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一场意外引发辛亥革命

镇压黄花岗起义后,清廷宣布了铁路国有政策,等于是国家垄断经营铁路。这在今天看来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大家知道一切都是国家的,但是当时激起了大量资本家的反对,资本家联合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各省还派遣代表进京,抗议朝廷的政策,要求清廷赶快推行宪政,组织内阁。

清廷面对国内的压力,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的姿态,撤销了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由奕劻担任内阁总理。

这个结果出来以后,全国人民都不满意,纷纷说新成立的内阁不过是皇家内阁,这倒是一点都没错,内阁大臣基本上都是满洲贵胄。

清廷这么做让很多人放弃了最后的希望,他们认为要让这个政府改革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清廷,建立民主共和国。

眼看着革命的风暴就要席卷全国,载沣急得焦头烂额。这时,奕劻把眼光投向了那个在洹水边钓鱼的袁世凯。

清廷让袁世凯的老师张謇先去探探袁世凯的意思。张謇找到袁世凯后,两人聊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最后张謇说到正题:“你出山的时候到了。”袁世凯狡猾地说:“如果蒙皇上不弃的话,我当然应该万死不辞为国家效劳。”

奕劻等人看到机会来了,经常恳求载沣起用袁世凯,说现在如果不用袁世凯大清就要亡国了,就连载沣的亲弟弟也认为现在非袁世凯不能收拾局面。

可是载沣对袁世凯非常忌惮,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让袁世凯复出。

武昌起义并不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起义,其实它的爆发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武昌起义爆发前,武汉有两个反清的社团,一个叫文学社,一个叫共进会。这两个社团多多少少跟同盟会有些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国。文学社和共进会都是由热血青年组成,他们身上涌动着一股热血,他们想推翻清王朝,但明显实力不够,所以他们计划策反新军。

文学社和共进会原本计划在辛亥年的年中举行起义,但筹划不是很周全,于是想邀请同盟会几个元老做带头大哥,他们希望黄兴和宋教仁等人能挑这个头。但是,同盟会这些人没有如期来武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人决定推迟起义时间。

然而,一场意外却让这场革命提前爆发。

1911年10月8日下午,共进会的头目孙武正在汉口的俄租界里试验炸弹,孙武原本是想用炸弹打出革命第一声炮响。没想到试验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炮弹居然自爆了,估计这炮弹是个国产货。炮弹爆炸后,孙武也受伤了,不过伤得不是很严重,这再次证明了炮弹是个国产货。

炮弹爆炸后,惊动了俄国人,俄国人立即派兵把孙武的住处包围,逮捕了一些共进会的人。文学社那边听说共进会的兄弟被抓了,非常着急。文学社的首领蒋翊武在11月9日晚上召开会议,宣布连夜起事。

就在文学社宣布起事不久,有人密告官府,官府连夜过来抓人,抓住了文学社的三个领导人彭楚藩、杨宏胜和刘复基。蒋翊武身手非常敏捷,居然让他翻墙逃走,由此可见,多做一些体育锻炼是有好处的。

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三人被抓走后,很快就被处死。

本来,眼看着革命之火将被扑灭,怎么反而会提前爆发呢?

事情是这样的,文学社和共进会在策反之后,很多新军士兵已经秘密加入他们的社团。当时,湖广总督瑞澂是个满人,对新军极不信任,上任之后肆意打压新军。结果新军人心涣散,许多人从心理上已经倒向了革命党人。

10月10日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副班长金兆龙和士兵程定国正在擦枪,工程营后队第二排排长陶启胜看到他们擦枪,起了疑心,问道:“都晚上了,又没有什么任务,你们擦枪干吗?是不是想造反?”

金兆龙和程定国早已加入了共进会,是革命党人,听陶启胜这么说,金兆龙还以为事情已经败露,心想只能豁出去了,干脆说道:“造反又怎样?”

说完,程定国端起枪,崩掉陶启胜。

程定国这一枪打响了武昌起义的首义精神,许多新军高喊“起义”,金兆龙振臂一呼,潜伏在清军的革命党人纷纷拿起枪杆子。由于起义军群龙无首,大家便推举新军中官职最高的吴兆麟担任革命总指挥。

起义事发突然,又气势汹涌,许多清军吓破了胆,以为武昌一夜之间已经被革命党人控制。第二天早上,起义军就攻下了总督衙门,随后接连拿下武汉三镇,武汉彻底成为革命党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