辟、巩固革命根据地和抗日伪、打蒋阎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47年4月古交镇、河口镇解放后,工作重点转向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进行土地改革。杨新先后带领县委机关部分干部到三区温家山村、火山村搞土改试点,指导全县的土改运动。当土改运动进入定成分阶段时,他亲自测算并做出范例供大家参考。凡是他蹲点搞土改的地方,一般没有出现划分阶级成份扩大化和侵犯中农利益的偏差。
1947年,杨新在党校结业后,相继任晋绥边区五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四川剑阁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监察室副主任,干部司司长,第一、三机械工业部机关党委书记,四川绵阳地委副书记、西昌地委第一书记,中央第五机械工业部政工组长等职务。“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积劳成疾,于1974年2月逝世,享年59岁。
19.李奎年
李奎年(1915—1989),曾用名林毅,太原南郊区北格镇代家堡人,1935年并州高级中学毕业,1936年10月参加革命,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太原抗日牺盟会工作员,决死二纵队连长、指导员、民运科长、教导员,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洪赵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于1946年赴晋绥分局党校学习,1948年任临汾土改工作团分团长。
1949年,随军南下开辟新区,先后任四川省金堂县县委书记、县长,绵阳专署副专员,重庆市西南煤矿基建局局长,煤炭部干部学校副书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党委书记,天津六0五所副所长,华北卫生研究所党委书记等职,1978~1983年5月任山西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1985年10月离职休养。
20.马必生
马必生(1920—1941),原名马敬修,清徐县马家庄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支队三大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任太行榆太独立营路西便衣队队长,活动在榆次、太谷、徐沟、太原之间。同年12月,带领战士深入日军大常据点,为民除去聚集在那里的汉奸、特务、叛徒11人,使日伪闻风丧胆。1941年初,任太行二分区榆太独立营营长,同年秋,他带领几位战士偷袭范村据点,全歼日伪军数十人。战斗结束后,撤往蒲次村,拂晓被日伪军包围,为掩护战士突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1岁。
21.张文选
张文选(1921—1941),又名张振新,宁武县马头山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8月,被分配到阳(曲)西县牺盟分会工作。协助分会举办村秘书培训班,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同年底至翌年初,他在曹坪一带领导自卫队和群众参加反顽固斗争,配合主力部队打垮阎军暂编二旅第六连。
阳(曲)西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他任中共阳(曲)西县四区区委书记,积极开展扩兵、做军鞋、献金、献粮四大动员活动,仅一个多月即动员自卫队60余人参军,并敦促10余家富户出粮、出钱,支援抗日。1940年3月,日军在草庄头扎下据点,使大川多数村庄沦为敌占区。面对险恶的形势,他带领工作人员夜访群众,宣传抗日,开展反维持斗争。4月,大川改划交城七区,他任七区区委书记。在大川西梁张家山和胡家峪一带坚持对敌斗争,亲自培养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加强了村政权和民兵建设。
1941年9月9日夜,他和区青联主席苏锋在张家山主持召开青工会议,突然被驻古交镇敌军包围。苏锋当场牺牲,他被俘至古交镇。敌人施尽金钱利诱和严刑拷打等手段,企图迫使他供出党的秘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年仅20岁。
22.崔一生
崔一生(1912—1942),曾用名何大方,离石县城关镇马茂村人,山东大学毕业。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任晋绥边区三地委组织部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三地委和三专署机关驻娄烦地区,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斗争。崔一生平易近人,关心和爱护人民群众,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不幸在1942年2月“水峪事件”中壮烈牺牲。
23.刘谦
刘谦(1917—),又名王俊明?阳曲县杨兴乡杨兴村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中共阳(曲)东县工委宣传部长,1939年9月任县工委书记。1940年1月,中共阳(曲)东县委成立,刘谦任县委书记,1942年1月调晋察冀党校学习。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由于根据地缩小、斗争形势险恶,边区党委决定,将阳(曲)东县同孟县西部地区合并为孟阳县。1943年1月,刘谦任中共阳(曲)东中心区委书记,1944年2月,阳(曲)东县恢复,刘谦继任县委书记,1945年8月,改任县长。
刘谦是阳曲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是阳曲县第一个基层支部即石坡头村党支部的创建人,是抗日战争时期阳(曲)东县党的主要领导人。
抗战胜利后,刘谦调离阳曲,历任南阳地委宣传部长、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华北局副秘书长、天津市国防工办主任、天津市顾委委员等职。
24.李振江
李振江(1919—),山东邹平县人。1936年参加民先队,1937年到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晋察冀边区二地委工作,1942年2月任中共阳东县委书记。
当时日军连续推行“强化治安”,斗争形势非常险恶。为了打开局面,李振江一上任就紧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武装斗争、加强锄奸反霸工作。接着派得力干部深入铁路以西,开辟了一百多个村庄的抗日工作,建立了第六区;组织武工队深入敌区,惩办了一批罪大恶极的铁杆汉奸;领导民兵伏击敌人的运输队,并用反间计将叛徒张力励除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鼓舞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斗志。
1942年9月24日凌晨,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包围了李振江的住地——半崖上的一个土窑洞。当时李振江正在病中,坚持战斗一天,眼看突围无望,就抱定宁死也不向敌人投降的决心,向自己头部开了枪,倒在血泊之中……我游击队闻讯赶到,两面夹攻,日伪军仓惶撤走,李振江被立即送往后方医院抢救。李振江伤好后,又于1943年1月继续担任了中共阳(曲)东县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李振江随军南下,历任湖北省委组织部科长、武汉市委组织部长、武汉钢铁公司党委书记、黄石市市委书记,后来任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第一书记、吉林省顾委常委等职。
25.赵希敏
赵希敏(1913—1984),汾西县邢拨村人。1937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1946年5月任阳(曲)西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阳(曲)西县是晋绥根据地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希敏接任县长时,正值根据地初创时期。他克服斗争环境恶劣、物质条件极差等诸多困难,在县政府原有民政、财政两科和公安局的基础上,增设了教育、建设、司法三科,并逐步建立健全了贸易、金融、税收、交通等机构;同时多方延揽革命志士,大力培养提拔行政干部,充实县区两级政府的干部力量;随着反“扫荡”、挤敌人等工作的开展,各村的抗日村公所也都普遍建立起来,为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面对阳(曲)西县生产落后、日伪封锁、物资奇缺、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的严重局面,希敏带领县、区、村三级干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牧业生产和纺线、织布、采煤、烧硫磺等工副业生产,努力增加收入;积极开展贸易工作,改善供给;并与县、区干部一起动手,开荒地,搞副业,尽量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公粮征收、各种税收、摊款征收、军鞋摊派等制度,狠抓了粮秣征收和财政收入。从1941~1945年,每年大约征收公粮280万斤,军鞋近万双;1943年以后,每年的财政收入折合银洋3.5万~4万元,不仅保证了全县党政军和驻地部队的供应,还部分上缴或支援兄弟县,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敏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热情地与非党干部合作共事,鼓励他们大胆工作;重视团结使用知识分子。当时县政府5个科中,就有2个科的科长是非党干部,在县、区两级干部中,非党知识分子就有20余人。他十分注意争取当地上层人士,使之同情和支持抗日救国,还推荐八、九位有社会影响的知名人士担任县议员,不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946年6月,希敏调离阳(曲)西县。先后担任晋绥边区第八专署民政科长、蒲县县长、隰县县长、第九专署副专员、甘肃武都地区专员。新中国成立以后,相继担任白银市805厂筹建主任、四川泸州市255厂厂长和党委书记、辽阳375厂党委书记、陕西户县845厂党委书记和顾问等职。
26.韩桂珍
韩桂珍(1919—1942),又名高莹,定襄县南关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革命,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初,调任阳(曲)东县妇救会主任,是年阴历2月初九晚上,韩桂珍在连巅村召开村干部会议,因叛徒告密,被敌人抓捕。遭严刑拷打,百般凌侮,但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扔在水窖中活活淹死,年仅23岁。
27.马乐清
马乐清(1916—1982),阳高县安家皂村人。1937年5月,考入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七七”事变后,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四团。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决死二纵队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清太徐游击四大队副政委、清太徐支队参谋长、晋绥八分区十七支队参谋长、清太徐武工队队长。
1944年12月,马乐清率领一个连奇袭小店老爷庙敌据点,全歼伪军1个中队。1945年1月,指挥拔除乔武敌据点战斗,歼灭伪军百余人。2月,率一支队夜袭北格镇,消灭伪军一个中队。3月初,指挥两个排在清源南安村设伏,击毙清源县日军顾问渡边;不久,参加夜袭白家庄战斗,歼灭日伪一个中队。5月,在东蒲村伏击日军特宪队,歼敌21名,这次战斗非常残酷,马乐清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仍指挥战斗,荣获晋绥军区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1946年5月,阎锡山集结重兵对晋中平川解放区发动“水漫式”进攻,马乐清率领清太徐各县游击队和分区部队十五团配合,积极参加反击,连续作战40余天,掩护清太徐地区干部、民兵和学生转移到交城山区。10月,清太徐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十七支队,马乐清任支队参谋长。11月,阎军3个师包围清源白石沟,十七支队在马乐清等领导下,面对人数、武器都占优势的敌人,顽强阻击,掩护党政军民突出重围,安全转移。次年春,为配合解放文水县城,马乐清率领十七支队从文水出发,一夜急行军40公里,对横行乡里的太三区敌政权进行远距离奔袭,横扫监军庄、西草寨、东里解等9个据点,镇压了一批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敌乡村人员。1948年春,马乐清率领十七支队参加解放临汾战役,旋即参加晋中战役,经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打回清太徐地区。晋中战役结束后,十七支队合编为五十一团,马乐清任副团长,参加解放太原战役。
太原解放后,马乐清参加进军大西北战斗。1951年任解放军某部师副参谋长、参谋长、炮兵师副师长,参加抗美援朝战斗。
195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物资管理局副局长,清华大学二分校领导组组长。1981年调任北京市物资管理局副局长。1982年11月8日,因病逝世。病重期间,马乐清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3万余字的清太徐革命斗争史料。
28.常忠
常忠(1915—1980),清徐县吴村乡孔村人。1932年,17岁的常忠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在国师学习期间,曾因“赤党”嫌疑被捕,后经共产党地下组织营救出狱,于1938年毅然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常忠参加革命后,在清太县先后任一科科长、清太游击大队队长、游击六团副团长等职。1939年4月,配合一二0师特务团在高白镇打击日军运输队,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生俘日军1人,烧毁军车数辆,缴获军用物资数十吨。同年5月,同工卫旅、一二0师配合在文水北胡家堡同日伪军激战,毙伤日伪军200多人。
1940年,常忠被调一二0师教导大队任教,后又调抗大总校任教。1944年,进延安党校学习。1946年,随抗大出关,到东北解放区参与组建工程兵学校。1948年入关,次年参与组建解放军工程兵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忠先后担任工程兵司令部军运训处处长、洛阳工程兵学校训练部长、南京第一工程兵学校副校长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
29.王国英
王国英(1921—1942),原名王安福,清徐县东穆庄人。其父王丁四为中共党员。王国英秉性刚毅,胆略过人。1938年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独立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转移时,奉命留在清太边山组建抗日游击小组。1940年任太四区基干队队长。1942年调任清三区代区长,历经战斗20余次,勇敢善战,临危不惧,威名波及清太徐地区,敌人对他既恨又怕。
1942年农历正月初六,王国英在南邵村开展敌后工作时,不慎被晋祠扫共队逮捕,不久英勇就义,年仅21岁。
30.郝效烈
郝效烈(1913—1984),娄烦县城关镇大夫庄人。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我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副政委,参加过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淮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十三军一一三团政委、中共文山县委书记、昆明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处处长、军需部长、云南省临沧军分区政委兼云南省建设兵团第二师政委等职。
31.高铭生
高铭生(1920—1945),清徐县徐沟镇西北坊人。1937年随成成中学游击队参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绥二分区三十六团任连长、参谋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在晋西北与敌斗争。1945年2月,五寨县的日伪军,在风子关突然包围了我抗日机关、部队。高铭生闻讯后立即带领一连战士冲到敌阵,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血战,掩护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安全转移,经过一上午的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高铭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而牺牲,年仅25岁。1945年3月3日,《抗战日报》曾以《高铭生同志和一连》为题,报道了他生前关心爱护战士、虚心向战士学习,积极组织部队生产和勇敢战斗的动人事迹。
32.李祥瑞
李祥瑞(1915—1949),娄烦县娄家庄人。1932年考入太原成成中学,因家贫中途辍学。
1936年底,李祥瑞在家乡参加牺盟会,翌年以娄烦区分会负责人的身份参加了静乐县动委会,组织了营救地下党员张文焕的斗争。1939年夏,他任石楼县牺盟会特派员和县“精建会”主任,紧密配合中共石楼县委,坚持“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揭露阎锡山投降、分裂、倒退的真面目。晋西事变后,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向晋西北区转移了许多进步青年,又利用县“精建会”主任的合法身份,将敌人扣捕的离石、方山、石楼、中阳、临县五县牺盟会办事处任善元主任营救出狱。事后他被敌人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敌人决定将他押解至永和县药家湾十九军王靖国部处死,幸遇军参谋李玉堂是他父亲的学生,从中周旋,方免于难。随后他被送往陕西秋林劳动服务队,受审达二年之久,获释后,被派到“同志会执行部干管会”服务。
1942年,赵宗复(党的地下工作领导者)兼任青干校校务主任后,调李祥瑞任青干校“同志会校分会”副主任特派员。这个学校是阎锡山为控制其军政干部专门培养“服务士”小特务的学校,其任务是向阎锡山密报其军政干部的言行。为了加强对青干校的控制,阎锡山派他的心腹亲自抓学校教学工作。赵宗复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文化课程,多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李祥瑞积极配合,基本扭转了办学方向。
1945年日寇投降,青干校由晋西迂回太原,1946年5月改为国民师范学校,李祥瑞任“同志会校分会”主任特派员,后任政训室主任。他紧跟赵宗复,领导国师学生,积极配合了进山中学的学生运动,共同取得了破坏敌人搞的反苏集会游行等斗争的胜利,在国师的学生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进步学生。国师进步活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阎、梁特务的注视,他们一面派特务任国师政训员,一面由“晋风社”在校外新城北街开设了以书店为诱饵的特务据点,监视进山、国师的进步活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李祥瑞常常派爱人杨慎以带孩子玩的方式,从进山后门到赵宗复家,传送材料和交换情况。赵宗复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赞誉李祥瑞为“国师一雄”,与“进山三杰”乔亚、刘鑫、韩建民齐名。
1948年8月,李祥瑞积极参加了赵宗复领导的搜集军事情报活动,他以“同志会基干”的身份,借检查城防任务之机,将北飞机场地形和工事布局绘制成图送给赵宗复。在交通曹瑞亭被捕叛变,赵宗复也被逮捕的危急情况下,我地下人员张瑛按照赵宗复的意见,促李祥瑞出走时,他考虑再三,决定不走。他对爱人杨慎说:“宗复被捕,打听消息,设法营救,都需要我留下来。”
1949年2月,李祥瑞参与了赵宗复、刘鑫、韩建民等组织的集体撤往解放区的活动,事泄,于3月7日被捕,押在特警处。3月10日与刘鑫、韩健民等8人英勇就义,时年34岁。
33.郭松年
郭松年(1889—1943),又名郭银考,太原市南郊区圪塔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本村闾长的身份作掩护,为我军收藏军用物资。1943年6月,晋绥八分区游击四大队将一批武器、弹药和盐、碱、麻等军用物资交给郭松年秘密收藏,不慎被叛徒得知,带枣园头据点的日伪军60多人包围了圪塔村,进行抽查。敌人抓住郭松年用残酷手段逼他说出军用物资的收藏地点,郭松年宁死不说,结果被敌人杀害。
34.赵承辉
赵承辉(1920—1944),古交市姬家庄乡姬家庄村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交城县六区区长,在部分村庄建立抗日村政权,加强了根据地建设。1941年到中共晋西北党校学习,1942年任离东县武委会主任,1943年5月调任交城县武委会主任。组织民兵联防哨,领导民兵造雷、布雷,并经常深入日伪据点周围,掌握敌情,配合部队围困、拔除敌伪据点,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1944年10月初,他带领民兵在姬家庄一带开展反“扫荡”斗争。4日夜间,古交镇与东社日伪军300余人,突然袭击姬家庄,包围了民兵的住房。他迅速组织民兵突围,向门外投出数枚手榴弹,趁着爆炸的硝烟率先跳出窗外,打死敌人1名,不幸腿部负重伤,被反扑上来的敌人连捅数刀,壮烈牺牲,年仅25岁。
35.梁绪龙
梁绪龙(1920—1992),岚县梁家庄乡袁家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1941~1948年长期在娄烦地区工作,先后担任静乐县工会宣传部长、县武工队指导员、娄烦(静二区)区委书记、区长等职。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他带领武工队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围困娄烦镇敌据点,挤掉静游、马家岩敌据点的斗争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身先士卒,艰苦朴素,深得群众拥护。1949年,他担任了建国后的第一任中共静乐县委书记。1954年调忻县地委工作,曾任地委组织部长、纪检委常务副书记等职。
36.梁存地
梁存地(1919—1944),阳曲县西庄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37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本村发动群众建立村政权,组织青年、农民、妇女抗日救国会和民兵小队、自卫队,并建立了村党小组、党支部,任小组长、党支部书记,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42年冬,存地任中共阳(曲)西县三区(今古交市河口、大南坪、曹坪一带)区委书记。当时日伪军在区内扎有河口镇、大南峪、六家河、南山上4个据点,对周围村庄实行“三光”政策,他领导群众实行坚壁清野,进行反“扫荡”,把粮食、衣物甚至牲畜都藏入山沟或埋入地下,使敌人一无所得。
1943年在贯彻执行“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中,他领导民兵和群众,配合游击队和武工队,抓汉奸特务,改造村政权,割电线,毁道路,埋地雷,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封锁敌人据点,并灵活地采取游击战、麻雀战等战术,不断袭击出扰之敌,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4年1月30日晨,他与民兵副大队长吕永全等在裤儿腿小山庄准备召开民兵中队长会议,突然被日伪军包围。他们凭借窑洞坚决抵抗,毙敌1名。敌人用轻机枪、掷弹筒、燃烧弹等向窑洞攻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吕永全和1名通讯员牺牲。他负重伤后,焚毁了所带文件,仍坚持战斗,又击伤敌人2名,敌人要活捉他,他以最后一粒子弹自戕殉国,年仅26岁。
存地牺牲后,中共阳(曲)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尊崇他为全县人民的抗战楷模,并为他建墓树碑,碑上题词:“英勇气概丧敌胆,光荣牺牲重泰山。”“人民的忠实儿子,国家的英勇战士。”
37.王立岗
王立岗,(1921—),清徐县王答乡龙家营村人。1937年在太原平民中学读书,同年10月在山西战动总会服务队(警卫连)当战士,1938年转入八路军一二九师,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副队长兼榆(次)太(谷)祁(县)路西武工队长。
王立岗带领同蒲游击队,先后护送过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杨秀峰、陈锡联、蔡树藩等数百名部队首长和党的领导干部,使他们顺利通过同蒲路安全到达目的地。
解放战争中,王立岗同志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军侦察科长、师参谋长、昆明军区情报部长、十四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
在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身经百战,大的战役参加过百团大战、正太战役、豫北战役、关中战役、川北战役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1981年离休回太原。
38.赵良佐
赵良佐(1921—1945),又名赵三元,介休县万户堡中街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在汾阳宁固区当通讯员。1940年1月,在八路军一二0师教导营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百团大战”。后调清太徐地区任平川公安基干游击队政治指导员。1941年2月,在吴家堡突围中,击毙日军丁田队长。4月调任清太徐游击四大队二连一排排长。1942年,在太原县委领导下,深入平原地区,配合地方政权开展工作。先后打击了叛徒高玉山的“扫共队”,处决了徐沟县“扫共队”队长、叛徒孟守信。8月,与友邻部队配合,在西蒲村汾河渡口设伏,消灭敌伪军政人员13人。
1943年,四大队改编为三个中队,赵良佐任第二中队长。他身先士卒,率领战士勇猛作战,在碾底伏击战、老爷岭伏击战、赵家山遭遇战、草庄头歼灭战、枣园头伏击战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年4月,赵良佐带领部队护送回延安途经清太徐的彭德怀、刘伯承一行40多人安全出境。1945年,赵良佐任第三连连长,部队活跃在清太边山一带,伺机深入平原,打击敌人。从1944年春到1945年,他率领三连奔袭小店,强攻橙桥,设伏牛家口,拔除马坊炮台、乔武据点,攻打北格,攻陷白家庄,作战数十次,攻克敌据点7处,毙伤俘敌近千人。曾先后出席分区、晋绥边区群英会,荣获模范战斗连连长称号。1945年4月,赵良佐在率领三连突击队,向狐佛山日军据点攻击时,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39.常映光
常映光(1923—1990),太原南郊区三贤村人。1940年参加太三区基干游击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基干队副队长、晋绥八分区一支队排长、晋绥八分区十五团连长、晋中军区独二旅营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等职。
在革命战争年代,常映光是清太徐地区威名远扬的战斗英雄。他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日伪闻风丧胆。1944年秋,他同崔炳仁率领老三连部分战士攻克马坊敌据点。1945年2月,率领三排战士参加攻打北格炮楼战斗,主攻日军小队部。同年5月,他与一支队副参谋长马乐清带领战士在东蒲村北伏击日军特宪队,经过激烈战斗,歼敌20余人。1947年春,率领十五团九连参加对太三区阎政权的长途奔袭战斗,一天之间横扫代家堡、刘家堡、东西里解、东西草寨等9个据点。随后率部参加汾孝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1952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团参谋长入朝,参加了金城战役等。1955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1978年离休。1990年3月1日,在江苏徐州病逝,终年67岁。
40.刘福德
刘福德(1924—),娄烦县天池店乡顺道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刘福德担任静乐六区(今娄烦境内)工会秘书兼顺道村党支部书记。他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一方面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清算地主,为抗战筹集物资;另一方面组织民兵创建炸弹厂,制造地雷、手榴弹,为部队和民兵提供弹药,被晋绥边区授予“劳武结合英雄”的光荣称号。
全国解放后,刘福德就任静乐县首任检察长,后来,曾先后主持过静乐、古交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的工作。1963年10月,曾被评为全国政法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41.孟二敦
孟二敦(1924—1947),太原南郊区牛家口人。幼年父母双亡,15岁下窑挖煤,为地主扛长工打短工糊口。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青年民兵同日伪军开展斗争。1946年,参加太四区武工队,后任队长。1947年1月,孟二敦随太四区区长赵志钧潜入阎军“百里防线”展开斗争。参战40余次,屡立战功。
1947年6月,驻马坊炮台的阎军一个排投诚,改编为独立队,由孟二敦负责在平地窑整训,被阎军包围。为了掩护独立队突围,孟二敦壮烈牺牲,年仅23岁。
42.庞全忠
庞全忠(1919—1945),太原市南郊区窑头村人,祖辈矿工,他从小下坑挖煤累弯脊背,人称“庞锅子”。
庞全忠,1939年参加革命,194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清太徐工人抗日基干队班长、太原县四区基干队班长、八分区十七支队排长等职。战斗中机智勇敢,屡立战功,曾出席过晋绥边区群英会,荣获战斗英雄称号。不幸于1945年春在一次战斗中,中炮身亡,年仅26岁。
43.崔则温
崔则温(1920—1941),太原南郊区晋源镇人。1935年夏,考入太原成成中学。“七七”事变后,报名参加了抗日义勇队。1937年12月,部队在离石编为战动总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崔则温任班长。1938年,四支队开赴晋西北,配合八路军一二0师收复晋西北7县。5月,崔则温奉命到宁武县扩兵,后到四连任排长。8月,随支队北上绥远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秋,到骑兵支队当文化教员。1939年,李井泉政委回延安,崔则温担任保卫工作,完成任务后回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任民运干事。1940年,参加“反顽斗争”,受党的派遣,深入陶林以北广大地区,开辟了绥东抗日根据地,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队,活跃在敌占区。1941年4月,成立绥东工作团,崔则温任分团团长。7月,崔则温和游击队王队长带领20余名战士到岱青山一带扩兵时,误将两名土匪招入,一天晚上,在熟睡中被土匪杀死,年仅21岁。
44.常巨孩
常巨孩(1923—1942),娄烦县庙湾乡常家坡村人,共青团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14岁的常巨孩积极参加了抗日工作,并加入了共青团,经常站岗、放哨、传递情报。1942年7月22日,汉奸带着鬼子包围了常家坡村,常巨孩不幸被捕。野兽们为了得到娄烦一带八路军和抗日干部活动的情报,残无人道地用铁丝穿透常巨孩的锁骨,拉到娄烦据点,剥去全身衣服,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常巨孩坚贞不屈,在敌人屠刀面前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日本鬼子将常巨孩杀害后,弃尸汾河畔,惨不忍睹。
45.郭克卿
郭克卿(1922—1947),又名郭克,笔名柳克强,娄烦县米峪镇乡郭家庄人。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记者兼新华社记者,曾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
1947年,老解放区娄烦一带被列为全国土地改革的试点地区,由陈伯达等人亲自蹲点,推行了“左”的路线,不仅扩大了斗争面,而且乱杀了不少人。其中,郭克卿就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被无辜打死的不幸者之一。
郭克卿的父亲郭顺道,是当地有名的开明绅士,早年做过阎锡山政府的省议员。抗日战争时期被选为晋西北行署行政委员,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和民主参政工作。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划为地主,并以其曾做过阎锡山的省议员为由,说他是混进民主政府的汉奸,要求严惩。恰好这时郭克卿随军赴晋察冀边区采访,途经方山县马坊镇,顺便回乡探亲,准备说服家人接受群众斗争,交出土地和财产。但一进村就被一些人抓住,他既不能反抗,也无法申辩,竟被拖到村外河滩乱石打死。他这次回乡探亲时,部队要派人护送,他唯恐太气派了会脱离群众,而谢绝带卫兵,他身上带有手枪也没有使用。郭克卿是我党我军新闻战线的优秀记者,在采访时,能够边谈话边将手伸入自己口袋中做记录,而不被人发现。他遇难时年仅25岁。
46.段秉仁
段秉仁(1927—1987),娄烦县四家坪乡蒲峪村人。
1940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年仅13岁的段秉仁就毅然投身革命。先后担任静乐县贸易局会计、营业部主任,晋西北行署财政处和晋南行署财政处审计员。在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抗日军民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东奔西忙,为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1948年9月,段秉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随军南下,历任川北行署财政厅计划科和财务科副科长,四川省财政厅行政事业财务处、公社财务处、人事处处长,办公室主任。1973年后,任四川省财政局副局长,四川省财政厅副厅长、厅长、党组副书记、书记,为促进四川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生前还经常关心老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吏长勇(清徐县)阎腾(西谷村)梁志气(西梁泉)
魏布斌(靳村)石进(西关村)王明祥(西马峪)
杨淑梅(清徐县)任丑儿(柳湾村)董国宁(小武村)
张富牛(涧沟村)段二珠(西谷村)武洪五(西谷村)
要树明(小王村)王镇财(张阎村)何培生(北营村)
李德荣(水屯营)王兔蛮(龙家营)白荣先(南内道)
武二来(武家窑)杨铁牛(王答村)张甲贵(郝阎村)
姚俊(王坊村)李石林(西楚王)李明儿(东梁泉)
王吉书(西马峪)郝增福(西谷村)刘外信(水屯营)
王恒才(北营村)廉之意(清徐县)郝发儿(董家营)
侯德荣(红城村)张俊(杜村)曹铁庆(小武村)
张月儿(水屯营)杨银寿(西辽西)白铁锁(北宣武)
李小货(东辽西)张守正(集义村)郜汝西(东于村)
马玉明(东木庄)马有宽(东木庄)杨铨(鹅池村)
路长林(清徐县)啜焕财(东于村)洛顶四(东木庄)
段全贵(东木庄)孟吉芝(长头村)丁静(武家庄)
李应齐(南尹村)孙银有(桃园村)武二毛(枣坪村)
郭有儿(阎庄儿)裴景元(成子村)韩计娃(桃园堡)
马二根(东罗白)张铁(集义村)李德杰(西罗村)
成仁海(涧沟村)时兴光(东罗村)武少华(东高白)
丁喜奎(柳杜村)王礼祥(清徐县)冯万贵(柴家寨)
赵爱世(北尹村)张恩福(东高白)王仁智(拔奎村)
郑青贵(赵家堡)韩大忠(靳村)吴玉生(西谷村)
康万瑞(柴家寨)薛二亲(西堡村)罗海元(南营留)
孙三货(都沟村)贾三狗(东高白)李春泽(集义村)
董长寿(黑城营)王文祥(北营村)王连保(王答村)
阎根马(西谷村)赵景桂(韩武堡)魏玉福(东罗白)
杨玉牛(杨房村)王之善(中辽西)杨三毛亲(郝村)
李如林(集义村)王计财(东木庄)刘云(清徐县)
赵有福(南营留)马生俊(东罗村)武治文(南营留)
董甲子(孟封村)张三娃(张楚王)张玉喜(集义村)
常石义(庄子村)郭春福(靳村)段纯富(史家社)
张腊海(涧沟村)张守政(北内道)张根有(涧沟村)
张长云(西罗白)庞六只(北云支)王石头(西罗白)
刘国保(六合村)秦春贵(小武村)岳本正(北社村)
高昌海(北录树)赵肉娃(赵家堡)冯名杨(韩武村)
张风华(清徐县)武福则(武家崖)张金福(郝村)
李庆云(孟封村)孟长发(长头村)武丑发(新民村)
姚辑武(柳杜村)王全(拔奎村)梁全保(南尹村)
赵吉奎(六合村)王臭山(东木庄)赵芝山(北尹村)
王广德(张阎村)武子玉(孟封村)郭玉柱(史家社)
曹四儿(西木庄)梁心正(西梁泉)赵国玉(赵家堡)
潘振玉(中高白)杨万顺(西高白)武绍成(新营村)
张三妮(西怀远)王维祥(东木庄)张四娃(南关村)
韩法云(常丰村)王斌(清徐县)王光荣(东马峪)
李贵喜(西堡村)张继立(新营村)孟八斤(长头村)
胡宋才(清徐县)韩志英(六合村)王富国(东于村)
员起明(东木庄)贾庆安(高白村)梁国成(清徐县)
张富月(西马峪)张二迷(涧沟村)李四娃(赵家堡)
武四海(太平庄)王五儿(东木庄)张润儿(东罗白)
王石柱(王答村)靳收秋(刘家峁)段耀祖(东木庄)
孟连贵(长头村)田佩兰(西谷村)王有文(赵家堡)
常甲子(庄子村)要林春(平泉村)王来锁(北云支)
吴海生(西谷村)曹三旦(南尹村)侯万镒(靳村)
阎思生(北尹村)陈兴泽(西怀远)武喜恒(阎庄儿)
武四狗(枣坪村)李二恒(六段地)桑拉古(黑岔村)
马德功(西梁泉)赵殿全(孟封村)段改大(东木庄)
马六儿(北云支)庞来德(北云支)梁占只(长头村)
白云瑞(南录树)姚杰(王坊村)耿书义(红城村)
米家贵(南营留)李二喜(西木庄)马自立(西木庄)
杜德甫(黑城营)王瑞恒(北部村)郑三娃(东木庄)
王祥云(小王村)潘福海(拔奎村)段恩叶(东木庄)
贾全俊(高白村)武世海(水屯营)庞世兴(北云支)
潘鼠银(拔奎村)武云海(长头村)武干巴四(西堡村)
啜在仁(东于村)赵崇仁(牛家寨)王俊义(韩武堡)
王有明(小武村)要福林(小王村)李铁根(小武村)
董八只(丰润村)刘荣(大常村)桑向富(黑岔村)
张玉明(拔奎村)刘侯狗(六合村)杨钰(鹅池村)
贾二锁(南尹村)马腊八(西南坊)乔臭娃(史家庄)
王九元(张楚王)要福娃(小王村)杜铁柱(王答村)
白富康(南录树)杨四货(郝村)梁应宽(长头村)
贾安安(南尹村)刘景文(孟封村)孙有林(尧城村)
徐海秋(碱场营)岳如生(柳湾村)刘寿昌(六合村)
李更贵(李家楼)张三海(仁义村)张二毛(高白村)
武连四(花塔村)贾有发(中高白)张二润(东范庄)
张银海(拔奎村)冯二则(韩武村)张银鱼(新营村)
张二娃(北程村)刘成牛(孟封村)董有林(南里旺)
乔双顺(郝村)齐济元(齐南安)胡金贵(清徐县)
张永福(清徐县)李国仁(杨房村)武三狗(枣坪村)
白来娃(南尹村)张春生(涧沟村)张连生(新民村)
韩纪儿(上阎村)郭三货(西马峪)王志德(碾底村)
李拴弟(麦地掌)贾拉儿(上阎村)张德和(成子村)
裴吉保(成子村)岳通武(北社村)任银娃(北社村)
岳二旦(北社村)杨三则(拔奎村)郁兴禹(拔奎村)
韩连生(杨房村)桑三保(西堡村)李国仁(西营村)
齐克有(齐南安)车候羊(东南安)张春(北程村)
要润喜(师家堡)王福生(韩武堡)张继俊(清徐县)
方郎儿(清徐县)李二牛(西罗村)张明礼(小武村)
张云贵(鹅池村)安成儿(孟封村)刘清仕(孟封村)
阎长头(孟封村)刘六肉(小武村)张奴有(北里旺)
牛改亮(东木庄)张万年(东罗白)洛润生(东木庄)
贾桂只(东木庄)王来庆(柳湾村)董五娃(董家营)
董立俊(董家营)白林娃(南录树)常喜蛮(红城村)
阎福忠(王答村)杜银科(王答村)白五货(南录树)
王东娃(王答村)詹三秃(桃花营)贾七货(南尹村)
郝三娃(南内道)王世锡(杜村)董七十(庄子营)
常丁喜(庄子营)药喜娃(刘村)李顺儿(南郜村)
张士俊(集义村)何内蛮(北营村)赵成明(平泉村)
吏风云(小王村)常狗娃(大常村)牛珍意(东木庄)
贾福民(南尹村)代毛则(代李青)刘臭福(良隆村)
姜玉海(桃园堡)许一丑(桃园堡)王二娃(王答村)
陈二娃(西怀远)白喜全(南内道)张细狗(北程村)
王春儿(新拔奎)刘奴儿(小武村)贾来年(东罗村)
乔万生(孟封村)贾保德(南尹村)常乐扣(西谷村)
武连生(花塔村)张吉成(东南社)董志林(乔武村)
赵二成(西关村)梁振明(迎宪村)岳二虎(都沟村)
郝铁文(东马峪)苗玉成(上阎村)张金荣(东范庄)
杨守珍(北关村)田春木(新堡村)岳宗昌(北社村)
张启发(西罗村)刘顺蛮(鹅池村)苏四元(东马峪)
郁二货(拔奎村)常秋蛮(常家庄)王介发(清徐县)
杨全明(南录树)侯春旺(清德铺)高金堂(杜村)
高继层(清徐县)杨生虎(杨房村)时新竹(东罗村)
杨同生(杨李青)周三堂(清徐县)李开云(清徐县)
黄孝云(清徐县)米正科(南营留)徐立方(拔奎村)
王三狗(碾底村)赵元科(小北村)岳愣明(新民村)
杜贵只(王答村)孙万富(六合村)王吉元(六合村)
罗占牛(大北村)王福保(平泉村)苏成云(西关村)
胡特点(东于村)高隆(中高白)贾吉喜(水屯营)
武振静(新民村)陈二虎(东于村)王广元(花塔村)
张连有(贾兆村)王炳耀(贾兆村)苏凤瑞(油房堡)
贾根福(上阎村)杨永年(上阎村)王补牛(郝阎村)
王有爱(郝阎村)温新田(温南社)李俊(北社村)
李锋(北社村)张树生(东南社)杨长福(孟封村)
杨书福(孟封村)布兴武(孟封村)王茂合(东罗村)
张根发(柳弯村)孟大黑(长头村)王保殿(东木庄)
李法柱(东木庄)朱效文(大寨村)王彦明(同戈站)
王生明(同戈站)龙肇(龙家营)陈金狗(龙家营)
杜金贵(马家庄)张德忠(红城村)张耐汗(红城村)
王吉福(红城村)董文玉(董家营)乔贵成(王答村)
耿金玉(红城村)陈保庆(董家营)董守全(西楚王)
王少文(北郜村)张金栋(张楚王)阎恩旺(北关村)
郭林娃(桃园堡)王定国(靳村)贾树林(辽西村)
段纯正(史家社)君贵山(清徐县)陆中海(清徐县)
田金山(清徐县)田水永(清徐县)赵廷槐(清徐县)
李志敏(水屯营)张振华(清徐县)乔万宾(西关村)
李学才(申家山)田思忠(张阎村)杨来发(南尹村)
杜年巧(丰润村)郭恩和(贾兆村)牛章明(迎宪村)
刘存珠(西关村)丁占忠(西关村)代贵成(杨李青)
林云锁(南关村)史过华(上阎村)郭金海(刘村)
郝有德(北关村)李白敬(水屯营)张五货(新民村)
花风龙(东于村)陈生云(东于村)阎补魁(西高白)
梁侯世(方山村)王虎德(东木庄)龙天生(长头村)
庞明铨(北云支)庞纯义(北去支)王二元(东木庄)
杨增富(东罗村)赵成明(云支村)武富有(太平村)
李虎银(冀家堡)张吉玉(新营村)石金常(北社村)
康福和(城关)贾来福(清徐县)郝丑小(清徐县)
贾长寿(清徐县)张赖娃(张楚王)连任(拔奎村)
赵培玉(柳杜村)武肉货(西堡村)武志月(西堡村)
石秀(北东社)张久壁(北城村)袁振宝(清徐县)
杜二娃(王答村)刘景良(清徐县)王汗(西谷村)
王一林(大寨村)洛九(东木庄)田希圣(东大街)
张候旦(涧沟村)史年忠(西谷村)郝俊昌(西谷村)
冯增金(南里旺)李际恩(集义村)王二春(常封村)
王思祥(西范庄)詹铎(桃花营)张良(新营村)
谭发只(西高白)王德荣(碱场营)常丕绩(大常村)
孟晋源(长头村)王计汉(碾底村)武老虎(碾底村)
王四儿(碾底村)刘奴虎(西堡村)李增荣(禅房村)
齐登山(齐南安)杨久成(杨方营)张继周(新营村)
郭有恒(西罗白)刘三面(六合村)王关东山(碾底村)
杨增蕃(杨李青)郑春生(阎家营)王二长大(碾底村)
张计林(西罗白)吴富汉(后窑村)詹金莲(碱场营)
王四儿(西马峪)张全春(涧沟村)武东柱(武家窑)
张二宽(西罗白)董元亮(清徐县)许五儿(仁义村)
马石头(吴村)边毓藻(孔村)杨二喜(杨家堡)
王学林(西楚王)贾焕章(集义村)程二板(都沟村)
李财元(陈家坪)白永林(常丰村)贾教儿(程家沟)
张四元(大北村)逯臭娃(东于村)张臭娃(孔村)
乔汝富(史家社)成丑货(涧沟村)吴利家(后窑村)
张四货(水峪村)李挨年(六段地)郝树明(赵家山)
马四货(赵家山)马有成(赵家山)丁容(西青堆)
温中峤(集义村)工发生(清徐县)石扣明(北东社)
王桂少(大北村)张发元(西罗白)董春德(黑城营)
赵卯林(杨李青)贾风刚(吴村)成明(西范庄)
孟保子(长头村)丁三虎(新堡村)时铁狗(小武村)
贾生亮(集义村)牛玉喜(西堡村)杨玉牛(杨房村)
武云海(长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