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京师的宗室,接着该解决京外的王爷了。当时,在京师以外的王爷有五个,分别是赵王、陈王、越王、代王和滕王。这五个人的身份可不一般。前面被解决的京师两位重要王爷都是北周宣帝的兄弟,而京外这五个王都是北周宣帝的叔叔,也就是北周的实际开创者宇文泰的儿子。这些人年富力强,政治经验丰富,正处在人生的巅峰状态。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都被京外安置呢?这全是因为北周宣帝。宣帝一直致力于加强权力,五个强大的叔叔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当上皇帝之后,马上把几个叔叔都外放到地方了。
具体外放到哪里呢?正好北齐刚并入北周,也需要重臣镇守,所以,这五个叔叔里,除了滕王的封地在河南新野以外,其他的四个王都被安排到原来的北齐故地,距离长安非常遥远。
正因为如此,北周宣帝去世的时候他们都不在长安,这才让杨坚捡了个大便宜。既然这五位王爷实力强大,杨坚要想谋权篡位,当然也容不下他们。
问题是,怎么解决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杨坚可没少费心,他分了五步走。
第一步,骗入京师。五个王都在地方,如果杨坚改朝换代,他们很可能就在地方起兵造反。这可是个大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把他们集中到京城来。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这五个王都到长安来?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史料就有不同说法了。
第一种说法是《隋书·高祖纪》的记载,说五王是被杨坚骗来的。
杨坚在给北周宣帝发丧之前,已经假借皇帝的名义,向五位王爷发布了一道诏令,说千金公主要下嫁突厥和亲,请他们入朝观礼。
要知道,千金公主就是赵王的女儿,她被册封为公主,和亲突厥,那是一年前就定好的事情。而且,突厥的使者二月就已经到长安来迎亲了,所以,这个理由顺理成章,五王也没有怀疑,就纷纷上路了。
第二种说法则是《隋书·崔彭传》的记载,说五王是被绑架来的。
崔彭是北周的一个将军,很有武功,杨坚就派他带了两个随从到齐州去请陈王宇文纯。
崔彭在离王府三十里的驿站就停住了,派随从到陈王府去,声称自己有皇帝的诏书要向陈王宣读,但是,现在身染重病,没法走了,请陈王屈尊到驿站来。陈王一听,马上带着大批随员骑马来到了驿站,显然是有所防范。
这时候,崔彭说,我要宣读诏书了,请王爷下马。
陈王刚一下马,崔彭的两个随从马上就扑了上去,把陈王绑了起来。事发仓促,陈王的随员目瞪口呆。这时候,崔彭对着他们大喊:“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左右一听崔彭这么说,不明真相,只好纷纷散去。就这样,陈王被绑架到京师来了。既然陈王有这样的经历,以此类推,其他四位王爷应该也都受到了类似的胁迫。
这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究竟哪个更接近事实?虽然《隋书·崔彭传》中的说法更加活灵活现,但是,我个人认为,恐怕还是第一种说法更可靠。
第一,召五王进京是事关杨坚成败生死的一件大事,杨坚肯定是慎之又慎,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只让崔彭带两个随从就去抓人?万一失手怎么办?
第二,杨坚虽然想要谋权篡位,但是,他当时的身份毕竟还是辅政大臣,对北周的宗室至少要保持明面上的尊重。这一点,从他让宇文赞当右大丞相就可以看出。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轻易对王爷动粗?
第三,如果杨坚跟五王都已经撕破脸皮,把他们绑架到长安,那么到长安之后,一定会迅速地把他们杀掉,至少是关押。但是,从事态的发展来看,至少在五王回到长安之后不久,杨坚对他们还是非常礼遇的,这就和此前的行动矛盾了。
这样看来,还是应该相信《隋书·高祖纪》的说法,五王是被骗来的。骗来之后,杨坚就要执行第二步了。
第二步,敲山震虎。怎么敲山震虎?就是利用前面提到过的毕王宇文贤谋反案。根据史书的记载,五王是在六月四日回到长安的,回来之后他们才发现,这长安城已经是杨坚的天下了。眼看着杨坚咄咄逼人,而北周的江山摇摇欲坠,这五位王爷当然不甘心。他们马上就跟京城里的王爷联络了,想要齐心合力拯救北周。其中,他们最重要的联络对象就是毕王宇文贤。
结果,就在六月十日,杨雄告发了毕王的谋反罪,杨坚随即处死了毕王一家。这不是杀鸡骇猴吗?虽然没有把五王牵扯进去,但是也狠狠地警告了他们一下,谁要是图谋不轨,毕王就是前车之鉴!
但是,很多时候,一味高压是不行的,五王毕竟德高望重,对他们太过严厉可能会引起舆论不满,更重要的是,当时,尉迟迥等三个将军已经在地方发动了叛乱,口号就是匡扶周室,杨坚可不想搞得内外交困。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开始走第三步了。
这第三步叫作糖衣炮弹。杀死毕王宇文贤,已经把五王都震慑了一把。一个月之后,杨坚又主动向五王示好了。七月十六日,杨坚让小皇帝北周静帝下诏,令五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表示尊崇。
五王是小皇帝的爷爷辈,地位尊贵,以后,他们入朝的时候就不用一路小跑了,而且可以穿着鞋、带着佩剑进殿,这在古代当然是很大的优礼。
杨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是要缓解五王对他的警惕心,另外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地方那些叛乱分子不是说他要谋夺北周天下吗,他想让大家看看,自己对北周宗室多好!所以,这也算是他收买人心的一个举措。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样优待五王,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买人心,但是,在地方大乱的情况下,这也毕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五王位尊,万一趁乱造反怎么办?还有,更可怕的是,万一五王和地方上的叛乱分子勾结怎么办?所以,很快,杨坚就抛弃了这种做法,开始实施第四步了。
第四步是重拳出击。具体说来,就是杨坚利用一次所谓的谋杀事件,一举把两个王爷给剿灭了。据《周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此事并非杨坚挑起来的,而是赵王宇文招主动挑起的。赵王当时痛恨杨坚专权,想谋杀杨坚,就请杨坚到自己家喝酒。杨坚害怕他下毒,又不好拒绝,只好自己带着酒肉去了。
杨坚到了之后,赵王就在房间摆开酒席。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小舅子都在左右佩刀侍立,另外还有好多壮士埋伏在后院。而杨坚只带了两个随从,一个是堂弟杨弘,另外一个是心腹元胄。两个人坐在门边,很明显寡不敌众。
这也罢了,喝了一会儿之后,更惊险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大家都有点醉了,要吃水果解解酒。这时候,赵王的两个儿子就把果盘端了过来。赵王则拔出佩刀,用刀尖插着果盘里的西瓜往杨坚嘴里送,而且,杨坚刚吃完一块,另一块马上又到嘴边了。这不明摆着想要刺杀杨坚吗?相当于当年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啊!看到这么紧张的场面,元胄可坐不住了。他对杨坚说,相府还有事,请丞相赶紧回去吧!
一听元胄说话,赵王马上把脸沉了下来,教训他说,我和丞相说话,你算哪根葱,敢随便插嘴,还不快快退下!元胄也是大将军,素来勇敢自负,怎么会听赵王的?不仅不听,还气呼呼地瞪着赵王,而且提起刀就站到了杨坚的身边。
赵王一看不好对付,赶紧又换上一副笑脸,赐元胄喝酒。还说,我请丞相喝酒,难道还有恶意不成?你也太多疑了吧!元胄软硬不吃,继续站在杨坚身边。
有这么一个雄赳赳的保镖在旁,赵王自己不好下手了,怎么办?他不是还安排了卫兵埋伏在后堂吗?
俗话说,饿虎架不住群狼,只要大家一拥而上,就算是元胄勇猛,恐怕也无能为力了。于是,赵王就装出一副喝醉了的样子,假装要吐,起身往后院走。没想到,他还没起利索,就被元胄一把按在椅子上。这位赵王还真是坚韧顽强,一次不成,就再试一次。元胄也不含糊,又把赵王给按了下去。就这样,他一连试了三次,每次都是刚起来,就被元胄按下去,根本没有到后院的机会。
赵王一看这招不行,又换了一招。他对元胄说,我现在渴得要命,你既然不让我动,就劳驾你到厨房给我拿杯水。这明摆着要把元胄支开。如此小儿科的做法,元胄怎么可能上当,根本不理他,就是不离开杨坚。
就这样,双方僵持在那里了。正好这时候,五王中的另一个王——滕王来拜访赵王。王爷驾临,身为大臣的杨坚赶紧起身,到台阶下迎接。趁这个机会,元胄赶紧凑到杨坚耳边说,这里情况异常,请丞相赶紧离开!
没想到,杨坚根本不听,还对他说,赵王手上又没有军队,能做出什么事来?元胄一听简直郁闷死了,说,我的傻丞相,大周所有的兵马还不都是他宇文家的!他如果先发制人,那就全完了。我劝您走,并不是因为我怕死,我是怕就算死了也保护不了您啊!
元胄都说得这么恳切了,杨坚什么反应?还是没反应。他摇摇头,又回到座位上去了,接着跟赵王和滕王一起喝酒。元胄没办法,只好继续站在身边守着。
就在这时候,忽然卧室后头传来盔甲碰撞的声音。元胄一听急了,是不是埋伏的人得到信号,起身要出来了?赶紧上前对杨坚说,丞相府公务繁忙,丞相您怎么能在这里逗留?不容分说,拉起杨坚就往外跑。杨坚如果跑了,这鸿门宴不就白设了吗?所以,赵王也赶紧往外追,可是,元胄怎么可能让他追上?
怎么拦赵王呢?很简单,元胄长得膀大腰圆,铁塔一般。他身子一横,就把卧室门给堵住了。赵王往左也挤不出去,往右也挤不出去,干着急,没办法。这时候,杨坚已经跑到大门口了,元胄估计没事了,这才放开房门,跟着杨坚走了。看着杨坚远去的背影,赵王恨得直弹手指头,把指甲都弹出血来了,自己怎么就这么窝囊,没早点动手!事已至此,赵王再恨也没用了。
第二天,杨坚就下诏说,赵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谋反,想要谋杀他,顺势把这两位王以及他们的儿子都杀了。
这段记载讲得活灵活现,有语言,有动作,紧张激烈,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问题是,它可不可信?我觉得,虽然《周书》《资治通鉴》都言之凿凿,但它的疑点太多了。
第一,赵王的表现太傻了。既然已经决定要刺杀杨坚,就要制订周密的计划。比如第一套方案是什么,第二套方案又是什么,方案之间如何转换,等等。如果事先制订了计划,一旦发现自己用喂西瓜的方式刺杀不成,就应该摔杯为号,或者举杯为号,或者做出任何一种暗示,让后面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怎么还会需要装吐,亲自跑到后庭去叫士兵?这不是太笨了吗?
第二,杨坚的表现也太笨了。居然连赵王要刺杀他都看不出来,甚至在元胄百般提醒他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把饭吃完,这样很傻很天真的人,怎么当得了权臣,当得了皇帝?
第三,这件事情的处理太离奇了。本来,按照各种史书的记载,涉案人员应该是赵王宇文招和后去的滕王,可是,最后在处理的时候,处决的居然是赵王和越王两家。越王岂不是太冤枉,而滕王岂不是太幸运了!完全没有道理可言。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疑点,这个故事本身太传奇,太像我们熟悉的鸿门宴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性?不是杨坚和赵王亦步亦趋地模仿刘邦、项羽,而是史书的作者直接把鸿门宴改头换面,放到北周了。
既然这段记载不可信,那真实情况应该是怎样的?
《隋书·高祖纪》中的一句话透露了一些蛛丝马迹:“五王阴谋滋甚,高祖赍酒肴以造赵王第,欲观所为。”并不是像其他记载那样,是赵王请杨坚喝酒,而是杨坚主动拿着酒肉找上门来,请赵王喝酒。换句话说,杨坚是有备而来,而赵王倒是措手不及,所以才会有喝酒过程中,滕王忽然闯进来的事情发生。
既然赵王没有准备,当然更不可能有刺杀杨坚的举动。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杨坚喝完酒回去,就编造了一个险些遇刺的故事,加罪于赵王。
那为什么后来处死的是赵王和越王两家?这应该是杨坚早就计划好的事情。赵王和越王在宗室中都以文韬武略著称,特别是当时尉迟迥起兵,推戴的就是赵王的儿子,按照他的计划,这次事件就是要除掉赵王和越王。因此,虽然滕王中途闯进来,但是事出偶然,不在杨坚的计划之内,也不予追究,而越王虽然始终没有露面,但还是和赵王被一并处死了。
一下子处死两位爷爷级的亲王,这可是震惊朝野的大动作,所以叫重拳出击。经过这次出击,五王这边元气大伤,基本上没什么还手之力了。但是,既然杨坚想要篡位,那剩下的几个王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就都不重要了,他们活着本身就是罪过。到了大象二年(580)秋冬之际,杨坚开始执行第五步了。
这第五个步骤可谓斩尽杀绝。前面说过,大象二年(580)的六月,尉迟迥等将军在地方发动了反对杨坚的叛乱。到十月,这些叛乱都已经被平定了,改朝换代的事情正式被杨坚提上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几个王也就开始碍事了。
就在大象二年(580)十月和十二月,杨坚又先后以谋反罪诛杀了还活着的陈王、代王和滕王以及他们的家属,至此,北周最有政治能量的五王都被消灭殆尽。北周皇室之中,也就更没什么人能够阻挡杨坚改朝换代的步伐了。
在消灭五王的过程中,我屡次提到了尉迟迥等三位将军的叛乱。很明显,这两件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杨坚篡权的巨大障碍。那么,这三位将军的叛乱是怎么回事?杨坚又是怎样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