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12

第二天上班,我按时来到工厂。张先生早晨上班前将工人集合在一起,由他训话。看样子他天天如此,给工人训话时他不像台湾人,倒像是日本人,或者说我以前不知道台湾人对工人训话是什么样子,但日本人的样子我知道,电影电视里都有。

我可以不参加他们训话的,但是想想还是低调点,先给他面子,所以我也和工人们一起列队。他并没有向工人们介绍我,这也不能怪他,他该怎样介绍呢?虽说人不可貌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以貌看人的,所以我加入到队伍里,工人们并没有将我视为他们的同类,就像我第一天出现在恒基公司饭堂里时,工人也没有谁认为我是工人一样。所以也用不着张国良介绍。

训话完毕开始上班。我观察了一下,整个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备料,第二道是加工,第三道是装配。与恒基相比,虽然行业完全不同,但基本工序却惊人的相似,由此我就发现,几乎所有的加工制造业基本生产工序可能都是一样的。和恒基一样,宏大的关键工序也是在第二道工序,主要设备包括车床和冲床。车床要求精度高,车大了车小了都不行,冲床危险性大,弄不好会出工伤事故。第三道工序虽然设备并不复杂,但技术性要求最强。在恒基公司,对检验工的要求最高,眼神要好,判断力也要强,才可以从满满一板产品当中一眼挑出其中的次品。这里也如此,花鼓装紧了装松了全靠最后这道工序工人的手感。我一个工作面一个工作面认真看了,发现这个张国良生产安排基本合理,明显是个内行,比恒基公司的副经理懂行,文化素质也比那边的香港师傅高些,这从开工前的训话就可看出。

我来到写字楼,张国良冷淡而不失礼貌,随手一比划,说:"反正没人,随便你坐哪里。"我说行,"谢谢!"然后就在中间的一张位置上坐下。

张国良说得对,写字楼里是没什么人,整个管理人员就张国良和他的女朋友两个人。也是,五六十人的小厂,两个管理人员足够了,但再小的公司也得有个会计吧?带着这个疑问我观察了几天,发现会计是有的,但是兼职的,兼职会计就是张国良的女朋友。从工作量来说,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我看她几天才记一次账,而且通常是张国良在外边有应酬花了一大笔钱之后她才记账。但是从工作关系及财务制度上考虑,我觉得这样不妥,如果张国良不是老板,只是一个打工的,他们俩口子怎能一个当经理一个做财务呢?显然不妥,但我没说,不是不想说,是不知道跟谁说。孔老板没来,我也闹不清孔祥儒、张国良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二人与宏大公司的关系,说什么?对谁说?

就我自己来说,在宏大公司的住宿条件比恒基要好,毕竟是享受台湾人的待遇。从这一点看,那个洗头妹至少说对了一半。但吃的就差多了。公司里没有食堂,工人下班后就到马路对面的小餐馆打饭,每份一块五,居然多少还有点肉,我实在不敢吃。张国良和他的女朋友肯定是不会吃这种饭的,说句难听的话,这种饭实在也不像人吃的,其卫生条件之差令人咋舌。事实上,张国良和他的女朋友也不存在吃饭的问题,我几乎见他们天天在外面有应酬,好像很有规律,到时候就走了,从凤凰冈到西乡,骑"大霸王"也就是几分钟的事。他们的应酬是从来不会叫上我的,好像不是看不起我这么简单,而是有意回避我。为什么要有意回避我呢?我不知道。但饭还是要吃的,于是我就只能像第一天刚来的时候一样,在一个稍微正规一点的餐馆里吃。有时候就只要一个汤,连菜都省了,就是这样,也感觉有经济压力。我给老婆打电话说到这件事情,她说不管怎么说,吃是不能太省的,能不能自己做点。比如晚餐?我觉得她讲的有道理,但我并没有马上就去买锅碗瓢盆,我还没见到孔老板,我还搞不清宏大公司到底是谁的,我还不知道自己能干多长。

我盼望着孔老板快点过来。

在等待孔祥儒过来的那十多天里,我还了解到一个情况。公司除了张国良和他的女朋友外,还有另外一个管理人员,居然还是这间工厂的厂长。厂长平常不坐班,也很少到工厂来,除非工厂发生什么特殊的事。那一天厂长突然回到厂里,传达村里紧急通知,说最近这一带发生霍乱,要我们加强卫生管理,预防霍乱。我一听认为是瞎扯,在我的印象中霍乱是非常遥远的过去的事,此时此地怎会说有就有?但是我非常赞同加强卫生管理,特别是马路对面那些小餐馆的卫生管理,不要说霍乱,就是染上个肝炎也不是小事。

又过了两天,厂长说的话得到间接证实。宝安区卫生部门下来强行发药,每人必须服用二十颗四环素。我从没服用过四环素,并且我知道这药不是好东西,因为我见过四环素牙,但为了预防可能存在的霍乱,只好吃了。厂长自己也吃了。张国良和他的女朋友吃没吃我不知道。

厂长是本村的一个小姐。真正的小姐,不但没结婚,据说还没有男朋友。人不错,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本地人而觉得高人一等趾高气扬,她待我蛮客气,至少比张国良和他的女朋友待我客气,喜欢跟我聊天,谈起香港的"四大天王"如数家珍。说实话,有这么个厂长经常来聊聊天,我的感觉好多了。美中不足的是厂长的相貌不敢恭维,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她的好感。人的感觉可能是互相的,厂长对我印象好像也不错,因为自从我上次与她聊过天之后,她几乎每天下午都来办公室,而她以前是基本上不怎么来的。后来我专门打听了一下,凤凰冈的每个厂都有一个这样的厂长,统一由村里指派,专门协助台湾厂处理办暂住证和社会治安一类的事,我觉得更像是村里派到厂里的书记。"书记"的工资由各工厂发,不多,好像就一千多一点。"书记"当然不是靠这点钱生活,听说村民们每年都发很多钱,按人头发,在工厂里兼任厂长的工资只能算是外快。村民们另一项重要收入是房屋出租,比如像我和张国良住的宿舍。村民每家都有楼,至少一栋,楼高四到八层,不能再高了,再高就得装电梯。

孔祥儒终于过来了。我们喝酒。这次我真喝了,因为这次他是我的老板,他要我喝我就喝,不怕影响工作。其实我也没什么"工作"。要说工作,今天陪他喝酒就是最大的工作,因为喝酒就要说话,说话就是汇报工作。

酒过三巡,我问孔祥儒:"宏大公司到底谁是老板?"

"什么意思?"他并没喝多。

"我问宏大公司谁是真正的老板?"

孔祥儒见我问的认真,他也就认真地回答:"我和我大姐夫都算是吧。但公司是我注册的,我负法律责任,大姐夫的钱算是我借的,我是要还本付息的,所以应该说我是老板。"

"不对。"我说。

孔祥儒透过硕大的镜片看着我,眼球经过镜片放大更加向外突出,像个大鼓眼泡,与酒后泛红的脸和占去面部三分之一面积的镜片浑然一体,使癞蛤蟆的形象更加名副其实。

"来来来,"我叫过来服务员,"小姐,你知道这里有一个宏大厂吗?"

"知道呀,"服务员说,"就在村头呀。"

"你知道宏大厂的老板是谁吗?"

服务员摇摇头。

"去,把你们老板叫过来。"

不大一会儿,老板到了。老板上来就敬烟,说:"二位老板,有什么不周到的请多包涵。"

我说没事,菜不错,我们以后经常来。

老板说谢谢,谢谢!

我说请你过来是想向你打听个人。老板问打听谁。我说村头宏大厂的张老板。他说张老板有阵子没来吃饭了。我问为什么?老板说张老板现在生意做大了,天天去西乡吃饭,嫌我们这庙小了。

我斜眼瞟了一下孔祥儒,继续说:"我再给你打听个人。"

"谁?"老板问。

"孔老板。"

"孔老板?"

"对,孔老板。"我说。

老板挠了半天头,说:"凤凰冈好像没有孔老板。"

"再想想,"我说,"台湾的孔老板。"

"没有。"老板非常肯定地说,"你要说台湾老板我就敢肯定没有姓孔的。"

我说:"听说宏大厂的老板就姓孔,而张老板不是老板,张老板是给孔老板打工的,你知道吗?"

饭店老板看看我,又看看孔祥儒,没说话,头却摇得像拨浪鼓。

我看看孔老板,对饭店老板说:"没事了,谢谢。"

孔祥儒没说话,继续喝酒。

我不喝酒了,继续说话。我说如果张国良不是老板,而是你请的经理,那么,他女朋友就不能在公司里搞管理,起码不能管财务,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还建议:请厂长兼任公司会计,工资加一点。并说厂长是本村人,跑不了,而且人也蛮正派。

孔祥儒只是继续喝酒,没说话,也不知他听清楚我说的没有。

第二天上班,孔祥儒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要来账本,一页一页认真地翻着,还时不时把其中的某一页折叠起来。脸上一点儿表情都没有,看不出是喜是怒,深不可测。

这几天,孔祥儒交给我一个任务,制定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我照办,一项一项地写,写完了,觉得可以了,再抄一遍。没办法,公司没有打字机也没有复印机,一点不像是台资企业。抄好后交给孔祥儒看,他略微看一看,在上面签个字,说:"贴出去。"我就找来胶水,到楼下贴在墙上。几乎是每天搞一个制度,有《卫生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安全制度》、《防火制度》、《仓库管理制度》、《招工制度》,等等。等孔祥儒的账查完了,我的各项制度也制定得差不多了。这期间我还给他提出一项建议:设立董事长信箱,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或检举揭发危害公司利益的坏人坏事。为此,又专门加了一项《董事长信箱管理制度》,强调董事长信箱只有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由董事长个人亲自保管,其他任何人不得开启。制度还规定,凡是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酌情给予奖励,检举揭发也一样。后来的发展证实,还幸亏设立了这个董事长信箱,它至少发挥了两次重要作用。

看完账,孔老板的蛤蟆脸变成了驴脸。但他什么话也没说,甚至与我也不说,包括喝酒的时候也不说话,只是有天晚上突然说:"明天我妹妹要来。"但是他妹妹为什么要来,来干什么,他都没说,我也没问,别人妹妹来关我什么事?来了以后我才知道,孔老板既没有听张国良的解释,也没有听我的建议,而是按他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让他妹妹来公司管财务。一切尽在不言中。

孔小姐管公司财务后,张国良的脸色难看许多,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的神气劲了。至此,我完全相信孔祥儒是真正的老板了,而张国良是水货的。真老板有底气,胸有成竹,不需要刻意显示自己的权威,所以就几乎可以不说话,而水货老板底气不足,必须要咋咋呼呼,故意表现出自己有决定权。张国良每天早上集合员工训话就是这个目的。

按理说,财务工作交出之后,张国良的女朋友就没什么事了,但事实情况恰好相反,我明显感到她比以前更忙了,忙什么?我想不通,还是半月之后董事长信箱帮我揭开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