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已经七十四岁。这一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的七十四岁大寿,此时她掌握大清权柄已经四十八年了。
大寿之前,慈禧已感觉年老体衰精力不济,她预感到自己可能来日无多。大寿虽然办得很豪华风光,但慈禧心里没多少喜庆的感觉,她更多的是担心生老病死。
大寿那天,慈禧在西苑颐年殿看戏,看完戏后,回到仪鸾殿就寝。没想到回去不久,她就病倒了,这些天,她吃了些果饼,没想到腹泻更严重了。
慈禧一病倒,大清帝国的大厦就摇摇欲坠,偏偏这些天光绪也在生病。朝廷大员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储君问题,慈禧并没有放弃对朝政的控制,她还是很希望自己早点病好,统治整个大清。不过,两手打算还是必需的,病中,慈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接入宫中。
其实,这时候如果慈禧不做决定的话,各方势力都会蠢蠢欲动。当时幻想最大的是恭亲王溥伟,他是恭亲王奕的孙子,从他爷爷开始就在做皇帝梦,好不容易又逮住一个机会,怎么肯放弃。甚至连奕劻父子都想做皇帝。
此时,京城里到处传言袁世凯打算废掉光绪,立自己的哥们载振为皇帝。听到这些流言,慈禧很担心,她最担心的是奕劻和袁世凯联手,到时朝中就无人是他们的对手。为了防止情况有变,11月7日,慈禧让奕劻去遵化为自己选择陵寝。其实,慈禧这招是调虎离山,将奕劻调离京城,才能确保政权顺利过渡。
调离奕劻后,慈禧又让铁良统领一镇的兵力镇守京城,倘若出现乱子,在第一时间弹压。
虽然慈禧心里已有算盘,但在接溥仪入宫之前她还是召见了张之洞、世续等重臣,询问他们立嗣的问题。张之洞等人实话实说,觉得应该立一个长君,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这些人心里都想,如果再立小孩子的话,恐怕又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所以,大家一致主张立载沣。当时载沣已经二十五岁,已经担任军机大臣之职。
慈禧经过反复权衡后,决定立溥仪为储君,载沣为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异母弟弟。
11月14日,光绪驾崩。此时,慈禧的病情也越来越重,近乎弥留。慈禧不愧是女强人,在如此重病的情况下,依然打起精神召见载沣、奕劻(接班人确定后,奕劻便回来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进宫,正式宣布新皇帝的人选:溥仪当皇帝,继承大统,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
临死前,慈禧对自己一生做出了总结:“我几次垂帘,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我贪恋权势,其实是情况逼得我不得不这么做。”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快死的人是不会撒谎的,但是慈禧的总结告诉我们,有些人就是要死了也不会改变撒谎的习惯。
慈禧还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忽然颁布了这样一道诏书:“以后不准再让妇人干政,后宫干政与本朝家法相违背,必须严格限制。同时也不要让太监干政,明末亡国的教训殷鉴不远。”
我们不要把慈禧这些话当真,她弄权了一辈子,最后还说这样的话,很典型的得了好处还卖乖。再说了,大清的气数也快完了,不会再有妇人有机会弄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