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陈朝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整个战争进行得顺风顺水,让隋文帝君臣很是得意了一把。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平陈之后不到两年,也就是开皇十年(590)年底,一场席卷陈朝旧境的叛乱全面爆发,重新把隋朝拖入战乱之中。
江南为什么叛乱?
首先,因为隋朝在江南处置失当,失了人心。
根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把陈后主俘虏到长安之后,每次宴会都叫上他,让他享受三品待遇。奏乐的时候,怕他听到家乡的音乐伤心,从不当着他的面演奏江南音乐。听说他整天喝酒,隋文帝先是想劝他少喝,后来又怕他不喝酒更苦闷,就让有关部门敞开供应。这样体贴入微,让陈后主心情非常轻松。
南方是鱼米之乡,陈后主到长安之后也入乡随俗,不吃鱼,改吃肉了。他特别爱吃驴肉,想来一定打心眼里认同“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生活幸福了,陈后主还主动跟隋文帝要官做,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这正是全拜隋文帝所赐。
可能读者会疑惑,隋文帝的安抚工作做得挺好啊,怎么还会失去人心呢?隋文帝对陈后主确实不错,但是,对江南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好了。
举个破镜重圆的例子吧。陈后主有一个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夫妻俩郎才女貌,非常恩爱。徐德言是一个有政治眼光的人,他看到陈后主昏聩,国事衰微,预感到陈朝可能会被隋朝吃掉,就对乐昌公主说,一旦国破家亡,凭着你的才气容貌,一定会被掳入豪门。咱们夫妻恩爱一场,倘若情缘未断,还望有相见之日,到时候应该有信物为凭。什么样的东西做信物好呢?两人一商量,就把一面铜镜破成两半,夫妻俩各拿一半,约定以后如果夫妻分离,就每年正月十五去市场卖半面镜子,用这种方式给对方发信号。
后来,隋朝灭陈之后,乐昌公主果然作为战利品,被赏给了大将军杨素当小妾,跟杨素到了长安。而徐德言则天涯落拓,亡命江湖。
杨素很宠爱乐昌公主,但公主心里还是想着徐德言,每年正月十五都让老仆人到市场上去卖镜子,而且故意要价很高,当然从来无人问津。
过了好几年,徐德言终于漂泊到长安,正月十五这天,他也怀揣半面镜子去了市场。到那儿就看见一个老头在高价卖半面镜子,徐德言把自己的镜子往上一对,严丝合缝。爱妻终于找到,徐德言当然非常高兴。赶紧向老头打听妻子的下落。老头讲,乐昌公主现在杨素府上。杨素可不是一般人,徐德言一下子就心凉了半截。怎么办?思来想去,他没敢贸然前往,就在镜子上写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当年镜子和人一块儿离开了我,现在镜子回来了,可是人却回不来。我再也不能在镜子里看到我妻子像嫦娥一样的身姿了,镜子里只留下一片明月的光辉。
徐德言让老仆人把题了诗的镜子带回去给公主。公主一看丈夫的笔墨,顿时泪流满面。一连几天都郁郁寡欢。杨素问怎么回事,乐昌公主据实相告。杨素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奇事!一时心动,就派人找到徐德言,请他吃饭。夫妻两人终于又坐在一起了,泪眼相望,原来风流倜傥的徐德言已经两鬓斑白,而金尊玉贵的乐昌公主也已经成为他人的小妾。夫妻相对,真是恍若隔世。
正尴尬之际,杨素令乐昌公主赋诗一首,公主应声说道:“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我的前夫和我的现任丈夫居然都到了眼前。面对这两个人,我哭也不敢,笑也不敢,这才体会到做人何等艰难!一首诗道尽了人生的辛酸。
杨素也是个风流人物,深受感动,就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交还给徐德言,还送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回江南终老。这就是成语“破镜重圆”的来历。
这个故事结局很美丽,问题是,有多少人能有乐昌公主这样的好运气呢?可以想象,在这么一个传奇的特例之后,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悲惨命运。
当时,上至王孙公主,下至平民百姓,肯定有无数江南女子被掠入北方,也肯定有无数江南士人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到处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按照《隋书》的记载,“江南士人,悉播迁入京师”,这当然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动荡。
其次,隋朝对江南的社会改造太急了。南朝是典型的士族社会,皇权比较衰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也比较宽松,世家大族、地方领袖乃至少数民族首领,都为所欲为。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陈朝占据长江以南那么大地盘,经济发展又那么好,居然只有二百万人口,看起来非常不合理。江南人为什么这么少?其实不是江南真的人少,而是大部分人都成了豪强大族的依附人口,国家根本统计不上来。
但是,到了隋朝就不一样了。隋朝皇权强大,怎么能够容忍江南士族为所欲为,跟国家争夺社会资源呢?所以,平陈之后,马上按照隋朝方式来改造江南社会。改造方式分为如下三种。
第一,实行州县两级制,撤销原来的郡级行政建制。
第二,州县长官都换成北方人担任,原来的官员或者押往北方,或者退职在家,基本不再留用。
第三,在乡村设立乡正、里长,检查户口。
这些措施对不对?从大的方向来讲是对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做得太急了,不仅触犯了官员和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也让老百姓非常不习惯,这当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再者,隋朝对江南的文化政策太高压了。怎么高压?有两件事处理得很不得体。
第一件,限制佛教。隋文帝自己是佛教徒,在北方也一直弘扬佛法,但是,在江南就不一样了。江南佛教势力大,隋文帝害怕有人利用宗教蛊惑民心,所以,平陈之后,他宣布,每州只能设置两所佛寺,其余的都要废弃。杜牧的《江南春》说得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院林立,梵呗悠扬本来就是江南人司空见惯的样子,也是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现在每州只剩下两座寺庙,老百姓哪能接受呢?
第二件,信奉五教。隋文帝限制老百姓信佛,转而向他们推行五教。所谓五教,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项内容。平陈战争刚一结束,隋朝的文化专员就下江南了,给江南人民宣讲五教。而且,每一项都做了长篇大论的注释,还要求江南人人背诵。
平心而论,这几条伦理原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隋文帝也是希望百姓能够通过学习,移孝作忠,都成为国家的顺民。问题是,他的做法太夸张了。
自从南北分裂以来,江南一直以文化正统自居,文化水平比北方高很多,现在北方人居然到江南来推行文化,这不是班门弄斧吗?而且,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条目背后还有大量的注解,当然都是大肆宣传隋朝的好人好事,德音善政,宣传的味道过浓,宣传的方式又过硬,自然令人不快。不仅世家大族、知识分子反感,普通江南百姓也特别反感。
总之,可能正是因为平陈战争太顺了,所以,隋朝的统治者对江南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结果造成了统治政策的简单粗暴,因此也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普遍不满。
开皇九年(589),隋军进入江南地区时,老百姓还望风迎降,转过年来,到开皇十年(590)年底,民间的风向就转了。老百姓纷纷谣传,隋朝不仅要把他们的官员、文人迁往北方,还要把普通老百姓也统统迁到北方去。
要知道,中国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这个谣传一出来,马上,江南的造反也就开始了。大的队伍有几万人,小的队伍有几千人。一路攻城略地,见到隋朝派来的官员就杀,杀了之后还不解恨,还要抽他们的肠子,吃他们的肉,一边杀,一边骂:“更能使侬颂五教耶!”我吃了你,你还能让我背五教吗?
这场起义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江南户籍人口一共才二百万人,其中三十多万人都参加了造反。这差不多就意味着全境皆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