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二十岁的吕雉嫁给了一个四十一岁左右的泗水亭长,一年后得女,三年后得子,四年后刘邦离家,起兵反秦。而且,这一走,就是七年。年轻的吕雉长期处于独守空闺的痛苦之中。
那么,吕雉这段独守空闺的生活是否被人闯入过呢?
《史记·郦生陆贾传》有一段记载:吕后非常宠幸辟阳侯审食其(yì jī,意基),有人在惠帝面前诋毁审食其。惠帝听说后,十分震怒,立即把审食其抓到狱中,想杀掉审食其。吕后知道审食其被儿子所抓,想出手相救,但是,心中羞惭,不能出面营救审食其。大臣们平日里早就怨恨审食其的飞扬跋扈,都想杀了他一解心中之怨(辟阳侯幸吕大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
这段记载中的辟阳侯就是审食其。
所谓“幸吕太后”,是指审食其深得吕后的宠幸。史称“吕太后”是因为吕后的儿子刘盈已即位为帝。
关于审食其得到吕后宠幸一事,其他史书亦有记载: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邦离家参加灭秦战争的时候,专门让他的二哥刘仲和审食其在家中照顾他的父亲(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
可见,审食其原是刘邦的属下,但是,在刘邦起兵反秦之后,审食其和刘邦的二哥刘仲一直留在刘邦父亲身边,侍奉太公。吕雉和太公生活在一起,也与审食其有交往。太公、吕后被项羽扣为人质之时,审食其以“舍人”(侍从)的身份陪伴着吕后度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生活。因此,审食其与吕后有此一段患难之交。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想废掉碍手碍脚的右丞相王陵,于是升王陵为小皇帝的太傅,夺了王陵的相权。王陵明白吕后对自己是明升暗降,不让他掌握实权,于是告病假回家休息。吕后将同意封诸吕为王的原左丞相陈平升为右丞相,让辟阳侯审食其当了左丞相。审食其虽然当了左丞相,但是,却不处理朝政,只负责太后宫中之事,类似郎中令。但是,审食其由于得到太后的宠幸,实际上主理朝政,公卿大臣们都通过他来办事(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王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
据《史记》记载,惠帝死后,吕后立了惠帝和宫女生的儿子当了皇帝,由她自己临朝处理国家大政(称制)。此时的吕后因为独子病故,内心非常忧虑,开始谋划分封自己的兄弟为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右丞相王陵因为坚持刘邦的“白马之盟”,不同意封诸吕为王,因此,被吕后移官。王陵原为右丞相,被罢了右丞相之后,吕后将同意封诸吕为王的陈平提拔为右丞相,而让审食其做了左丞相。
审食其虽然当了左丞相,但却不管朝政,只负责管理宫中之事。
而且,因为审食其深得吕后信任,言事常常得到吕后的批准。因此,实际上审食其虽官位低却比右丞相陈平还有权。汉代尚右,右丞相本应在左丞相之上。
所谓“毁”,是指此时有人将审食其的劣迹报告了当朝皇帝惠帝。惠帝听到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审食其抓进监狱,并打算处死审食其。
《史记·郦生陆贾传》的上述记载引发了吕后与审食其是否有私昵关系的一桩疑案。通行的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这段记载表明了审食其与吕后的确有私情,甚至有人将审食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男宠之一。
理由两点:
第一,惠帝既然知道审食其是母后的宠臣,为什么一定要置审食其于死地?
第二,吕后为什么“惭”?为什么不敢出面相救?
由于惠帝处死审食其是因为审食其与其母有私情,惠帝又无法处理他的母后,只得把全部怨气发泄到审食其头上。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吕太后虽然不会受到儿子的处罚,但是,这桩隐情由身为皇帝的儿子处理仍然使吕后大为难堪。“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八个字非常准确地传达出此时吕后内心的尴尬。
第二种看法是:吕后仅仅是宠幸审食其,二人并没有私昵关系。
理由是:
第一,谁也不可能以太后与审食其的私昵关系状告审食其;因为以此为理由告审食其不仅取证极为困难,而且,一旦查实,皇家脸面何在?
第二,审食其被告是另有取死之罪。由于罪大,无法赦免;吕太后也觉得无法出面讲情,因此,“吕太后惭,不可以言”。但是,这种“惭”不是因二人有私昵而惭,而是觉得审食其为患难之交,遭此重刑又不能相救而深感自惭。
第三,“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说明大臣们早就痛恨审食其,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两句话恰恰从反面说明审食其与吕后无私昵关系。如果审食其私昵太后,罪不至诛;纵有其事,臣下亦当为尊者讳,决不至公然申行诛戮。
我觉得破解这桩疑案的关键是两点:
一是惠帝因何震怒,必置审食其于死地?
二是吕太后为何“惭,不可以言”?
审食其在反秦斗争中长期侍从太公,与吕后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楚汉战争中与吕后又有过患难之交,因此,深得吕后信任。观前文所讲吕后罢免王陵而升审食其为左丞相,可知吕后是多么宠幸审食其。
深得太后宠幸的审食其如果不能夹着尾巴做人,很难避免恃宠而骄,弄权犯法,获取死之道。这应当是惠帝震怒、必置他于死地的主因。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告了审食其,告了他什么罪,但是,其罪名肯定不小,导致惠帝震怒。
太后之“惭,不可以言”,主要是因为审食其罪情严重,太后欲救不能。如果强行干预,恐有损太后名望。
审食其平日飞扬跋扈,得罪了不少当朝大臣。因此,当审食其被惠帝下狱治罪之时,大臣们都希望审食其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出面求情。
惠帝朝政的特点是惠帝与吕后都有很大的权力。惠帝是皇帝,处罚大臣是其职责;太后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只能通过其子间接行事,而此事偏偏是其子震怒之下亲自处理。吕后独掌朝政是在惠帝下世之后。因此,人们的不满不会告到太后那儿,不等于没人告到惠帝那儿。
一桩疑案中的两位当事人,一位被抓,一位无法出面相救,审食其命悬一线。
但是,在审食其被捕之前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救了处境危险的审食其一命。
当时京城有一位叫朱建的人,非常善辩,口才极佳。而且,为人刚正不阿,非常受人尊崇。可以说,谁要是朱建的朋友,人们就会对他刮目相看。
审食其虽然得到吕后的宠幸,地位显赫,但是,审食其也希望结交像朱建这样的名士,提升自己的名望。
朱建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朱建的人格魅力使他在京城中极有声望。因此,身为辟阳侯的审食其多次想结交朱建,但是,朱建由于鄙视审食其的人品,始终不愿见审食其。
权倾一时的审食其想结交朱建而遭到拒绝一事,被刘邦手下一位重要大臣陆贾知道了。陆贾是一介儒生,但是,陆贾曾为刘邦出使南越,陈说利害,使南越王尉佗归顺汉朝,立下殊功。因此,陆贾虽然一介儒生,但却深得刘邦的信任。
陆贾是朱建的密友,两人平时交往颇为频繁。朱建的母亲去世之时,因为朱建家中贫寒,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有,只好向亲友借贷办理丧服器物。
陆贾于是拜见审食其,一见面就祝贺他。审食其被陆贾祝贺得莫名其妙,便问陆贾:我有什么喜事?陆贾说: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审食其依然不懂:朱建的母亲去世怎么向我道喜?陆贾说:朱建以前不见您是因为他母亲在世。当然,陆贾作为一个辩士,他这番话是在为朱建不见审食其另觅理由。陆贾接着说:如今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假如你置办一套重礼,前去吊唁,那么,朱建就可以为你效力了。
审食其一听,这确实是个好机会,于是,审食其准备了一百金作为丧葬费,前往吊唁。由于审食其深得吕太后的宠幸,审食其前往吊唁并以重金相赠之事很快传遍京城。住在京城的列侯、贵人纷纷前往吊唁。朱建因此得到了五百金的丧葬费。因为这件事,朱建和审食其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
不过,朱建平时标榜自己“行不苟合,义不取容”,但是,审食其这种人一送礼,他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事标准。看来,一个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朱建一生刚直不阿,因为母亲丧事无钱操办而接受自己平日看不起的审食其的馈赠,并因此与审食其相交,为审食其设谋,毁了一世英名。
可见,面临义利之辨,确实难于抉择!朱建如果选择“义”,他断然不能出手相救审食其;如果朱建选择“利”,那么援之以手自是顺理成章。
审食其命悬一线,审食其的家人赶快求朱建与审食其见一面。朱建自从母丧受了审食其的重礼,与审食其有了来往。接到审食其家人的紧急求援,立即拒绝和审食其见面,但是,朱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援手相救,而是觉得这样做救不了审食其。但是,审食其并不知道朱建为什么不见他,因此,非常恼怒,以为朱建是忘恩负义。
朱建知道:这件案子的关键人物是惠帝。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他立即拜见惠帝刘盈的一位男宠闳籍孺。朱建对闳籍孺说:天下人都知道您深受惠帝的宠幸。如今辟阳侯审食其因为得到太后的宠幸而坐了大牢,大家都说是因为你在皇上身边说了辟阳侯的坏话而使他入了狱。如果今天杀了辟阳侯审食其,明天早上太后就会一怒之下杀了你。你还不赶快为审食其向皇上求个情。皇上一向非常信任你,皇上听到你为审食其求情,一定会赦免了审食其。审食其一出狱,太后一定非常高兴,也因此会非常喜欢你。皇上、太后,都喜欢你,你想想你的富贵肯定会再翻一番。
闳籍孺一听朱建说天下人都认为是自己说了审食其的坏话而让太后的宠臣审食其入了狱,非常害怕,赶快求见皇上,为审食其大大开脱了一番。
惠帝平日一向非常宠幸闳籍孺,一听宏籍孺求情,便做了个顺水人情,释放了审食其。审食其开始因为朱建不见自己以为朱建背叛了自己,非常恨朱建。等他一出狱,知道是朱建设谋救了他,非常吃惊,也非常感谢宏籍孺。
朱建是位小人物,但在辟阳侯命悬一线之际,是他设谋相救,使审食其免于一死。历史往往不太关注小人物,其实,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往往非常重要。
善良、温顺的吕雉,历经了种种磨难,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家庭地位。但是,吕后如何在汉初政坛上崭露头角的呢?
请看:初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