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办法之一,是将六部升格。
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从隋唐到明初,它们一直就是宰相机构的下属职能部门,起先属于尚书省,后来属于中书省。那个时候,六部官员奏事都要通过宰相,皇帝甚至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
中书省被废以后,六部没了领导,只能直属皇帝。皇帝没了宰相,处理政务只能依靠六部,也得提高其待遇,增加其权力。于是,部长(尚书)便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副部长(侍郎)则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皇帝有政令,直接批示六部执行;六部有想法,也直接报告天子,就连各司的司官都能直接向皇帝上书,用不着任何中转。
六部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同样重要的,还有最高监察机关。
最高监察机关原本叫御史台,后来改名都察院。都察院长官叫都御史,正二品;副职叫副都御史,正三品;再次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御史又称总宪,副都御史称副宪。他们和佥都御史一起都称为都堂,而且都分左右。右职多半作为特派员的加衔,总督和巡抚就是那样的特派员。
六部尚书和都御史,合称七卿。
然后是最高法院大理寺。长官大理寺卿,正三品;副职左右少卿,正四品;再次左右寺丞,正五品。明清两代,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如有重大案件,便由三法司共同审理,俗称三堂会审。
最后一个重要机关叫通政司,负责向皇帝转交全国各地的建言献策和陈情申诉。长官通政使,正三品。
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和通政使,合称九卿。
九卿之上,再无首长。
所在部门,即为中央政府。
只不过有九个,而且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九个政府直属,权力固然集中于皇帝,责任和负担却也都到了他身上。最忙的时候,每天要处理数百项事务。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绝非常人所能承担。就连朱元璋也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内阁诞生。
内阁是明代特有的机构和制度。而且准确地说,是在明成祖时代建立的。在内阁供职的官员,叫殿阁大学士,也叫阁臣或中堂。后者本是宰相别称,因为宋代宰相的办公地点在中书省的政事堂。阁臣叫中堂,是不是意味着明代的内阁就是相府或国务院,殿阁大学士就是宰相呢?
当然不是。
实际上内阁的本义,是大内的殿阁,比如武英殿或者文渊阁。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以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便起用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和助理。不过大学士有职无权,而且往往是临时工。因此,内阁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秘书处。
成祖时代形成制度以后,大学士官阶也不高,一直都是正五品官员,远远不如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但到后来,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入阁有如拜相,阁老真如中堂,称为“阁下”更是恰如其分。
这可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宰相制度阴魂不散,内阁制度李代桃僵,对明代政治的影响极其巨大,许多“特色”都由此产生。这就只能从长计议了。需要强调的是:内阁是内阁,六部是六部。六部尚书兼任殿阁大学士是后来的事情。由于内阁不三不四,而导致宦官擅权和特务横行,也是后来的事。
明洪武十三年改制前后政府结构图
虚线代表改制前,实线代表改制后。
现在要说的,是行省。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有“在外”之意,比如行宫和行辕。所以,行省就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这是元代留下的政治制度遗产,而且元帝国不但有行中书省,还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简称行省、行院和行台。就是说,最高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和监察机关都有派出所。
元人这样做,因于他们是异族统治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必须由中央派大员镇抚军事占领区。行省、行院和行台的长官,当然也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
朱元璋就没有这个必要。
再说,中书省都没了,又哪来“行中书省”呢?
问题在于,视“行中书省辖区”为地方行政区划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也都习惯了甘肃省、四川省或者福建省这样的称谓。如果撤销行中书省,这些地方怎么办?
朱元璋的办法是:改省为司。
这里说的省和司,都是指机构,不是指区划。区划仍然得叫省,比如河南省或江西省。但省政府得叫司,而且不能只有一个,得有三个,分别是:
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俗称藩司。
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使司,俗称臬司。
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
明省级政府结构图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
三司都是省政府,但分工不同:
藩司管行政、民政、财政和官员考核。
臬司管司法和监察。
都司管军政。
如有大事,则必须三司会议。
三司的长官分别是:
布政使,俗称藩台,从二品。
按察使,俗称臬台,正三品。
都指挥使,俗称都台,正二品。
总之,长官都叫使,衙门都叫司。
三司体制的最大优点是权力分散,地方官员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力量,皇帝可以放心。明显不足,则是政出多门效率低下,一旦有事便无人负责也无法问责。
于是,巡抚和总督产生。
巡抚的本义是巡察抚慰,总督的本义是总理督察,顾名思义都是差遣而非职务,因此也没有品级。事实上明代巡抚和总督本为兼有宪衔的特派员,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兼右都御史,编制也都在都察院。具有地方官员特征,要到明的后期;正式成为封疆大吏,则要到清。
清的制度,多半继承了明。
省的概念,更是延续至今。
太祖改制,确实影响深远。
至于省政府改制重组的时间,则在废除中书省的三年半以前,可见这位霸道总裁早就布下棋局。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想到,这些动作竟会改变了中华帝国的走向。
没错,明专制,清独裁,就从这里开始。
包括后来的闭关锁国,也如此。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现在,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终于理顺皇帝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他成了自己的国务总理,以及各级官员的授权人。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陛下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乐此不疲地日理万机,使自己成为帝国头号劳动模范的候选人,尽管除了皇天上帝无人可以为他授勋。
可惜他没想到,传统政治制度是有道理的。中央政府有宰相,至少表示官僚集团是半个当家人。现在好了,什么都是你的,什么都归你说了算,我们又何必多管闲事?明末李自成打过来的时候,满朝文武全都无动于衷见死不救,甚至暗地里乐观其成,便恰恰是朱元璋种下的祸根。
他当然也想不到,留给孙子的皇位会被儿子夺走。